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弘揚鐵軍精神 踐行群眾路線
弘揚鐵軍精神 踐行群眾路線
作者:黃季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2-15 瀏覽次數:8329
村官的路走了6年,一路走來也很平凡,沒有特別的光輝亮點,但入一行就要學一行,入一行就要愛一行,始終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現在我的雙腳踏在農村這片土地上,就要一如既往的踏踏實實地走好腳下每一步。
《尚書》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其意闡述了人民的重要。在中國歷史上凡是為人民著想的君主都會迎來他們在位時期的華夏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跡。近代中國能夠從風雨飄搖的苦難走向今天的輝煌,同黨的群眾路線密不可分。人民群眾是國之根本,尊重人民,才會受到人民的尊重,得民心者才能得到天下。
最近讀到《兩雙“草鞋”》(《鐵軍》2019年第6期)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故事說的是,1949年4月中旬的一天,江戰役總前委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譚震林與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共商渡江作戰方案,因冒雨趕路,譚震林發起高燒,加上腸胃病,為了不影響布置渡江作戰任務,不得不讓人抬擔架冒雨趕赴前線。為感謝兩位赤腳抬擔架的村民,譚震林從背包里取出兩雙“草鞋”送給他們。淮海戰役時期,譚震林腳上的那雙鞋經常是鞋幫與鞋底分家,兩位細心的老大娘覺得老譚整天在戰場奔波,就用自家紡的棉線和布條給他編織了兩雙線草鞋。這兩雙線草鞋譚震林一直帶在身邊舍不得穿,為感謝村民他拿出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兩位村民也十分感動和愛惜,一直將鞋鎖在箱底,直到1998年4月捐獻給博物館。經文物專家鑒定,譚震林同志的草鞋被評定為一級革命文物。
中國共產黨能有今天的輝煌,不是僥幸。當年新四軍創造的鐵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當前,弘揚鐵軍精神更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大學生村官在農村基層,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在工作環境差和工資福利待遇低的現實面前,要堅定自己的信心,要忍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慢慢的積累農村工作經驗,提高自己的工作技巧,認真、踏實、盡職盡責地做好各項工作。
盡管農村工作千頭萬緒,繁瑣復雜,雖有痛苦和;困惑,但也有收獲和喜悅。工作實踐中我既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也體會到社會的多異。在農村工作這些年,我認為首先要對自己所在的村要有感情。我們不應該僅僅把農村當成是工作單位,而應該將之作為我們自己的故鄉。鐵軍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做農村工作的同志,能夠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的冷暖,與群眾打成一片,不論辦什么事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要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作為社會的最基層和最底層,農村的具體工作細微、瑣碎、復雜。惡劣的態度會直接引起干群關系的緊張,甚至會誘發村子整體的不穩定。因此,熱情的工作態度是拉近村民距離、了解村民需求的重要因素。
“不下基層,不做村官,不知人間百苦、百姓之難,不明人民之想、群眾所需,也不會知道基層干部的不容易。”這幾年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獲得了在教科書、電視、報紙上都沒有的知識。在社區干部忙碌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他們的努力;在群眾無奈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他們的辛酸;在黨委政府會議聲中,我感受到了未來的希望。這一切都只有在大學生村官這個崗位上才能獲取的最真實最深刻的體會。
作為大學生村官,如何做好農村工作?如何走好自己成長的道路?我想譚震林同志給了我答案,他雖然官居高位,卻不擺架子,不用手中權力去享樂,而是把自己最珍貴的兩雙“草鞋”給了人民。捫心自問,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物質社會,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有沒有學懂弄通榜樣留給我們的精神內涵?有沒有始終堅持從政為民的初心使命?譚震林同志鞋子破了又補,生活簡簡單單,向我們展示了他的高尚情操,我們大學生村官從選擇村官開始,其實就是選擇了艱苦。村官的路走了6年,一路走來也很平凡,沒有特別的光輝亮點,但入一行就要學一行,入一行就要愛一行,始終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現在我的雙腳踏在農村這片土地上,就要一如既往的踏踏實實地走好腳下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