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新“葉場圍困戰”
新“葉場圍困戰”
作者:陳恒禮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3-02-09 瀏覽次數:8325
蘇北老區,在睢寧縣魏集鎮湖畔槐園農民集中居住區里,央視《發現之旅》欄目《美麗家園》走基層攝制組,聯手當地村民,正在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睢寧暨魏集鎮第二屆稻蟹豐收節”活動。彩球高懸,歡歌飛揚,掌聲如鼓。
一
2019年10月16日。天高云淡,稻香蟹肥,黃河故道兩岸,秋陽燦爛。
蘇北老區,在睢寧縣魏集鎮湖畔槐園農民集中居住區里,央視《發現之旅》欄目《美麗家園》走基層攝制組,聯手當地村民,正在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睢寧暨魏集鎮第二屆稻蟹豐收節”活動。彩球高懸,歡歌飛揚,掌聲如鼓。
百姓廣場入口處,新圍起一個臨時紅色攤點,擺放著捆扎好的大螃蟹,青亮發光,列隊整齊,分外誘人。更引人注目的是懸起的橫幅,上寫“葉場精準扶貧產業園”。絢美的彩色宣傳板上,介紹此蟹為白塘湖生態蟹。好奇的圍購者,在挑選大螃蟹,看得仔細,問的詳細,分得清公母份量。還驚奇地贊嘆著:葉場出螃蟹了哇!仿佛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大新聞。
二
葉場可不是個一般的地方,在中國軍事史上,這里發生過一部著名的紅色經典戰例!史載,1943年4月13日,盤踞在睢寧的日寇派400余名日偽軍,侵占葉場營造據點,妄圖以葉場為跳板攻占古邳,打開隴海鐵路與海鄭公路間的通道,以便調運軍火,集結兵力,達到消滅我抗日力量,分割淮北與魯南抗日根據地的聯系,奪取蘇皖邊區的目的。
當地老百姓是這樣區分日偽漢奸的,把日寇稱為頭窩鬼子,把偽軍維持會稱為二窩鬼子,把為日偽通風報信的漢奸稱為三窩鬼子,也叫舔腚蟲。
根據地軍民經過7天7夜的英勇奮戰,打退敵人5次增援,日偽搶占了4個月零9天的葉場據點,終于被拔除了。這次戰斗共擊斃日偽軍200多人,俘虜偽大 隊長、中隊長等偽軍官兵422名,繳獲迫擊炮1門,手炮4門,輕機槍4挺,步槍379支,信號槍2支及其他物資。
葉場圍困戰體現了根據地軍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人民戰爭的威力,揭開了淮北根據地局部反攻的序幕,受到新四軍四師兼淮北軍區首長的嘉獎。邳睢銅軍民大捷后第二天在古邳鎮召開了祝捷大會,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發了葉場戰斗勝利的消息。延安《解放日報》刊發王若飛的文章,肯定了葉場戰斗是根據地地方武裝和民兵抗戰的成功戰例。葉場圍困戰作為“圍點打援”典型戰例,后來被收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編寫的《人民戰爭威力無邊——全國民兵傳統戰法戰例選編》。
聳立在原葉場小學院內的“葉場圍困戰紀念碑”被徐州市、睢寧縣列為紅色旅游景點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其碑文介紹如下:
1943年4月,日偽進攻邳睢銅抗日根據地,400余敵占據葉場設點固守,直逼根據地心臟古邳。為粉碎敵人陰謀,新四軍張愛萍部二十七團及地方武裝共4000余人,于8月12日向葉場據點發起猛攻,予敵重創后,將據點團團圍住,斷其一切來源。民兵晝夜挖掘戰壕,以土坦克掩護步步進逼,并多次打退突圍之敵。主力埋伏外圍,連日頑強擊潰睢寧日偽5次增援。葉場守敵孤立無援,糧草俱盡,無奈殺馬充饑。民兵又將死狗腐尸下井,斷敵水源,困敵饑渴交加,惶恐至極,在我政治攻勢下,陸續出降。18日,被我軍民全力圍困7天7夜之葉場據點不攻自潰,400守敵全部繳械。此戰的勝利扭轉了邳睢銅戰區的戰局,顯示了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強大威力。此次圍困戰是我軍戰史上軍民合作的經典戰例。
葉場圍困戰紀念碑始建于1994年4月,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親筆為紀念碑題寫碑名。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15年8月,對紀念碑進行重新修建。紀念碑底座7層,代表葉場圍困戰進行了7天7夜,底座高1米,碑身高9.43米,代表圍困戰發生在1943年。作為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她將永昭后世。
三
75年后的葉場,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開始了一場新的“葉場圍困戰”。這一次的頭號對手是貧困,二號對手是住房,三號對手是環境。他們要在鄉村振興中,用雙手創造出一個新時代的新葉場!
歷史在紅色的土地上再創奇跡!
這個1086戶的村莊,加工楊木板材的大大小小老板有96家,沒大量使用機器前,平均每家用工30人左右,現在是15人左右,按每人每年3至5萬元收入計算,全村在板材加工廠打工的年總收入可達4000萬元左右。而每家板材廠老板年收入約在20 萬元上下。板材加工是葉場今天消除貧困的拳頭產業,每天僅現金流就超過200萬元。走進葉場村,發現到處堆積的是圓木,晾曬的是板材,忙碌的是腳步。家門口打工,方便的很。而且絕大多數打工者,年齡在60歲以上,他們是不可能外出打工的。村黨支部書記陳申軍是位退伍軍人,他信心滿滿地告訴我說,在上級領導的支持和籌劃下,結合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正規劃建設板材加工創業園,讓葉場拳頭產業變成龍頭產業!
47歲的陳宗申是位體型健壯的老實漢子,從事板材加工已經10年有余了,現在有工人20多名,最多時用工30多人,每年僅工資支出就得五六十萬,他個人年收入20萬元左右。兩個孩子一個大學畢業,一個技校畢業,都在外地工作,年收入都在10萬元上下。談到這些,他一臉的幸福感。村里動員建集中居住新村時,他是最早簽下拆遷協議的帶頭人之一。問他為什么不叫孩子回來接他的班。他笑了,說孩子們在城里都有自己的事業,人家能回來嗎?
四
地處黃河故道的葉場,黃河故道改道后,黃河底才有人居住,僅有300多年的歷史。現在有3000多口人,人均1.2畝耕地。大集體時,12個生產隊,戶戶窮,隊隊困,90%的農戶住的是土墻草頂。到鎮里是12華里泥路,到縣城40華里還是泥路。土地是泡沙鹽堿,也有紅花淤,團粒結構,算是好地。主要種植傳統農作物小麥、山芋和雜糧,至今也沒有水稻。在那個年代,一口人一年分到五六百斤山芋,那是度命的糧食。黃豆能分五斤,花生能分二三斤。畝產小麥一二百斤,不像現在畝產一千二三百斤。改革開放之初實行聯產承包制,老百姓分到土地,日子才逐漸好起來,嘗到了精米細面的甜頭。但距離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那還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
現在不但敢想了,而且很快就要超過城里人了!
村里新修了兩條路,一條是長2公里的村中水泥路,一條是9米寬800多米長的高臺路,鋪的是瀝青路面。兩條路都還沒有正式起名,大概是等新村建成了統一命名吧!鋪水泥路解決陰雨天出門一腳泥的難題,利用拆遷垃圾修的高臺路解決新村建成后大汽車進村難的問題。
沿著村中水泥路,一路上可看葉場圍困戰紀念碑,慶安水庫東堰下新栽的梨園,接著是一片紅楓林,楓葉正紅,準備來年全部移栽到新村里去。接著可以看到幾百畝連片的中藥材瓜蔞園,正在展現新姿的核桃園,還要發展貝根果園。沿著黃河故道,18里長的廢河灘上,全被葉場人栽上了花木苗圃,一共有7個風景樹種,風展美姿。陳申軍說,睢寧姚集鎮有一個高黨新村,是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美得像畫。我們魏集鎮有一個湖畔槐園,是江蘇省第3批特色田園鄉村,比畫還美,央視接二連三地在那里舉行西瓜藝術節、稻蟹豐收節。省委主要領導人帶領蘇北5市負責人,來到睢寧觀摩考察調研,都去過那里,主要議題就是加快步伐脫貧全面奔小康!而葉場新村要建的比它們還要美麗!因為這里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一紅一綠!紅是紅色教育基地,在葉場圍困戰紀念碑處,建一座全縣設施最為完備的革命紀念館。而綠就是綠色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得天獨厚的資源,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五
精準扶貧產業園,這個新鮮的名字讓人眼前一亮!產業園原先是一片楊樹林,村里給那些樹起個名字叫“摽窮樹”,長了十幾二十年了,還是老樣子。即使再長20年,也還是摽窮!鄉村振興開局第一年,調整后的村黨支部下定決心,砍掉“摽窮樹”,建設產業園!于是一期螃蟹養殖塘破天荒出現在了葉場,一共300多畝。村里占股50%,承包經營者占了30%,個人出資人占20%。陳申軍掰著手指算了一下,說村集體今年一次有近50萬元收入。用來干什么?主要就是用來扶貧,除了上級政策對扶貧戶幫扶外,為了達到徹底脫貧,村里就要兜底。那些因病因突然事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我們不扶誰扶?村里還有7戶21口人,今年要全部脫貧!
在螃蟹塘邊,承包人曹燕伍說他是宿遷人,從事養殖業有些年頭了。他來葉場養螃蟹,承包了126畝水面。第一年養殖,大約會有三四十萬元收入。陳申軍對他說,我們村可以擴大到1000畝螃蟹塘。曹燕伍說他養的螃蟹,不喂配方飼料,只喂玉米海魚,這樣養出來的螃蟹味道不柴,鮮中帶甜,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在另一處螃蟹塘邊,兩位養蟹人正往小鐵船上裝玉米,玉米是煮熟了的,堆在船艙里。他們倆撐著小船,向塘中慢慢劃去,邊劃邊用鐵鍬撒玉米。塘中有兩只家鵝在戲水,后面還跟著一只灰色的,養蟹人說這是一位天外來客——引來的野天鵝!遠處有挖掘機正在操作,陳申軍說那是鄰村的,也跟他們學,在廢荒地上挖螃蟹塘呢。
在湖畔槐園稻蟹豐收節上,葉場精準扶貧產業園賣的螃蟹,就出自這里。論個賣,一個30元!
六
陳申軍2008年在部隊入的黨,復員回村后,在縣城里開了家汽車修理廠,每年有百萬元收入,日子過得如魚得水。他把兒子也送到了曾經服役的部隊。有一天,陳申軍對他信得過的朋友說,我想回村里當支部書記!朋友一愣,說你是喝多了還是腦子進水了?好好的老板不做,回村里干什么?地薄人窮!陳申軍說就是因為地薄人窮他才要回村里當支部書記的。他擺出了自己的一二三理由。朋友聽了說想法很大膽,可以回去試試!
陳申軍找了一個機會,直接對鎮委書記李國君提出了回村要求。李書記一陣驚喜,聽完他的設想后鼓勵說,你形成一個文字材料給我,我支持你的想法。2017年6月1日,陳申軍果然就被推選為葉場村黨支部書記。到了2019年,他又發展了兩名新黨員,一個協助負責村黨建,一個協助負責村扶貧。全村黨員達到了84人!
睢寧縣是革命老區,而龍(集)姚(集)魏(集)是老區里的老區。葉場西邊建起了高黨新村,東面有湖畔槐園,夾在中間的葉場怎么辦?陳申軍有點著急。他回村的初衷就是要建葉場新村的啊!他向鎮黨委表態,建新葉場一刻也不能停留,整體搬遷必須馬上行動,再不行動就落后太遠了,對不起犧牲的革命先烈!他的決心得到了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接下來統一村兩委班子思想,召開群眾宣傳會、動員會。2019年5月1日,拆遷協議開始正式簽約。從早上8時到晚上8時,工作人員忙得連中午盒飯也顧不上吃。一天下來,全村簽下協議書660多戶,占60.8%。
這邊開始拆遷,那邊項目區開工建設!不能等到拆遷全部完成后再謀劃開工,要干的事太多,時間不等人。村里的規劃是到2020年新村建成,百姓入住新居。讓葉場與貧困徹底了斷!
七
螃蟹上岸,星星閃現。天已經黑下來了。陳申軍們并不知道今天是2019年10月17日,第六個全國扶貧日。他剛接到一個通知,晚上8時半到鎮里參加會議。這時手機又響了,打開一看,是鎮委書記李國君發來的信息,他看了一下,立即召呼身邊的村干部過來一起看: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值第六個全國扶貧日來臨之際,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全縣扶貧戰線上每位同志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在黨中央和省、市的堅強領導下,全縣扶貧戰線認真落實扶貧各項政策,強化政治擔當,積極履職盡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加快睢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望再接再厲,帶著更加強烈的民生情懷和責任擔當,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繼續扎實做好扶貧各項工作,讓高水平全面小康在睢寧早日實現!
大伙急急地問,這是誰說的啊?陳申軍說,這是鎮里李書記轉發的,除了縣委賈興民書記,還能是誰?!
村里的燈光亮起來了,村民們正在堂屋里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習總書記的指示在耳畔回蕩: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用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要采取有效措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大伙對陳申軍說,抓緊去鎮里開會吧,別遲到了!
(陳恒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紫金山文學獎獲得者,現任睢寧縣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