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新四軍在南陵
新四軍在南陵
作者:陳德友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3-06 瀏覽次數:8335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上海、南京及江南大片國土淪陷后,國民黨第三戰區命令新成立的新四軍部隊開赴南京、蕪湖、鎮江、丹陽之間狹窄地區,一方面用新四軍牽制日軍西進,減輕自身壓力;一方面想借日軍之手,消滅他們多次“圍剿”而未能剿滅的紅軍游擊隊伍。
向敵后挺進的新四軍
新四軍先遣支隊東進過南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上海、南京及江南大片國土淪陷后,國民黨第三戰區命令新成立的新四軍部隊開赴南京、蕪湖、鎮江、丹陽之間狹窄地區,一方面用新四軍牽制日軍西進,減輕自身壓力;一方面想借日軍之手,消滅他們多次“圍剿”而未能剿滅的紅軍游擊隊伍。
1938年3月16日,新四軍軍長葉挺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建一支400余人的先遣部隊深入蘇南敵后進行戰略偵察,粟裕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4月28日,率先遣支隊從巖寺潛口出發,5月1日到達南陵縣城內宿營,司令部設城西孔廟。5月2日,幾架敵機在南陵縣城上空盤旋。當日晚,粟司令員命令部隊于拂曉前到縣城南門外集合,進行防空演練,到城東郊外麒麟橋宿營。5月3日上午,4架敵機從蕪湖方向飛往弋江鎮進行狂轟濫炸。下午4架敵機對南陵縣城投彈20多顆,炸毀房屋200多間,炸死炸傷170多人。5月5日夜,先遣支隊從麒麟橋出發,由紅花渡過青弋江,從蕪湖灣沚和廟埠之間越過被日軍占領的宣蕪鐵路以及灣沚與九里的敵人據點,一路向南京近郊秣陵關挺進,沿途遭到朱永祥、陳德功等國民黨潰軍和土匪武裝的阻攔,直到5月19日先遣支隊才進入蘇南敵后戰場。
新四軍軍部在南陵
1938年5月5日,葉挺軍長率軍部離開巖寺,7 日到達太平縣麻村駐地。5月中旬,新四軍一支隊教導員胡大鵬帶著三個副官來到南陵縣三里呂山,在甲長顧正明的安排下,確定新四軍軍部設在南陵土塘。
5月26日,軍長葉挺率部隊抵達土塘,發現土塘村空無一人,新四軍干部戰士就挨家挨戶打掃院子,清理豬圈、牛欄。通過宣傳新四軍是當年的紅軍,是共產黨的部隊,村民陸續回到村里。
過了幾天,軍部召開各界人士大會,舉行軍民聯歡宴會,葉挺在會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感謝村民對新四軍給予的熱情慰問和幫助。宴會結束后,軍部戰地服務團文工團搭土臺、掛汽燈,在團長沈亞威的指揮下,滿懷激情地為群眾演唱抗日歌曲、表演話劇、詩歌朗誦。演出結束后,還開展了教唱革命歌曲活動,《大刀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一時廣為流行。
當時正是小麥收獲季節,部隊除出操訓練和執行軍事任務外,有空就幫助群眾收麥打場、修橋鋪路、挑水砍柴,村民無不夸贊:“開天辟地哪有這樣的好軍隊!”
此后不久,軍部又在土塘召開了300多人參加的群眾大會,葉挺針對當時國內抗日形勢、共產黨的抗日政策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問題講了話,宣傳共產黨抗日主張,號召廣大群眾積極投身抗日,成立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和兒童團組織。通過宣傳發動,土塘及其周圍的群眾1000多人參加了各種抗敵協會。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參加新四軍,三里一帶一時涌現出“父送子、妻送郎、參軍打東洋”的感人場景,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著“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佳話,僅土塘村就有幾十人參軍,其中7人在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
新四軍軍部駐土塘期間,葉挺軍長住徐恩祿家,副軍長項英住徐恩科家,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住徐光文家。葉挺平易近人,平時身著灰布軍裝,佩帶整齊;偶爾著西裝、戴禮帽、執手杖;話語不多,簡潔明了,但鏗鏘有力。葉挺經常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土塘附近涌珠泉,水質清洌。時值炎炎夏季,葉挺每天下午都要來此沐浴。
6月17日至19日,新四軍在土塘召開了全軍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主持會議并作了總結發言。不久,在土塘還召開了新四軍第一次參謀工作會議。
由于土塘沒有大的房屋作為辦公地點,軍首長分散住在農戶家中,工作很不方便;時值盛夏,干旱缺水,軍部近千人的吃水問題無法解決;同時這里地處抗日前沿,極易受到日軍攻擊。8月2日,新四軍軍部在土塘駐了68天后,開往涇縣云嶺羅里村。
新四軍一支隊途經南陵
1938年5月26日,新四軍第一支隊在司令員陳毅率領下,到達南陵三里鎮公雞坦(現三里鎮山泉村)。28日,陳毅在公雞坦召開一支隊全體干部會議,會上作了《新的戰斗條件和新的戰斗任務》的報告。29日,陳毅率領一支隊離開公雞坦,到達離南陵縣城東約一公里的馬家鎮(石鋪鄉麒麟村)。當天下午,陳毅在涂家礱坊曬場對戰士們發表講話。30日,一支隊司令部遷到城郊朱蓮塘(石鋪鄉麒麟村境內),所屬第一、第二團分別駐扎在附近的土橋李、叫花墩、鳳村一帶地方。地方干部紀自友和董醒華前往拜訪陳毅,并根據陳毅的建議,前往駐煙墩上經村向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匯報建立地方黨組織問題。9月,在三里店成立中共三里區委,這是抗戰時期南陵最早成立的黨組織。
國民黨第五十軍軍長郭勛祺聞知陳毅在朱蓮塘,立即派副官徐某前往,邀請陳毅到縣城東南飯店赴宴。30日下午,陳毅帶著一支20多人的文藝演出隊來到東南飯店,參加宴會的還有駐南陵國民黨一四四師師、團長等人。宴會結束后,進行文藝演出,陳毅首先站起來,激情昂揚地獨唱了一首法語歌曲《馬賽曲》,博得全場熱烈掌聲。接著演出隊合唱了《國共合作歌》《義勇軍進行曲》《五月的鮮花》等革命歌曲,演出了《送郎上前線》《一條扁擔換一支槍》等話劇節目。
6月1日,新四軍第一支隊在朱蓮塘召開誓師大會。黃昏時分,蒙蒙細雨中,陳毅率隊離開南陵繼續東進,向蘇南挺進。
新四軍三支隊在南陵
1937年12月10日,日軍占領蕪湖。為防止灣沚侵華日軍繼續進犯皖南,國民黨一○八師進駐青弋江沿線設防,一四四師進駐南陵,協防青弋江沿線。1938年1月,國民黨一四五師大部進駐南陵縣城擔任預備隊。
7月初,新四軍三支隊進入涇縣汀潭、楊村一帶整訓。7月中旬,三支隊奉命開赴南(陵)蕪(湖)宣(城)地區,沿青弋江防線抗擊駐灣沚一線日軍。出發前,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在楊村召開營以上干部會議,作戰斗動員。會后,譚震林率三支隊從涇縣茂林出發,到達南陵縣葛林鄉六甲張村,駐整半月后進駐南陵蒲橋。五團團部及一營駐防西河鎮和王村一帶,阻遏灣沚和陶辛圩小河口日軍據點敵人進犯;二營分駐馬家園、紅楊樹、芳山、窯壩里、漢泥溝、灘頭上一線,對灣沚、三元、團山日軍據點布防;三營駐金家閣;六團三營駐扎弋江鎮。當時,三支隊右翼宣城一線為國民黨東北軍一○八師,左翼南陵至繁昌一線為國民黨川軍一四四師。日軍的前沿在灣沚鎮和芳山一線。
國民黨第三戰區行政長官顧祝同于9月28日下令,要新四軍第三支隊接替國民黨軍第一四四師紅楊樹至峨橋、青弋江一線正面防務,擔負阻止灣沚方面的日軍西犯南陵的任務。五團團長孫仲德與國民黨一四四師進行防務交接。
10月7日,譚震林率第三支隊五團和六團三營進駐青弋江西岸的西河鎮一帶。為了奪回被日軍占領的紅楊樹,譚震林來到五團,對形勢進行認真分析,認為:“鬼子剛占領紅楊樹,立足未穩,地形不熟,人心惶惶,你們夜里去鬧鬧他,讓他們六神無主。”五團根據譚司令指示,派出二營十幾名偵察兵,趁黑摸進紅楊樹村,部隊在村外配合,大鬧半宿。日軍摸不清情況,害怕被包了餃子,便倉皇撤回灣沚據點里去了,三支隊順利收復紅楊樹。
新四軍過去打的主要是山地游擊戰,現在面臨的是圩區陣地戰,這仗怎么打心里沒底。譚震林了解到部隊思想情況后,在蒲橋召開支隊干部會議研究對策。會后五團又在西河鎮召開連以上干部會議,并分別走訪國民黨一四四師和一○八師部隊,學習在水網地帶的防御經驗。經過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制定了陣地防御措施,即利用水網地帶河流、稻田、圩堤特點,在河堤拐彎處構筑工事、挖掩體,以十幾個人組成小戰斗群,再以幾個小戰斗群組成一個大戰斗群,正面向敵軍阻擊布防。
1938年10月29日,占據灣沚和芳山的日軍第十五師團步兵第六十聯隊和第一一六師團一部800多人,企圖集中火力消滅守衛在馬家園一帶的新四軍。30日太陽剛出山,日軍在灣沚出動500余騎、步兵分三路向新四軍三支隊陣地發起進攻,激戰2個多小時,日軍撤退。11月3日,日軍增兵1000人分四路再次向馬家園進攻,敵人先用大炮對三支隊陣地進行轟擊,再由騎兵沖擊,激戰2小時,因敵眾我寡,三支隊撤退,敵人占領了馬家園。為了奪回馬家園,三支隊集中主力第五團和第六團三營從三面包圍馬家園,對敵進行猛烈反擊,一舉擊退了敵人,收復了馬家園。這場戰斗,打死打傷日軍300余人,三支隊傷亡32人。
馬家園戰斗的勝利,增強了新四軍對敵作戰的信心和勇氣,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戰熱情。
12月下旬,譚震林率三支隊由蒲橋、青弋江一線,移防到銅(陵)南(陵)繁(昌)三縣邊境地區。三支隊司令部設在南陵沙灘腳,政治部設在銅陵燕子牧,五團團部駐鳳凰山。不久,五團以及一批民運工作隊進駐南陵八都何,開展抗日宣傳工作,幫助地方建立黨組織,八都何先后建立起農抗會、青抗會、婦抗會、獵戶隊和兒童團。
為了加強對銅南繁地區的領導,三支隊黨委決定成立中共銅南繁中心縣委,管轄銅陵、繁昌整個地區和南陵四區(八都何至牧家亭一帶)。12月底,銅南繁中心縣委在燕子牧舉辦了一期婦女訓練班,學員大多數是南陵和西河選派來的青年婦女骨干。1939年春,在銅陵方村召開銅南繁三縣聯保主任以上地方干部會議。舉辦兩期“抗日救亡訓練班”,培訓三縣地方干部。
1940年4月,日偽軍1萬余人對皖南進行第一次大“掃蕩”,新四軍三支隊在繁昌前線抗擊日軍,一支隊一團、二支隊三團分別在南陵父子嶺和何家灣奮勇阻擊敵人,共殲敵900余人,取得皖南第一次反“掃蕩”的勝利。10月,日偽軍1萬余人分三路再次“掃蕩”皖南,一路由銅陵深入,另一路由蕪湖、黃墓通過麻橋、南陵、三里店在左坑、汀潭與一團展開血戰,第三路在銅繁地區遭三團和五團阻擊。由于三支隊與一團、三團及軍部直屬部隊相互配合,英勇反擊,再次挫敗了日偽軍,取得皖南第二次反“掃蕩”的勝利。
1940年秋冬,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強令長江南岸抗日前線的新四軍開赴黃河以北。12月下旬,皖南特委書記李步新從涇縣趕到三支隊五團駐地八都何,傳達特委指示。隨后,繁昌縣委在八都何何氏宗祠召開黨群大會,五團副團長林開鳳傳達黨中央關于新四軍撤離皖南的決定,并向地方干部、黨員、民兵做隨軍北撤動員。在南四區委書記潘效安的帶動下,吳輝中、何揚珊、張昆云、吳耀華、水流、何揚孝、何時沛、何時中等黨員干部都報名參加新四軍,民兵江安慶、童天壽、楊世貴等40余人也報名參加了新四軍。他們之中在皖南事變中有10多人犧牲。
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第二支隊三團駐守南陵
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在蘇南駐防4個月后,于1938年10月1日奉軍部命令返回皖南,進駐三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南陵蒲橋,歸三支隊指揮。軍部派以朱克靖為團長的軍部戰地服務團到蒲橋為一團的到來及三支隊作慰問演出。
1938年秋,一團移防銅陵鳳凰山一帶前沿陣地。11月,一團遷移到涇縣云嶺附近的楊村、汀潭、南堡村、崗上李一帶整訓。
1939年1月,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從蘇南敵后調回皖南,歸三支隊指揮,活動于銅南繁地區的何灣、丫山一帶。1939年春,在三團的幫助下,丫山地區成立了第一支抗日游擊隊,在黃山坦召開游擊隊成立大會,并幫助成立中共何灣區委。
1939年3月,三支隊五團從鳳凰山一帶奉命調往繁昌、南陵等地,一支隊老一團從涇縣再次移防到銅陵鳳凰山,配合三支隊五團開展銅繁地區抗日游擊戰爭。3月底,二支隊三團奉調返回軍部云嶺汀潭、楊村一帶,歸軍部直接指揮。12月,一支隊一團奉命調離銅陵,到南陵土塘集中整訓待命。
1939年冬,二支隊三團到銅陵接防,駐南陵何家灣一帶地區,團部駐澗灘,不久移駐繁昌,三營七連駐黃山坦,活動范圍在南陵的何家灣、丫山、戴家匯、綠嶺和銅陵鳳凰山一帶。三團團部于1940年二三月間由繁昌移駐銅陵,先駐龍潭肖村,后駐金山沖。
1940年4月23日,日軍十五師團所屬第五十一與第五十二池田聯隊4000余人,從灣沚出發,一路向西侵犯,先后占領了西河鎮、南陵縣城。在南陵,日軍兵分三路,一路主力2000余人從南陵直撲新四軍軍部前沿陣地三里店。一團團長傅秋濤在煙墩上經村召開群眾大會,號召廣大民眾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加強團結,一致對敵。
4月26日上午8時左右,敵十五師團池田聯隊進入一團父子嶺一帶防御陣地。敵人首先以4架飛機和大炮向一團陣地父子嶺和車山猛烈轟炸,接著是騎兵沖擊。一團全體指戰員不懼犧牲,奮起反擊,血戰8小時,連續擊退敵人5次進攻,打死打傷日軍317人,取得父子嶺戰斗的勝利。戰役中,一團二營傷亡84人。
與此同時,1940年4月24日,駐灣沚日軍調集4000余人,兵分三路向何家灣進犯。4月26日上午9時左右,三團直屬部隊首先與由綠嶺進犯之敵交火,戰斗約2小時,九郎廟、方村方向的敵人趕到,兩路敵人同時向三團直屬部隊猛撲過來,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四五點鐘。
何家灣戰斗是十多次“南繁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歷時14個小時,敵人始終沒有進入三團陣地,不得不乘著夜色向丫山方向撤退。此次戰斗,擊斃擊傷日軍300多人。
新四軍北撤前夕,江渭清代表軍部在南陵土塘向皖南父老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