《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何士德與新四軍軍歌
何士德與新四軍軍歌
作者:王世青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17 瀏覽次數(shù):8331
《新四軍軍歌》是在抗戰(zhàn)烽火中誕生,關于它的創(chuàng)作經過,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特別是由誰作詞,更是眾說紛紜。
何士德
《新四軍軍歌》是在抗戰(zhàn)烽火中誕生,關于它的創(chuàng)作經過,多年來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特別是由誰作詞,更是眾說紛紜。
2020年初,我從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淘得《新四軍軍歌》作曲者何士德的一些舊藏,包括他的筆記本、老膠木唱片(含《新四軍軍歌》)、老照片、書報資料等等。尤其珍貴的是,在何士德的筆記本中記載了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經過,他與洗星海及黃河大合唱和新四軍老戰(zhàn)士歌詠隊創(chuàng)隊期間的相關活動等。
何士德早期的革命和音樂生涯
何士德生于1910年,是我國當代一流的音樂家、作曲家、指揮家,也是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新四軍軍歌》(作曲),為表現(xiàn)人民軍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載入了我國音樂史冊。
1931年何士德入上海新華藝專音樂系學習,同時參加周樹安教授指揮的合唱隊。“九一八”事變后,他和《洪波曲》的作者張曙一起在街頭演唱,用歌聲呼喚民眾,聲援東北義勇軍活動。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參加對十九路軍淞滬抗戰(zhàn)的后援工作,組織演唱黃自、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抗日歌曲。1933年入國立上海音專,師從黃自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畢業(yè)后,受聘于上海美專音樂系任教;后又加入上海萬國合唱團。1935年冼星海回國后,兩人曾一度合作,冼星海作曲,何士德指揮演唱,到南京、廣州、香港等地進行宣傳演出。
“七七”事變后,何士德被選為上海國民抗日救亡歌詠協(xié)會副主任兼總指揮,在成立大會上,由40多個歌詠隊組成的龐大隊伍演唱了《在松花江上》等18首抗日救亡歌曲。“八一三”上海抗戰(zhàn),何士德、麥新等到現(xiàn)場觀戰(zhàn),助威吶喊。當晚,麥新、何士德分工合作寫詞譜曲。次日,我國第一首描寫中國軍隊空軍的《中國空軍戰(zhàn)歌》便在黃浦江畔傳唱開來。1937年10月,在地下黨周鋼鳴安排下,由何士德任團長兼指揮,與何家堆、林藝、孟波、張元、張軌、王莉蕾等一行17人,組成上海抗日救亡歌詠協(xié)會宣傳團離滬南下,沿浙贛線一路宣傳,年底到達南昌。
何士德根據(jù)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黃道的安排,到新四軍戰(zhàn)地服務團教歌,到江西省戰(zhàn)時青年服務團任一大隊大隊長,并被選為南昌抗敵歌詠協(xié)會主任兼總指揮。同期,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抗戰(zhàn)歌曲,如《挖戰(zhàn)壕》《義賣歌》《日落西山》《顧不了她》等。1938年7月,由黃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他到達皖南涇縣云嶺,擔任新四軍教導總隊文化隊長。正是在皖南涇縣,何士德參與創(chuàng)作了《新四軍軍歌》。
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過程
在何士德舊藏的筆記本中,詳細記載了《新四軍軍歌》的創(chuàng)作經過,時間為1983年,他在交響樂團為上海新華藝專校友做的一次介紹。他寫道:
1937年10月,我和孟波帶上海救亡歌詠團的宣傳隊一隊到浙江、江西宣傳抗日,年底至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參加新四軍。1938年1月6日新四軍在南昌正式成立,即先后并(進)(文中括號內容為作者所加——編者)入敵后,當時新四軍各支隊已在皖南、皖北、湖北、蘇南一帶展開對日本侵略軍作戰(zhàn)。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的部隊已開到丹陽、常州茅山及南京、鎮(zhèn)江附近,打擊京滬鐵路敵人。
1939年2月中旬到3月中旬,全國人民尊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同志來到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視察,傳達黨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中央對新四軍的作戰(zhàn)方針。
各個支隊的司令員及主要部門負責人都從各戰(zhàn)區(qū)前線(敵后)回到軍部,聽周恩來副主席報告及參加會議,在歡迎周副主席的會上,陳毅司令員在大家鼓掌要(邀)請下唱了法文的法國革命歌《馬賽曲》,我也唱了《八百壯士》。從前方回來的指揮員大多數(shù)都穿上了繳獲敵人的黃色呢子料的軍大衣,大家神氣的說:這是戰(zhàn)利品啊!戰(zhàn)士們持著繳來的日本三八式槍個個樂得哈哈笑著,談論著鬼子在同我們拼刺刀時,跪著求饒命(的情景)。
在開會期間,陳毅同志感(談)到敵后農民要送子參軍的很多,新四軍發(fā)展很快,他同一些領導發(fā)起要創(chuàng)作一首軍歌用來教育部隊,使指戰(zhàn)員明瞭我軍歷史,作戰(zhàn)目的、任務,鼓舞部隊的革命精神,增強部隊戰(zhàn)斗威力。他和一些領導人談起寫軍歌的問題,軍部領導都同意。于是,他在3月份用白話詩體寫了一首長詩,名《十年》,熱情地歌頌新四軍,包括北伐時期擁有鐵軍稱號的葉挺將軍及其戰(zhàn)友們,在工農群眾的支持下,經過千百次的血戰(zhàn),到了抗日戰(zhàn)爭又開進敵后,為民族的生存抗戰(zhàn),剛好已經轉戰(zhàn)十年了。這首詩歌作為軍歌的初稿提交新四軍領導同志討論修改,他就再到敵后指揮作戰(zhàn)了。陳毅堅決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的指示,把作戰(zhàn)方針任務寫到軍歌詞上。
副軍長項英同志主持軍歌的討論與修改,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軍秘書長李一氓、葉挺軍長、(副)參謀長周子昆等人參加修改。過不久,我問項英軍歌歌詞進行得如何?項英說:“我們改來改去都沒改好,還是等陳毅從敵后回來完成吧”。
陳打勝仗又回軍部收集了修改意見,最后修改定稿,政治部要我作曲。第一稿經文化隊試唱,軍政首長及文藝工作者認為不夠雄壯。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說,如今是對日本侵略軍作戰(zhàn),我們軍歌要求雄壯有力,有把敵人趕出東海的氣魄。我按此意見寫第二稿,分四段。通過通令,軍歌(在)《抗敵》雜志上發(fā)表。
陳毅再回來,聯(lián)歡合唱。我問陳意見,他說“這樣很好,有氣魄,正是我寫這個歌詞時想強調的地方”。在蘇北有人問陳毅,《軍歌》最后一段是否一定要重復三遍,陳說:“必須這樣,才能突出強調東進!東進是中央的指示,東進,到敵后打擊敵人,又與山東八路軍聯(lián)成一片。”
《新四軍軍歌》1939年6月15日在《抗敵》雜志第4號發(fā)表時,署名為“集體作詞,何士德曲”,因而引發(fā)后來關于詞作者的爭議。
看了何士德對《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過程的記載,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新四軍軍歌》作詞是在陳毅《十年》的基礎上,由“副軍長項英同志主持軍歌的討論與修改,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軍秘書長李一氓、葉挺軍長、(副)參謀長周子昆等人參加修改。”何士德晚年手抄了一份《新四軍軍歌》,現(xiàn)被收藏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中,上面寫的就是“集體作詞、陳毅執(zhí)筆”,這應該是對《新四軍軍歌》作詞者最確切的表述。二是現(xiàn)在普遍流傳何士德當年為《新四軍軍歌》譜曲寫了三稿,從他本人的記載中應寫了二稿。
何士德作為《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的直接參與者,他所記載的軍歌創(chuàng)作經過符合歷史真相,具有權威性。
軍歌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在抗日戰(zhàn)爭中,新四軍抗擊和牽制了16萬日軍,23萬偽軍,可以說在華中敵后抗戰(zhàn)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這支《新四軍軍歌》雄壯激昂的歌聲,匯成強大的聲浪,響徹華東、華中的戰(zhàn)場,一直陪伴著這支鐵軍,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1949年9月,當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立《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后,在上海的中國唱片公司接到了錄制國歌唱片的任務。10月1日,中國唱片公司趕制的10張?zhí)貏e唱片運達北京,編號為大中華唱片廠38254。唱片的一面為《義勇軍進行曲》,另一面為《新四軍軍歌》,由此可見《新四軍軍歌》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新四軍軍歌》也成就了何士德一生的榮耀,融入他生命之中,成為他砥礪前行的精神支柱。
創(chuàng)作《新四軍軍歌》后,何士德先后跟隨部隊轉戰(zhàn)蘇北、延安,并在1945年4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七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七大的候補代表。在七大開幕式上,由陳毅向毛澤東提議,何士德?lián)巍秶H歌》大合唱的總指揮。
何士德是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人之一。
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5年冬,何士德離開延安,赴東北參加解放戰(zhàn)爭,先后任合江省文工團團長、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政治部聯(lián)合文工團團長。1946年11月,與袁牧之、陳波兒、舒強等人一起組建東北電影制片廠,負責電影音樂工作,并兼任黨總支書記。1947年成立東影音樂組,由何士德和向異兩人組成。1949年7月,何士德出席全國第一次文代會。
新中國成立后,何士德為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橋》譜寫了全部樂曲,并為《光芒萬丈》《中國人民的勝利》《反對細菌戰(zhàn)》作曲。1950年1月,赴蘇為中蘇合拍的藝術性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編輯和譜寫樂曲,榮獲了1951年斯大林文學藝術一等獎,何士德將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抗美援朝的部隊。
1953年電影局成立音樂處,何士德任處長,負責全國電影音樂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人才的培養(yǎng)。1958年1月,調北影廠任藝術指導兼作曲。他最后一部電影音樂作品是為彩色故事片《林家鋪子》譜寫了全部樂曲。1959年何士德蒙受冤案,受到開除黨籍、撤銷職務、取消干部身份的嚴厲處分,1960年下放到新疆勞動。在這期間,他曾無數(shù)次哼唱《新四軍軍歌》,度過了難熬的孤寂歲月。
1979年,由何士德等人建議,成立了新四軍老戰(zhàn)士合唱團(后改名為首都老戰(zhàn)士合唱團),何士德?lián)?/span>藝術指導。1986年9月21日,《解放軍報》發(fā)表了對何士德的專訪文章《一生高歌永向前》。
1987年11月,在中紀委的督促下,何士德獲得平反,恢復了黨籍和文藝三級的原有待遇,何士德將補發(fā)的工資全部交了黨費。1992年,國務院給何士德頒發(fā)了特殊貢獻津貼。
1995年,紀念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解放軍總政歌舞團舉辦“新四軍軍歌專場音樂會”。北京電視臺作了新四軍軍歌創(chuàng)作過程專題報道。1997年新四軍成立60周年,由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等五單位聯(lián)合拍攝的《鐵的新四軍》電視片,重現(xiàn)了何士德指揮新四軍戰(zhàn)士高唱軍歌的雄壯場面。
何士德復出后,又有了許多新作品:《中國女排之歌》《長城之歌》《新中國少年心靈美》《老當益壯志不衰》《黃橋戰(zhàn)役四十年》《青松》(陳毅詞)《鄉(xiāng)情》等。在他生命結束前還留下了他最后的作品《五十年頌歌》。
2000年3月,何士德因病住院。11月15日何士德90壽辰時,在京的部分老戰(zhàn)友和后代前往醫(yī)院為他祝壽,并在病床前唱起了《新四軍軍歌》。據(jù)他兒子何振東回憶,當時他已處植物人狀態(tài)好多天了,基本上不醒人事,但他聽到《新四軍軍歌》時,立馬微微舉起雙手成指揮唱歌狀,這個舉動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2000年12月2日13時40分何士德與世長辭。在八寶山靈堂,戰(zhàn)友們在《新四軍軍歌》聲中向軍歌的曲作者告別。
(作者簡介:王世青,收藏家,現(xiàn)任江蘇省文化促進會海洋文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南京紅色李巷抗日戰(zhàn)爭收藏館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