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站在墊湖看革命老區的綠水青山
站在墊湖看革命老區的綠水青山
作者:許衛國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13 瀏覽次數:8326
青山綠水,看得見,摸得著,形式主義無法生存,混不了;官僚主義,一事無成,搞不了;教條主義,難有起色。唯有解放思想,唯有深化改革,唯有壯士斷腕。泗洪老區的這些堅決果斷的措施,是對“鐵軍精神”的不懈傳承,是對40年前墊湖改革精神的繼續發揚,是泗洪人走綠色發展的決心、宣言和具體行動。
墊湖村新貌
2020這個特別的春天,走進這片大地,沒有新冠病毒的陰影,到處是人歡馬叫的春耕情景。綠水青山的泗洪萬象更新,堪稱傳奇。
2017年9月21日,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泗洪縣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為江蘇唯一一家。這無疑是對泗洪一直堅持綠色發展的最有含金量的獎賞。
40年前,泗洪是全省農村改革開放發源地,全國農村改革先行軍;40年后,泗洪又是全省、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示范地,這不是巧合,也不是刻意安排,這是泗洪人艱苦奮斗,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 青山綠水”的理念深入人心,那么享受“金山銀山”的成果一定是老百姓。
與上塘地鄰交界的魏營鎮,當年最先受到農村改革春風的吹拂,在“綠水青山”的偉大實踐中,“金山銀山”在不斷增高。魏營境內有兩大水庫,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如今依舊碧波蕩漾,明鑒日月,一直是魏營兩大聚寶盆,也是魏營大地一雙明亮的眼睛,魏營人也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她,在這里任何與污染有關的項目,給再多的錢也不能進入,任何有利于凈化環境生態的生物和設備則可以在這里安家落戶。這里的水靠河蚌螺螄凈化水質,河蚌螺螄是天然水質凈化器,魚在這樣的水質里成長,魚的品質因水而優異,在市場上價格高,還供不應求。因此,河蚌螺螄不僅在這里,在整個泗洪都受到熊貓般的保護。在泗洪,很難看到有捕撈銷售河蚌以及螺螄的人。這里還要多說幾句的是,當年興修這水庫的公社老書記朱德功也是順應了民心,確保了萬畝水田的豐收。當時《新華日報》記者來采訪公社書記朱德功,記者在民工中找了半天,最后發現他正和社員在一起抬土呢。
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是泗洪“綠水青山”的積極創舉。早些年朱湖鎮利民新河附近,被南水北調工程挖土筑壩留下一個1000多畝的大水塘,附近村民圖方便在這里傾倒生活垃圾,天長日久,這片廢土坑成了垃圾坑。近幾年下來,再看這里已經變成一個清粼粼的袖珍湖泊,水草碧綠,水鳥翔集,魚群在快活的游來游去,很快又變成鈔票進了老百姓的口袋里。
如今“兩山”的理念已成為泗洪干群的奮斗目標,成為自覺的行動,也是泗洪人今日自信的依據。在先發展后治理的年代,走遍祖國大地,處處可見江河溝渠里的污水橫流。作為淮河流域下游的泗洪,雖然多年來承受外來客水的污染,但一直竭力守住碧水藍天的底線。近年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率先興建了幾十個污水處理廠,使水更清了,魚更多了,環境也變美了。魚是水質最直接的測量儀,只要水面鰷魚成群結隊巡游,那就是“綠水”。在生態治理方面,泗洪縣率先引進生態浮島項目。老汴河,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河之一,目前,僅存于泗洪境內。以前上游常有污水侵入,經過泗洪境內濉河流入老汴河,進入洪澤湖,全長34.32公里無一處幸免。為打造泗洪縣的清水走廊,改善老汴河水環境、提升沿線景觀效果,泗洪縣以先進的生態浮島技術為支撐,系統化治理多種污染源頭,強化全流域生態凈化能力。老汴河是治污的重點河段,生態浮島為它煥發青春。生態浮島是利用種植到浮島上的水生植物通過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種競爭相克機理,削減富集水體中的氮、磷及有機物質,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
2016年6月,泗洪與北京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泗洪久安污水處理ppp項目公司,共同投資建設全縣23個鄉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及污水管網,并負責污水處理設施28年特許運用資質。到2017年底,已完成23個鄉鎮的27個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提標改造,建成103個村居污水處理站,建設污水管網58公里,并投入運營,有效控制了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溝河汪塘。臨淮鎮污水處理站每天可處理污水500噸,達到國家一級B 排放,確保鎮內水質,也使這個瀕臨洪澤湖,經濟發達的漁家風情小鎮保持完好生態,與洪澤湖相得益彰。優良水質也給廣大水產養殖戶帶來每畝增加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到2018年上半年,泗洪縣共建設、改造130座污水處理廠、站,其中鄉鎮集鎮區污水處理廠27座,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22座,5座在建;村居污水處理站103座,已全部建成運行。“桃花倒映著明凈的水面”這是歌里面唱的,這景色在泗洪鄉村處處可見。
泗洪建立“百河千渠清水聯通”這樣一個體系工程,結合黑臭水體整治,把所有鄉鎮村溝渠聯通起來,讓水能夠活起來,能夠流通起來,增加水體自凈功能。開展畜禽養殖和山芋加工廢水綜合治理,全面禁止秸稈焚燒等一系列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移風易俗,帶來明顯經濟效益和文明新風,村民參與度逐漸增高,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形成了良好的環保氛圍。這幾年豐收季節,我經常到鄉村走走,碧水藍天,金色麥浪,田野里看不到一處冒煙。水蜿蜒繞村過,田間白鷺舞翩躚。我以前去過墊湖,都是高低錯落的小瓦房,幾年過去,如今變成了統一的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房前屋后點綴著各色花草,寬闊平坦的道路下雨天照穿繡花鞋,道路兩旁太陽能路燈一路排去。每晚都有村民廣場集會、跳舞,小河里的魚也在燈光下游來游去,好不快活。
與墊湖村不約而同的還有城頭鄉周臺村。因我在那里策劃設計了一個博覽館,對那里比較熟悉,周臺村的改變也歷歷在目。幾年前我帶醫療隊去那里義診,路過村莊,道路坑坑洼洼,泥水垃圾不堪入目,房屋低矮雜亂。幾年后,這里已經是一個袖珍的旅游景區,花紅柳綠,蜂蝶飛舞,生態蔬菜林果美不勝收。這僅僅是泗洪縣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縮影。這幾年,泗洪縣委縣政府對鎮村環境治理,真抓實干,科學布局,鎮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生活質量大大提升,文明程度也水漲船高。
在全縣環境綜合整治大提升的基礎上,泗洪縣以創建美麗鄉村為抓手,通過制定美麗鄉村創建計劃,完善鄉村規劃編制、制定實施方案、加大考核評比等措施,推進城鄉生態建設協調發展。2017年,全縣已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20個。
鎮村環境治理要做好更要管好。各鄉鎮按“有人員、有制度、有資金”的思路,每個村民小組至少配備1名保潔人員或每百戶配備2 名保潔人員,主要道路沿線每5公里配備1名保潔人員,形成點、線、面全覆蓋的保潔網絡。數據顯示,全縣鄉鎮共配置保潔員2164人,保潔車1469輛,垃圾桶2.3萬余個,農戶垃圾桶近12萬個,修砌村莊垃圾池3500多座。
不僅如此,2012年至2017年來,全縣還勸退了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招商引資企業400多家。勸退了兩家投資1億元以上的廢舊輪胎回收再生企業,關閉6家金屬和蓄電池污染企業。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生態保護引領區和生態保護特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泗洪更加突出對“綠色GDP”的考核:全縣通過“263”專項行動,完成270臺燃煤小鍋爐規范整治;禁養區規模養殖場100%關停;關??h域內化工企業11家,近95%;整治VOC排放企業26家,達到86%……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從嚴整治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工業企業,從嚴整治散亂污企業,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徑。
要徹底改變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移風易俗,關鍵是要深入人心的宣傳教育,把環保意識與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興衰榮辱聯系起來,使他們都像墊湖那樣,把環保成為人人自覺行動。泗洪縣也按照墊湖的經驗,對具備開辦休閑農業旅游的村莊,有規劃地引導村民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通過外來客人對接待的要求,促使村民提高環境衛生的水平,實現環境整治與社會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2018年5月,泗洪界集鎮綠枝寶有限公司內異常忙碌。他們不僅是忙桃樹管理,還忙于環境的整治。眼看桃子就要熟了,城里的游客就要來采摘了,這路要整潔,這水要干凈,這環境要美,任何污物都不能有,這樣客人才喜歡來,客人多,收入自然就會增加。現在泗洪的老百姓已經會算“綠水青山”這個賬了。
青山綠水帶來有機綠色農產品的暢銷和高收入。
近年來,全縣“生態+”效應不斷涌現,為農業加強,農村美麗,農民增收,帶來巨大變化。2014年,泗洪被評為全國河蟹產業先進縣,全國漁業平安生產示范縣;2015年在省級為數不多的“美麗鄉村”和“水美鄉村”稱號榜上有名;2016年泗洪推行種養結合,稻蝦混作,稻蟹混養、水上牧場等農業生產新模式,“泗洪大閘蟹”獲批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創成國家級出口大閘蟹安全示范區“, 泗洪大米”再次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2017年,全縣建設“百園工程”項目52個,建成培育供港蔬菜、循環水鰣魚養殖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峰山鄉大紅山、小紅山原來寸草不生,近年來,青年張勇在此種植碧根果大獲成功。車門蠶桑等一批特色生態農業做大做強,“三品”認證全省縣級第一,還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糧食優質工程示范
縣。蘇北糧油股份有限公司的“家緣”牌大米和“蟹園牌”大米被評為“江蘇名牌產品”,獲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蟹園大米的種植加工被認定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泗洪大閘蟹”連續出口量12年居全省縣級第一,還被評為中國小龍蝦資源保護第一縣,全省發展高效農業顯著縣,農村淘寶全國優秀示范縣。成功舉辦第二屆農業招商暨稻米文化節,與泰國正大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全來自“青山綠水”的偉大實踐。
2017年以來,泗洪縣緊緊圍繞林果基地建設、成片造林、農田林網建設、村莊綠化、綠色通道建設、楊樹更新改造“六大工程”,采取規劃引領、督查推動、觀摩評比等方式,大力推動造林綠化工作。截至目前,全縣成片造林栽植面積為9.08萬畝,任務數9.04萬畝,完成率100.4%。
青山綠水,看得見,摸得著,形式主義無法生存,混不了;官僚主義,一事無成,搞不了;教條主義,難有起色。唯有解放思想,唯有深化改革,唯有壯士斷腕。泗洪老區的這些堅決果斷的措施,是對“鐵軍精神”的不懈傳承,是對40年前墊湖改革精神的繼續發揚,是泗洪人走綠色發展的決心、宣言和具體行動。
(本文作者泗洪縣人,中國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