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三訪孔蕩村
三訪孔蕩村
作者:徐衛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2-12 瀏覽次數:8416
提到孔蕩村,我心里始終牽掛著一個人,那個在幾年前我曾經采訪過的一個農婦。我的記憶中一直留著她愁苦的神色,一直留著她最后在鄉村小路上送我的情形。
阜寧孔蕩村村貌
我的牽掛,和一個農婦有關。
提到孔蕩村,我心里始終牽掛著一個人,那個在幾年前我曾經采訪過的一個農婦。我的記憶中一直留著她愁苦的神色,一直留著她最后在鄉村小路上送我的情形。我記得那一回為她的愁苦,為她的生活的不幸,我動容,惻隱,很想從口袋掏出一張人民幣給她,最后卻沒掏得出來,好像自己做好事也很羞澀。
她叫周為華,是一個堅強的女人,我稱她是鄉野上的一棵經霜的紅草。
在她的低矮的兩間破舊瓦房里,她向我講述她的苦難人生。丈夫死的早。丈夫去世后,大兒子也因病去世了。大兒媳婦是在地上走路,用手腳并爬的殘疾人。大兒子死后,她覺得自己無力照顧殘疾的大媳婦,就讓其改嫁了。留下年幼的小孫女,由她拉扯成人。她還有個二兒子,生過腦炎,娶了個云南媳婦。云南媳婦時常回云南,回到阜寧常和她惡語相向。她唯一的精神支撐是小孫女,祖孫倆相依為伴,孫女讀初中了,她咬著牙堅持著種田,再苦再累也要想方設法供養孫女讀書……
或許因為我的宣傳,她被縣文明辦推選為“阜寧好人”,在政府關心下,生活得以改善。2016年,特大龍卷風襲擊阜寧大地,孔蕩村也沒能幸免。災害過后我一直在牽掛,周為華,你過得還好嗎?
冬日,我再次走進孔蕩村
2018年12月19日,我終于有機會再次走進板湖鎮孔蕩村。
記憶中的孔蕩村已經蕩然無存,我再也看不到那些低矮的小瓦屋,看不到村路邊那些衰敗的紅草。一踏入村口,和我“迎面相撞”的就是“孔蕩大愛村”門樓,白柱灰色小瓦,典雅、莊重、古樸。我感覺這個門樓是一頭撞到我懷里的,讓我猝不及防地欣喜、激動和驚詫。
透過門樓,向里面掃視,目光可以掃射到里面超氣派的村級廣場。我相信阜寧縣境內沒有哪個村級廣場有它的面積大,有它氣派。村支書孔慶勉告訴我,這廣場有8000平方米。廣場中間一根高高的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旗桿兩邊分別矗立8根燈柱,旗桿和16根燈柱正對孔氏宗祠。進入村口,別墅式的民居,大愛幼兒園,便民服務中心、衛生室、環保教育站一字排開……我被眼前這座新建村莊的氣勢震撼,用大氣恢弘、壯觀氣派兩詞都不足以形容它。
孔慶勉帶我穿過小區的道路,來到周為華家里。周為華不在屋里,她的小兒子去把她找了來,我們聊起了前年那場驚魂的龍卷風。
龍卷風對孔蕩村造成多大的影響呢?周為華說:“當時我的62歲的二妹住在我家里,幫助我照顧已經90多歲的老媽媽。妹妹被砸傷,而龍卷風發生時,我當時在路上騎三輪車,被風刮得夾在三輪車和電線桿之間,受了皮外傷。回到家看到我妹妹受傷,趕緊想辦法送她去醫院。路上遇到鎮村干部,他們都關心的問我要不要照顧,我說不用。我腿腳正常走路,傷點算什么?”
孔慶勉說:“大風一停,我立即從村部沖出來,聽到到處是哭聲,知道不好了。這時電也停了,村大喇叭不響了,手機信息也中斷了。我們趕緊組織村里三、四、五組人到風帶一、二、七組救援,立即在廢墟里刨人。孔廣楚和他的孫子孫女就是我們刨出來的。龍卷風發生時,孔廣楚把兩個孩子摟在懷里,躲在桌子下,砸下來的屋頂和桌子形成斜角,僥幸躲過一劫。老黨員孔憲根被砸在墻角和堆著的菜籽間,若不是我們刨得快,他們很可能都會窒息死亡。”
災害過后,周為華在醫院里不僅照顧妹妹,還照顧村里受傷的福壽巧。福壽巧當時受傷嚴重,大小便都要插管。
事后統計,龍卷風襲擊后的孔蕩村有333戶房倒屋塌,1人死亡,6人重傷,輕傷15人。因為救援得力,孔蕩村被鹽城市表彰為村先進集體,孔慶勉也被市表彰為先進個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黨委政府的組織下,孔蕩村立即投入災后重建。臺灣慈濟基金會伸出援手,投入8200萬元,阜寧縣委縣政府投入6000萬元,重建了孔蕩大愛村。新建的孔蕩大愛村總占地面積153畝,安置受災農戶282戶,共分三種房型:50平方米的安置20戶,這部分人為五保戶;90平方米的安置162戶,家有三四個人口的;120平方米的,安置100戶,是5口人以上一家的。建新房和裝潢房屋內部都不要孔蕩農民掏一分錢……
孔慶勉說,村里分給周為華家兩套90平米房子,一套給她和孫女(故去大兒子的孩子),一套給她的二兒子。二兒子患過腦炎,過去有點智力障礙,現在越來越好了。我們在談話交流時,二兒子和支書打了招呼,還出去買了香煙,一個勁要拿香煙給支書抽,都被支書謝絕。
我看到他在廚房間灶臺上煮一鍋大大小小的魚,特地走到近前看看。支書介紹廚房的灶具、抽油煙機等都是援建方免費裝配好的。環顧房內,桌子上放著的潔白的面巾紙,衛生間盥洗臺上擺放著毛巾、牙刷等洗浴用品,都讓我覺得這個低保家庭漸漸靠近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要是在過去,周為華家里可能擺上面巾紙么?
周為華絮絮叨叨地說:“做夢沒想到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現在就想著讓孫女考上大學。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進門后她在談話間已經多次說了“感謝共產黨”,眼眶中總是情不自禁的蘊含淚水,有時也感染得我眼睫濕潤。
周為華75歲高齡了,還經常騎著三輪車去孫女孔亞玲學校送東西。村里給65歲以上老人都買了意外傷害保險,每人40元,共花了14000元。她現在的生活與以前相比,有了保障,再也沒有以前那樣的愁苦了。
本文作者和周為華(左)
不得不說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住上新房容易,但發展生產,讓村民致富卻要難得多。孔蕩村是如何做到的呢?
現今在農村種地的基本都是50后和60后農民,甚至是70歲以上的老人。蘇北農村已不見80和90后青年種地,他們無一例外跑到江南或其他發達地區打工了。農村多的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空心化嚴重。未來的農村誰來種地呢?
孔蕩村的答案是:進行土地使用權方面的改革,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因出去打工不想種地或因年老體衰不能種地的村民,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組織村干部和壯勞力種地。
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分紅”模式:入股一畝地保底收益1000元。超過1000元,集體和個人四六分利,不足1000元,由村集體和承包人認賠。
合作社成立理事會、監事會,成員由村民、黨員、干部共同組成。以保證合作社經營運作。
孔慶勉說:“2017年村合作社年底算賬,各種種植加起來純盈利42萬,交了12萬元給村集體。今年純利潤估計達到60萬,再過三年,預計盈利突破120萬。”周為華在一旁夸贊說,孔書記是說得少做得多,而且做的有方法有道道。
孔慶勉卻說:“不是我個人有能力,而是趕上了黨的好政策。我上任后的2015初,孔蕩被確定為省定經濟薄弱村,得到省獎補資金200萬。以楊洪雨為代表的鹽城市委扶貧工作隊駐村幫扶,又給了110萬。另外發動村里當老板的人等自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6年9月孔蕩村全村流轉土地860畝,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現在合作社405.36股,參與群眾495戶,村集體持股280股,農戶現金入股39股,土地入股75.4股,溢出土地10.96股。群眾把田地流轉到合作社,1 畝地保底價1000元,10畝為1股;現金入股是1萬元1股,等同于土地股。
群眾平時到合作社做工,每天60至80元,入股再加上分紅,一年收入就不錯了。2018年底,村里分紅,每畝能分到87元,1股10畝就能分到870元。”
我最關心的是周為華和她孫女年收入有多少,孔支書道:“周為華家4畝地入股,得4000元,又入現金股2股,她的所有股權加起來是2.4股,今年年底分紅每股預計分到900—950元,那么周為華家分紅2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金,這一塊有6000多元收入,另外政府為她家特困辦了低保,全年有6000元低保金,一年總加起來有一萬幾千元收入,她和孫女的生活不成問題了,政府部門節日還有慰問金。她的小兒子現在一年打工也有幾萬元收入了,所以周為華現在日子好過多了。”
我奇怪周為華哪有現金入股的呢,原來村里建安置小區時,占用她家屋基地,得到政府補償4.1萬多元,她用了2萬多后,還剩2萬元,就入了現金股。
低保戶周為華都過上了好日子,不必說村里其他農戶家了。
如今的孔蕩村12戶低收入農戶在工業小廠里短期打工,村里高效農業大棚和稻麥種植基地常年用工。孔慶勉說,通過兩年多努力和探索,使村里逐步尋找出一條無資產無資源無資金的三無村通過做活土地文章,壯大集體經濟,帶領貧困戶增收,增加村干部報酬的有效路徑。
扶貧干部楊洪雨手繪“鄉印孔蕩”
2019年6月20日,我第三次回訪孔蕩村。我這次來是要采訪孔蕩村的扶貧干部第一書記楊洪雨。
談到現在的新生活,孔蕩村五組群眾吳曹俊高興地說:“以前,家里收入全靠種地,一年下來每畝地也就700多元的收益。現在5畝土地全部入股,一年租金收益可達5000元。土地流轉后,我還在合作社里打打工,每月也能有個千兒八百的,一年一萬幾千元,家里其他人再去工廠打工掙錢,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心。”
如今的孔蕩除了美麗的安置小區,村莊周邊有生態水產養殖區、生態畜禽養殖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區、有機稻米小麥良種種植基地、高效農業區、糧食烘干倉儲加工交易中心等,村莊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緊密相關,這一切都和楊洪雨有關。就是前面孔慶勉提到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分紅”這種模式進行收益分配,最早也是由楊洪雨提出來的。
你也許不會相信,楊洪雨曾經手繪一份“鄉印孔蕩”規劃發展圖。在這份彩色規劃圖上,有大愛孔蕩村、孔子文化廣場、社區服務中心(含幼兒園)、益林戰役后方保障基地、商務接待中心、有機稻米小麥良種種植基地、高效農業區、生態水產養殖區(抓捕體驗區)、生態畜禽養殖基地、生態循環農業區(老品種)、糧食烘干倉儲加工交易中心、中小微企業園、魚塘、孔蕩原址公園、水生物鏈科普園等,圖上藍色、綠色、黃色等五彩顏色標注著要發展的規劃。
從2016年至2019年,經過3年的發展,這張“鄉印孔蕩”規劃圖上的多個區塊都已實現。
我去時,楊洪雨穿一身工作服,正在田間地頭等我。48歲的楊洪雨,高高的個子,壯實精干。他曾在云南邊防部隊堅守25載。2016年4月轉業到市檢察院還不到半年的他,受鹽城市委選派,到阜寧縣板湖鎮孔蕩村任第一書記。在扶貧工作期間,他帶領當地干群讓一個剛經受特大龍卷風冰雹自然災害的省級經濟薄弱村,在兩年時間里變成精準脫貧的樣板村,打造的“孔蕩模式”受到各級的肯定和好評,并加以推廣。2017年8月中旬江蘇省委組織部以他為原型拍攝黨建微電影《走在興旺的路上》。2018年7月他被省委宣傳部授予江蘇省“最美基層共產黨員”榮譽。
“聽說孔蕩村里流傳過這樣的童謠:孔蕩孔蕩,貧困農戶一大趟,72家釘頭舍,68個光棍躺!您的扶貧之路就是由這句話觸動開始的?”
“是啊,貧困村的童謠,讓我決心先深入調研、摸底調查。”
駐村第二天,楊洪雨就展開了對低收入農戶、貧困戶、五保戶和其他村民的全面走訪調研,并梳理情況分類建檔。一個月時間,他走訪了200余戶430多個村民,最終得出村里的“家底”為:人均年純收入約9000元,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外出打工的收入。全村總共400多戶,貧困戶就占了將近100戶。村里沒有集體經濟,賬面上只有9塊7角錢,但欠外債卻高達51萬元!楊洪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
扶貧先扶志,楊洪雨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夯實黨建工作,建強村黨支部,提煉出“等靠沒希望,爭先勇擔當,實干奔小康”的孔蕩精神,點燃干群創業致富的激情。他首先因地制宜,和村委一起把村里以前荒廢的蕩灘池塘整治成一個130畝的螃蟹池,以10.8萬元的價格發包了出去。接著,又籌措資金,準備建設糧食烘干廠。
正當楊洪雨準備帶領群眾大干一場時,“6·23”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襲擊了孔蕩村。災害發生后,他立即帶頭組織黨員干部搶險救災,連續20多天,楊洪雨帶著大家挨家逐戶地巡查,忙著救治傷員、恢復生產,每天睡眠只有兩三個小時。同時,他發動同事、戰友、同學捐款捐物,幫大家渡過難關。經過多方協調,通過村民孔繁簡,爭取到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8200多萬元善款,無償地為孔蕩村283名災民重建孔蕩新村。2017年6月份,受災村民搬到了全新的孔蕩大愛村。
在推進災后重建的日子里,楊洪雨利用一切時間跑項目、辦貸款、求技術、拉贊助、找崗位……
在幫扶工作中,他先后寫下了十幾本扶貧筆記。“6·23”龍卷風之前,他就寫了一萬多字的孔蕩調查報告,手繪了“鄉印孔蕩”五年發展規劃圖,在災后重建中,他完善了“鄉印孔蕩”發展規劃圖。
楊洪雨提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5122村社一體化”,被稱為“孔蕩模式”。具體為:集體股占比50%,大戶股占比10%,貧困股占比20%,黨群股20%。村民可以土地入股,還可以資金入股。
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集體的主導地位,又可以充分挖掘資源,還能有針對性地幫特困戶脫貧致富。這一模式在2017年底被省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評為“全省扶貧濟困獎”。
2016至2017兩年時間里,楊洪雨多方協調并統籌資金480萬元,幫助村里先后建立糧食烘干、冷凍保鮮、倉儲物流、商務酒店、特種養殖和現代農業服務中心6個價值600多萬元的集體經營性資產,成立專業合作社3個、生態農業科技公司1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9.8%以上,集體經濟年創收50多萬元。
楊洪雨與村“兩委”一班人創新幫扶模式,實施精準施策,僅用兩年時間就讓孔蕩村成為精準脫貧的樣板村。2019 年村集體總收入將達到100萬元。
2018年初春,楊洪雨在孔蕩村的第一書記任期將滿,當地黨員群眾自發地簽名要求他能繼續留任。5月,鹽城市委應群眾要求,繼續選派他在板湖鎮扶貧,鞏固孔蕩村,幫扶三鑫村,期限3年。楊洪雨依然爽快地接受了這副“擔子”。
楊洪雨對我說:“下一步重點我要把三鑫村的脫貧工作做好,三鑫村跟孔蕩的情況不一樣,不能照搬孔蕩村的經驗,一定要找出一條新的致富路子。”
看到楊洪雨信心滿滿的樣子,我仿佛看到一個嶄新的美麗村莊正在老區大地上生長起來!
從周為華到孔慶勉,再到楊洪雨,我三次到訪孔蕩村,見到的是三個不同時期的農村形象,他(她)們幻化為一道美麗的七彩霓虹,描繪出老區人民壯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