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一個院士的老區情結
一個院士的老區情結
作者:傅寧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1-04 瀏覽次數:8326
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邳州,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當年淮海戰役在徐州地區展開,邳州作為主戰場之一,曾經有成千上萬民工推著小車,參加了支前的滾滾洪流。
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邳州,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當年淮海戰役在徐州地區展開,邳州作為主戰場之一,曾經有成千上萬民工推著小車,參加了支前的滾滾洪流。然而,這里是江蘇全省相對落后的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經濟實力薄弱,最主要是缺乏支柱產業。
1991年,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曹福亮率研究團隊到邳州考察。曹福亮發現,邳州說小很小,說大也大。小,它在全國2800多縣級城市中排不上號。大,國家命名“銀杏之鄉”有三個縣級市,江蘇泰興、山東郯城和江蘇邳州,邳州占據全國銀杏主產區面積半壁江山:有白馬寺前1500年“古銀杏”,有上萬畝銀杏林,可惜銀杏種植還很粗放,形不成拳頭。
曹福亮看中了當時經濟薄弱的邳州,當地政府喜出望外。南京林業大學與邳州市合作,成立曹福亮領銜的銀杏種植基因庫和良種選育中心,接下來20多年,聯袂上演了波瀾壯闊的銀杏興農“大戲”。
邳州市農委趙洪亮副主任與曹福亮打了數十年交道,也因為與曹福亮團隊一起開發銀杏產業榮膺獲獎行列,這在縣市農業技術人員的隊伍里,是極為罕見的殊榮。趙洪亮謙虛地說,他主要是占“地利”優勢,提供一些數據采集、苗情記錄方面的情況,但即便如此,在節氣、天氣、環境變化的關鍵當口,他常常接到這樣的電話,曹校長和他的助手直接驅車到了鐵富、港上鎮的銀杏林,采集數據和樣品后,已經行駛在回南京的路上了。
在邳州推廣銀杏種植,曹福亮通過考察對比,為當地選定了優良的品種。當時也有領導擔心,銀杏是生態項目不錯,看到將來的收益,農民也愿意種植,可是,畢竟缺乏經驗,能不能請專家給他們講一講?他們覺得,請曹福亮這樣大專家來講,不好意思,能請到曹教授的助手講課,就可以了。接到電話的曹福亮,一點不推辭,當即決定親自去講課:教授嘛,就是授課的啊。鐵富鎮集中了所有的種植戶,曹福亮給他們講了銀杏特性與培育要領。問他們聽懂了嗎,農民們都說,曹教授講得好,通俗易懂,一學就會。
曹福亮在邳州教銀杏種植,結識了好些農民朋友。宋莊村的趙化友,曾經是個貧困戶,包了20畝地種銀杏,日子才好起來。這一年開春,他買了一批銀杏苗,剛種下去不久就抽枝發芽,接著卻萎靡不振,有的竟枯死了。他找到曹福亮的電話號碼,含淚向曹福亮求助。利用雙休日,曹福亮趕到趙化友的田頭仔細察看,找到了“病根”,水澆得太多了,囑咐他挖溝排水,銀杏轉危為安了。趙化友后來成為種植大戶,說曹福亮是他的大恩人。
曹福亮高興地看到,銀杏科研成果很快在邳州轉化為實際應用。憑借南林大銀杏種植基因庫和良種選育中心的技術支持,邳州銀杏苗木市場“龍頭”地位逐步確立,唱響了“買銀杏苗木到邳州”的口號。邳州銀杏種植面積達50 萬畝,成片林面積30萬畝,擁有銀杏種植資源總量、優良品種培育量、標準化栽培、苗木交易量、綜合加工產量等5 個“世界第一”。他覺得,能幫助農民富起來,比他發表論文更有價值。
當邳州銀杏苗木和資源形成規模以后,曹福亮團隊又和邳州市政府攜手,開始在全市推動第二產業:銀杏資源加工業的發展。他們不止一次研討,如何拓展與銀杏相關的加工范疇,銀杏板材、銀杏木料雕刻、銀杏藥物、銀杏食物的制作等等。他們看到,銀杏的果、材、葉、花粉等價值利用,都還只是傳統意義的表層利用,需要再進行深層次開發。
2001年,曹福亮在南林銀杏工程研究中心提出,既然銀杏葉中有這樣的活性物質,銀杏(包括銀杏葉)的廢棄物中能否再開發提取出其它價值的東西?于是,曹福亮帶領研究團隊,再次投入到銀杏第二產業的研發攻關中去,廢中尋寶,用包裹白果外殼的那層皮囊(學名外種皮)的提取物,制成了銀杏葉生物飼料添加劑。雞吃了這種飼料,15天之后蛋黃膽固醇含量開始降低;豬吃了,炎癥、腹瀉大幅減少;奶牛吃了不會再生乳腺炎,牛奶也就不會再發生三聚氰胺事件,“銀杏全身是寶”的諺語再次得到了驗證。
如今,曹福亮銀杏研發團隊先后選育出了一些銀杏優良無性系和新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取得的銀杏開發技術日益成熟,已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邳州市與銀杏相關的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欣欣向榮。曹福亮的思考沒有止步。南林大和邳州市政府再度聯手,他們以銀杏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依托,大力向第三產業拓展,做出了推進銀杏產業持續升級的決策,在邳州打造具有銀杏風情的旅游示范區。多年后建立的邳州銀杏博覽園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而邳州“銀杏小鎮”,聘請曹福亮擔任了名譽鎮長。
曹福亮把銀杏作為科技攻關的主要方向,始終與社會經濟需要密切相連,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的時代答卷:曹福亮帶領團隊建立了銀杏定向育種技術體系,在花、果、葉、材、外種皮、觀賞等多用途銀杏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建立銀杏定向培育技術體系,突破花、果、葉、材多用途培育技術瓶頸,推動了銀杏第一產業高效發展;建立銀杏加工技術體系,攻克花、果、葉、材多用途加工關鍵技術,促進了銀杏第二產業技術轉型升級。
銀杏有著無窮的研究空間,曹福亮為此漚心瀝血,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歸納道:“簡單概括,就是選育好的銀杏品種,建立好的栽培方法,開發好的銀杏產品,促進了銀杏產業鏈的協調發展。”
初春到盛夏,邳州銀杏是綠油油的,成片的綠葉蔥籠讓人賞心悅目。而秋末冬初,一場風雨或一次嚴霜過后,邳州則抹上了深深淺淺的金黃底色,銀杏樹下鋪滿了金黃的銀杏葉。曹福亮推動的銀杏富民方針,使邳州摘掉貧窮的帽子,以銀杏產業為龍頭的工農業總產值位居全國百強縣第43位。
2015年,曹福亮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銀杏扶貧之路,還在邳州延伸。對于曹院士的貢獻,邳州市領導有著充滿詩意的解讀:一所大學開掘了一個傳統產業,一位院士激活了一座新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