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風采 > 世紀人生 功垂后世——百歲老紅軍軍醫汪浩回顧烽火歲月
世紀人生 功垂后世——百歲老紅軍軍醫汪浩回顧烽火歲月
作者:趙東云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20 瀏覽次數:8342
汪浩和夫人葉云得悉合肥市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前來采訪,非常興奮。簡單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題,這位經歷過新四軍東進抗日首戰的老戰士,靜靜地講述著自己和戰友們所共有的那個烽火歲月……
汪浩查詢歷史資料 馬啟兵攝
在搶救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史料的過程中,有一位給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他就是百歲老紅軍、老軍醫汪浩同志。記得去沈陽軍區總醫院采訪他那天,正值初冬首次寒潮來襲,凜冽寒風讓人瑟瑟發抖,但總醫院的病房內卻溫暖如春。汪浩和夫人葉云得悉合肥市新四軍研究會的同志前來采訪,非常興奮。簡單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題,這位經歷過新四軍東進抗日首戰的老戰士,靜靜地講述著自己和戰友們所共有的那個烽火歲月……
放牛娃投身紅軍
汪浩,原名汪運富,1917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汪家畈一戶農家。家里給他取名“運富”,期望能夠過上富裕生活。但在那個時代,只能是夢囈。由于家境貧寒,兄弟姐妹又多,無錢上學,只好給地主家放牛。在汪浩的記憶中,小時候家里缺吃少穿,他常光著腳外出放牛,還經常餓肚子。
1927年11月,震撼大別山區的黃麻起義爆發,紅軍部隊曾在汪浩家里住宿,部隊一位吳姓指導員,有空就給孩子們講革命道理,汪浩深受影響。1930年夏,汪浩向父母提出要參加紅軍,臨別之前,父母鼓勵兒子到部隊好好干,并為他準備了一床棉被、一雙新鞋。汪浩最初參加的紅軍部隊是鄂東北獨立師一團二營六連,當通信員,這一年,他剛滿13歲。次年春,汪浩護送在戰斗中受傷的指導員到鄂豫皖蘇區紅軍第五醫院就醫。林之翰院長見汪浩機靈、勤快,工作不怕臟、不喊累,就向指導員提出留汪浩在醫院工作。就這樣,汪浩在部隊醫務工作崗位上,一干就是50個春秋。
1932年10月,蔣介石調集重兵瘋狂進攻鄂豫皖蘇區,紅軍主力被迫進行戰略轉移。中共鄂豫皖省委將留下的少數部隊重新編為紅二十五軍,堅守大別山根據地。此時,汪浩在鄂東北地區的紅軍總醫院,先后擔任看護長、醫官、分所所長。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遵照黨中央指示,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離開鄂豫皖邊區,向西北進軍。1935年2月,留在鄂豫皖邊區的零星部隊重組紅二十八軍,堅持對敵斗爭。因醫治傷員需要,汪浩留了下來,先在軍特務營、鄂東北道委醫院擔任醫官、院長,后到手槍團衛生隊任醫務主任。同年秋,汪浩加入了黨組織。
艱難歲月刻骨銘心
三年游擊戰期間,是鄂豫皖邊區最困難、最艱險的時期。敵人實行殘酷的“清剿”“圍剿”,紅軍和游擊隊不停地戰斗、轉移,紅軍醫療人員也跟隨部隊四處游擊,居無定所。傷員或分散在群眾家里治療,或安置在山洞里。缺醫少藥,醫護人員就跋山涉水尋找草藥,自制藥品。盡管條件極其艱苦、危險,但汪浩等醫務人員從不叫苦叫累。
1936年夏,在麻城的一次戰斗勝利后,軍政委高敬亭見到汪浩,詢問了醫治傷病員的情況后說道:“運富,我們紅軍指戰員都是寶啊!紅軍指戰員往往一個當幾十個用,我們的戰士犧牲一個就少一個,你們搶救活一個就多一個,你們的工作太重要了。”汪浩向軍政委保證,盡力救護傷員。高敬亭握著他的手說:“醫務人員很少,你們是寶中之寶啊!”
軍首長把醫務人員視為“寶中之寶”,在政治上、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則是關懷備至。1936年秋,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團長詹化雨率部在黃安一帶活動,汪浩時任手槍團醫務主任。一天下午,部隊進入高橋地區,這里距離汪浩的家鄉很近。詹化雨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派人暗中從山那邊接來了汪浩的母親、弟弟。當老母親見到汪浩時,一把抱住久別的兒子,泣不成聲。詹團長讓炊事員下雞蛋面給老媽媽吃。第二天部隊要出發了,詹團長取出兩塊銀元、兩件棉衣送給汪浩母親,要老人家多保重身體。詹團長的關懷令汪浩終身難忘。
汪浩回憶說,大別山地區條件雖然非常艱苦,但群眾熱愛紅軍、掩護傷病員的故事感人至深,數不勝數。一次在西進桐柏山的戰斗中,特務營營長林維先腰部中彈,部隊首長商議后,決定就近安置林維先養傷。汪浩等護送林維先等3名傷員,在附近山區找到一獨戶農家。這個三口之家戶主姓王,見紅軍有困難,非常樂意幫助護理傷員。清晨,王大哥夫妻把傷員一個個背到屋后山洞、山溝里藏起來,夜晚又一個個背回家,給傷員清洗傷口、上藥、喂飯。20多天后,汪浩趕來看望,發現林維先等同志不僅傷口愈合了,精神狀況也很好。汪浩代表部隊要送10元錢以表感謝,但王大哥無論如何就是不收。“大別山區老百姓就是這樣熱愛子弟兵,保護子弟兵的。”汪浩發出由衷的感嘆。
經歷東進抗日第一仗
1937年秋,面對日軍大舉侵華,經過國共雙方談判,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到鄂東七里坪集中、整訓。此時,汪浩擔任四支隊第九團的衛生隊隊長。1938年3月,第四支隊在七里坪舉行誓師大會,隨即東進皖中,踏上了抗日征程。
5月,九團已進至巢縣銀屏山區。一天,偵察員送來情報:一股日軍在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出沒,他們常常上午八九點鐘乘一兩艘汽艇,前來搜刮物資,騷擾百姓。九團團長立即將這一情況向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匯報,并主動請纓,消滅這股日軍。高司令員同意了請求,并叮囑說:這是新四軍敵后抗日第一仗,一定要打好,打得干凈利落!
很快,團偵察隊和二營四連組成了一支精干的伏擊部隊,汪浩帶領醫護人員組成的救護組跟隨。
5月12日上午8時許,巢縣方向河面上隱約傳來低沉的汽艇馬達聲,聲音由遠及近,很快有兩艘小艇出現在視線內,向伏擊圈開過來。小艇越來越近,連艇上瞭望的鬼子頭盔都看得清清楚楚。隨著“啪”的一聲槍響,一個鬼子兵應聲倒地。霎時間,伏擊部隊機槍、步槍齊聲響起,憤怒的槍彈向日軍傾瀉。經過20多分鐘的戰斗,全殲了20多個鬼子,自己無一傷亡。
蔣家河口戰斗,是新四軍東進抗日第一仗,揭開了新四軍抗擊日軍的序幕。首仗告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影響深遠,連蔣介石都給新四軍軍部致電,稱“蔣家河口出奇挫敵,殊堪嘉慰”。值得一提的是,汪浩老人如今是蔣家河口戰斗唯一健在的歷史親歷者。
不忘傳承紅色基因
汪浩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軍醫事業。新中國成立后,汪浩先后擔任西南軍區總醫院副院長、東北軍區第五醫管局局長、旅大警備區后勤部副部長、沈陽軍區衛生部政委、沈陽軍區后勤部顧問等職。
作為經歷殘酷戰爭、從艱難歲月走過來的一名老戰士、老黨員,汪浩更珍視當今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離休后,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汪浩樂于到孩子們中間,他擔任了沈陽市多所中小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祖國在我心中”“紅旗飄飄”“我跟紅軍學長征”“從渤海之濱到長白山下”等夏令營、冬令營活動,汪老都親自參加。
一次,為了帶孩子們重走“抗聯之路”,汪浩先后三次前往吉林通化找老部隊聯系,規劃行程,尋找營地,終于將50多個孩子帶到了抗日英雄楊靖宇戰斗過的紅色土地上。途中,汪浩堅持和孩子們同吃、同住、同行。每到一地,他教孩子們搭帳篷、煮米飯,白天帶著孩子模擬紅軍長征,跋山涉水;晚上宿營,他給孩子們講紅軍故事、長征故事,鼓勵大家積極進取,磨煉意志。
他通過希望工程,與湖北省房山縣的小學生鐘偉結成互幫對子,主動給安徽無為縣希望工程捐款,資助當地失學少年。“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我親身感受過國家的貧窮、教育的落后,現在幫幫家庭困難的孩子,為青少年教育盡一份心,也遂了我多年的心愿。”樸實無華的話語,彰顯了汪浩崇高的道德境界。
2018年1月5日,汪浩因病在沈陽逝世,享年102歲。3個月后,汪老的夫人葉云也告別人世,享年95歲。根據老人生前“長眠在家鄉土地上”的遺愿,遼寧省軍區沈陽第一干休所專門派人護送汪浩夫婦的骨灰前往湖北紅安,并于4月18日在黃麻紀念園紅軍墓地舉行汪浩及夫人葉云骨灰安放儀式。
青山有幸埋忠骨,紅軍精神傳萬年。世紀老人汪浩雖然離開了我們,但老人家為中國革命所建立的豐功偉績和崇高的精神風范,猶如黃麻紀念碑高高聳立,永垂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