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重走父親的抗戰之路
重走父親的抗戰之路
作者:黃啟量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2-13 瀏覽次數:8337
陶和壽先生一歲多時,父親陶家齊與母親朱維珍同時被日軍刀劈于南京江寧湖熟的城崗頭上。長大后,看到當地的老百姓、機關人員,還有學生都去他父親墓前掃墓祭奠,他才知道,父親是個烈士。
陶家齊烈士
陶和壽先生一歲多時,父親陶家齊與母親朱維珍同時被日軍刀劈于南京江寧湖熟的城崗頭上。長大后,看到當地的老百姓、機關人員,還有學生都去他父親墓前掃墓祭奠,他才知道,父親是個烈士。
從此,父親陶家齊就在他的心中樹起了一個高大的形象。稍長一些他就有了一個愿望:重走父親走過的路,了解父親的戰斗故事,理清母親陪伴父親被日本鬼子殘害而死的史實。退休前,他忙于工作和家庭,一直沒有整段的時間來奔波采訪。退休后,終于有了時間,他推掉了一切事務,從2000年開始,重走父親曾經走過的村村莊莊。
萬事開頭難,想要把七八十年前的歷史査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跟著父親參加新四軍的大哥陶和慶,也于1995年去世。他首先找到姐姐陶和英。陶和英比他大12歲,父母親被日軍逮捕時,她已記事,而且親眼所見。他就從姐姐開始采訪。他又去了上海采訪大嫂祁麟華、二哥陶和麟,以及當年陶家齊的部下、新四軍老戰士唐光煊老人。從此,他開始了重走父親抗戰之路。
幾年來,陶和壽先后多次從合肥往返于南京、上海、福建、蘇南等地,特別尋訪了赤山、湖熟和句容等地的老人。當年他的父親在這些地方打游擊,老百姓大多聽說過陶家齊的傳奇故事。所以,當村民們得知他是陶家齊的小兒子時,都紛紛趕來看望,一個年老的村民看到他驚奇地問:“你就是那個被鬼子燒在房子里的小園子?你還活著啊!”他們爭先恐后地向他講述陶家齊當年抗日的故事。除了采訪鄉親們,他還拜訪了20多位陶家齊當年的老領導、老戰友、老部下。
經過幾年的艱辛尋訪,陶家齊當年的抗戰故事漸漸清晰起來。
陶家齊,1890年出生在江寧湖熟的一戶商人家庭,15歲時參加了駐扎在南京的新軍第九鎮,當了一名炮兵。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役時,參加了十九路軍抗擊日軍。一次戰斗中,日軍的炮彈在他的身邊爆炸,他的耳朵從此聽不見聲音了。他雖然耳聾,但他能從別人的口型中“聽”出聲音。后來人們就稱他為“陶聾子”,“陶家齊”三個字反而被人們遺忘了。
“一二八”淞滬抗戰后,陶家齊因耳聾回到了家鄉,當上了鄉長,成為湖熟地區有名的士紳。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了江寧,日軍在縣內大肆殺戮,陶家齊眼見國破家危,生靈涂炭,對日軍的獸性暴行切齒的痛恨。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傳來后,陶家齊激動不已,在日記中寫到:未來的希望,可能就寄托在這樣的部隊身上。
1938年夏,新四軍進入江寧,開始只能在遠離敵人據點的地方活動。新四軍了解到湖熟有位陶鄉長是主張抗日的愛國士紳,立即派人前去拜訪。此時的陶家齊拒絕了日偽維持會、綏靖隊的拉攏,靠變賣家產、字畫維系著一大家的生計。幾天后,新四軍找上門來了,請他出來為抗日做些工作。陶家齊一口答應,并主動承擔收集情報的工作。建立情報站,關鍵是要有可靠的人。他首先叫回了正在上海學徒的15歲兒子陶和慶參加新四軍,又動員侄兒潘澤松、愛國青年嚴必昌、戴如高等加入情報站。新四軍一支隊副司令員兼一團團長傅秋濤特書面委任陶家齊為湖熟、赤山地區情報站主任。陶家齊雖然耳聾,但他所收的安清幫門徒耳目眾多,消息靈通,湖熟地區日偽的一舉一動,他大都能掌握,并及時報告給新四軍。
當時新四軍二支隊組織部長王直經常去陶家。2013年6月22日,陶和壽前往福州拜訪了98歲高齡的王直將軍。王老將軍高興地握著陶和壽的手說:“你就是陶聾子的小兒子啊?那個時候你父親對我們真是很熱情!很關心!很照顧!我們也不知道在你家吃了多少頓飯,尤其是你父親的情報工作對我們新四軍打日本鬼子起到很大作用。”老將軍還給陶和壽講述了名震江南的“赤山之戰”。他說:“1940年初夏,新四軍在江寧地區打了一場著名的赤山戰斗,那場戰斗的準確情報就是陶家齊同志及時送給新四軍的。這次戰斗消滅鬼子100多名,活捉2名,還繳獲了1門九二式步兵炮。從日本鬼子手里繳獲大炮,還是新四軍在江南作戰中首次。后來新四軍轉移,因九二式步兵炮不好帶,我們把大炮大卸八塊,由我轉交給你父親陶家齊處理。你父親當即派人把大炮拖到湯巷,聽說是秘密埋藏在一個水塘邊。”在場的人都驚嘆王老將軍驚人的記憶力。
1942年6月,鐘國楚、黃玉庭在龍都圩會見了陶家齊,任命他為江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區區長。陶家齊從秘密的情報站主任到公開的抗日區長,日偽哪能放過他,時時尋找機會除掉他。鐘國楚、時任江寧縣長的王一凡等領導特別關心陶家齊的安全,經常督促他遠離湖熟地區,少在敵人據點附近露面。但陶家齊很自信,他當時居住的林家莊雖然是敵占區,但這個村子坐落在四面環水的水套子里,只有一條小路通村里,陶家齊認為很安全。所以他說:“不要緊,我的耳目多,吃不了虧的。”王一凡回憶:“陶家齊確實消息很靈,一有什么風吹草動,馬上就會有人給他送信。但我還是不放心,堅持要他離開那里。陶家齊只好說,對,對,聽縣長的。實際上他轉的圈子很小,繞來繞去還是在林家莊附近。”
陶和壽先生拜訪王直將軍(右)
陶家齊的這一麻痹埋下了禍根。
1943年的中秋節,陶家齊帶著幾名游擊隊員路過林家莊自己家時,便在家中住了下來,巧的是這天也是幼子陶和壽的一周歲生日。任赤山區抗日武工隊隊長的陶和慶也回來了。不料,他們的行動被當地的漢奸發現了,立即向敵人告密。湖熟梁臺日軍、偽警察和便衣偵緝隊立即前去包圍。敵人為了避開湖熟內部陶家齊的情報人員,特繞道到新昌橋,乘小船從水路包圍林家莊。
敵人沖進屋,抓走了陶家齊與夫人朱維珍等人。又在全村搜捕逃走的陶和慶,同時放一把火燒了陶家。陶家齊看見敵人在抓捕小通訊員時,高聲地說:“他是一個放牛的,逮他有什么用。”敵人遂把小通訊員放了。小通訊員在奔跑中聽到火中有小兒哭聲,立即沖進火中,沿著哭聲抱起小孩一路狂奔到河邊,將小孩放在一只菱角盆中推入河中。這個得救的孩子就是陶和壽先生。
陶家齊夫婦被押到溧水的日軍監獄,組織上雖盡最大努力設法營救,但未能成功。陶家齊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天了,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才一歲多的小兒子。在被解往湖熟殺害的途中,他托人帶出一張字條給長子陶和慶,字條的內容是:“和慶,明日我被押到湖熟去殺,現我言淚俱無。請憑良心看待小兒。”因和慶、和壽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故有此遺言相托。
2012年12月10日,陶和壽尋訪了一位當年只有12歲的張翠華老人,她回憶:“日本鬼子把你各(家)老子(爸爸)和你各(家)媽拉到湖熟街上來游街,我親眼看到的,把你各(家)老子(爸爸)你各(家)媽綁在一起的。就在對面的梁臺上面,打的烏(狠)了的,我們都不敢看。”
1943年11月12日,陶家齊朱維珍夫婦被押到了湖熟城崗頭山上,許多老百姓也被日軍趕上山來觀看,日寇想利用這次屠殺恐嚇百姓不再與他們作對。據當時在場的一位馬姓鄉親說:陶家齊的雙眼深情地盯著山下自己家的方向,他知道這是他最后一眼看家鄉了。朱維珍看著陶家齊耳語般地說:不知小兒和壽他……話沒說完,一個日本兵舉起長刀向著朱維珍劈了下去,朱維珍一聲慘叫,鮮血四濺……另一個日本兵走近陶家齊,問:陶先生,你還有什么話要說嗎?陶家齊猛然睜開了眼睛,暴怒的雙眼已經突出眼眶,一口帶血的唾液射向日本人的臉上。那個劈死朱維珍的日本兵又舉起大刀向陶家齊劈了下去。陶家齊無聲地倒在了家鄉土地上。
陶家齊夫婦犧牲后,大媽陶王秀榮帶走了陶和壽,用米湯養大了他。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抓新四軍家屬時,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大媽帶著陶和壽逃到南京三元巷,隱姓埋名以做小生意艱難度日,直到南京解放才回到湖熟鎮姚東后街10號的祖房內。
如今,近80歲的陶和壽先生還在忙碌著,應邀給大家講述陶家齊烈士的抗戰故事,講到動情處,臺上的陶先生哽咽,臺下的觀眾默默流淚。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得到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