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三塊銀元凝結的深情
三塊銀元凝結的深情
作者:陸子森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2-14 瀏覽次數:8329
這三塊珍藏了80多年的銀元,見證了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折射了老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重要貢獻,彰顯了老一輩革命家劉瑞龍家兩代人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
讀了《鐵軍》刊載的凌華、徐艷梅寫的《三塊銀元》這篇文章,我感觸頗深。
這三塊珍藏了80多年的銀元,見證了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折射了老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重要貢獻,彰顯了老一輩革命家劉瑞龍家兩代人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情感。現在,三塊銀元已經捐贈給如皋市紅十四軍紀念館展出,將繼續給人們述說這段魚水深情,持續地傳遞紅色基因,這真是一件極具教育意義的好事。
讀了這篇文章,我為通州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作出的貢獻而感嘆不已。我曾多次參加了采訪該文章中的革命老媽媽季雪蘭的活動,那種感人場面至今還在眼前浮現。是的,通州是革命老區,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人就在這里為窮人翻身解放而舍身奮戰。老百姓知道共產黨是窮人的大救星,在紅十四軍鬧革命年代,在血與火的抗日反“清鄉”斗爭時期,先后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老百姓掩護、幫助共產黨人脫險的動人事例。
解放戰爭時期,通州老區綿延十多里的支前大軍隊伍更是令人震撼:1948年10月,南通縣第一、第二期常備民工北上支援淮海戰役,隨軍4個多月,輾轉江蘇、安徽、河南3 省。不久,南通縣第三、第四期常備民工又于1949年2月先后出征,他們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戰場后勤。在渡江戰役中,船工陸炳文冒著槍林彈雨,駕船強渡,運送突擊隊勝利打過長江,榮立一等功。從1948年10月到1949年2月,南通縣先后出征的四期常備民工,人數共計12000多人,攜帶小車477輛,挑子6927副,通州老區人民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在通州老區,像季雪蘭這樣全家參加革命、竭盡全力、甚至犧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跡,幾乎在每個鄉鎮都有多例。老百姓為什么這樣舍身投入?因為他們知道“共產黨是為窮人打天下的”。由此,我想起了流行于解放戰爭期間的民謠:“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制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場上。”民謠中那些感天動地的鏡頭,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了老百姓對共產黨的深厚感情。
88年前,在紅十四軍遭受挫折時,中共南通縣委書記劉瑞龍仍然惦記著攜弟妹艱難生活的不到十歲的季雪蘭(她的父母因參加革命被迫遠避他鄉,后來在抗戰中犧牲),在艱難時刻,劉瑞龍曾經秘密找到季雪蘭和她的弟妹,幫他們搭建棲身的草棚,臨走還給季雪蘭留下三塊銀元……在多次采訪革命老媽媽季雪蘭的過程中,我還了解到革命前輩劉瑞龍后來對季雪蘭她們的關懷:抗戰時,劉瑞龍在擔任淮北專署主任時,曾通過蘇中四分區地下黨,用船將季雪蘭接到淮北小住,并給她做新衣;新中國成立初期,劉瑞龍在華東局工作時,曾兩次將季雪蘭接到上海問寒問暖。
劉瑞龍同志去世后,他的子女繼續傳續著這段革命情誼。2014年,劉瑞龍的大女兒劉延淮在百忙中尋訪找到了季雪蘭,此后,她每年都要前來看望這位老大姐,有時一年中要來兩次,在季雪蘭的家中常常一住就是三五天。劉、季兩家兩代革命情誼的傳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縮影。著名的歌曲《江山》里的歌詞曾經唱哭了萬千觀眾:
打天下,坐江山,一心為了老百姓的苦樂酸甜;
謀幸福,送溫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寧團圓。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產黨永遠的掛念;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產黨生命的源泉。
在黨的十九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使我們牢記,共產黨人要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重溫習總書記的教導,聯系三塊銀元的故事,我們進一步明白了“我是什么人,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里去”這個淺薄而又深刻的道理,它告誡我們要世世代代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地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