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婦女排后代的“口述歷史”
婦女排后代的“口述歷史”
作者:胡遵遠 王亞麗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10-17 瀏覽次數:8343
今天,我重點向領導們匯報一下金剛臺婦女排戰士張敏的故事。總書記聽了張敏的故事,十分感動,關切地問這個同志后來的情況。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到安徽省金寨縣調研指導工作。霏霏細雨中,總書記瞻仰了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和紅軍紀念堂、參觀了金寨縣革命博物館。
在博物館“堅持三年游擊戰”展區,講解員滿懷深情地介紹: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后,在金寨縣金剛臺上,活躍著一支特殊的紅軍隊伍——婦女排,她們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臥冰雪,機智勇敢地同敵人周旋,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保證了革命紅旗始終高高地飄揚在大別山上!今天,我重點向領導們匯報一下金剛臺婦女排戰士張敏的故事。
總書記聽了張敏的故事,十分感動,關切地問這個同志后來的情況。
2019年7月20日,當年分管金剛臺婦女排的縣委委員史玉清、排長袁明(又名袁翠明)、軍醫范明(又名范來香)及彭玉蘭、方禮明、胡開彩、陳發新、晏永香(又名晏玉香)、張敏等女戰士的后代,分別從全國各地來到先輩們當年浴血奮戰的革命老區金寨,尋覓先輩足跡、繼承革命傳統,講述自家先輩的光輝人生。
我們有幸參加了這次接待,現將活動中聽到的幾個故事加以整理,供大家分享。
張敏
女英雄的新消息
女英雄張敏的二孫子曾祥有介紹了張敏的情況。
張敏1904年出生,1968年7月病逝,終年64歲。1929年2月,張敏帶著6歲的兒子曾繁清(綽號小團長)隨丈夫曾少甫參加革命。開始,她和娘家的哥哥張澤禮、嫂子晏永香等在商(城)固(始)邊區的蘇仙石、窯溝、楊山煤礦、湯家匯、鐵沖等地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6月初,時任赤城縣二區蘇維埃主席的張澤禮,率領縣游擊隊員轉移到大別山金剛臺一帶,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不久,在金剛臺組建了以張澤禮為書記的中共商南縣委。根據當時紅軍傷病員的護理需要,縣委安排晏永香下山動員紅軍家屬上山當看護。后來陸續上山的女性約40余人,被編為一個排,即“金剛臺婦女排”,袁明任排長。
平日里,她們一邊躲避地方民團的一次次搜山,一邊擔負起為傷病員洗傷口、熬草藥、補衣服、編草鞋、做飯菜的任務。1936年冬,金剛臺下起了大雪,敵人趁機搜山,妄圖一舉撲滅大別山的革命火種。6天前,張敏剛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兒。這天得到情報,敵人又要來搜山。張敏知道,孩子的哭聲極有可能把敵人引來,那么多的傷員和婦女排戰友們將面臨怎樣的險境之中……看著剛出生6天的女兒,張敏毅然決然地把兒子支到史玉清那里去。過了不久,敵人果真來搜山了!張敏背著大家,含淚將女兒的小嘴緊緊地按在自己的乳頭上,就這樣捂著、捂著……敵人走了,戰友們安全了,傷病員們沒事了,但這個剛剛來到人世才6天的幼小生命卻永遠地離開了親人。當同志們看到這一幕時,都傷心地哭了起來。悲痛之余,戰友們責怪張敏“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要把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捂死?”張敏艱難地對著大家說:“敵情這么嚴重,萬一因為她的哭聲暴露了大伙,同志們怎么辦?傷員們怎么辦?我不能沒有戰友!”聞聽這發自肺腑的話,戰友們情不自禁地圍著張敏,任憑淚水伴送小生命的離去。當史玉清帶著“小團長”回來后,兒子看到妹妹紫青的臉蛋,一動不動,就問媽媽:“妹妹怎么了?”張敏哽咽地說:“為了大家,也為我們自己,我把你妹妹捂死了。這不是媽媽不愛她,也不是媽媽不想要她,是搜山的敵人逼的呀,你要記住,這都是血債呀!”袁明、史玉清等人從張敏懷中接過死去的女嬰抱出洞外,在不遠處用手扒了一個坑,將幼小的尸體永遠地留在了金剛臺這座山上。
金剛排女戰士(前排左起)范明、陳發新、(后排左起)方禮明、袁明在一起
兩天后,曾少甫和陸化宏、肖九仇打糧回來,聽說女兒被捂死了,什么都沒說。他知道妻子的初衷,也知道為革命就要有犧牲。他安慰妻子要堅強起來,要更加堅定地走革命道路。
張敏,又名張本榮,由于早年長期堅持游擊戰爭,落下了嚴重的哮喘,晚年時駝背嚴重。張敏生了好幾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僅一兒一女。兒子叫曾繁清,女兒叫曾繁榮。高敬亭的夫人史玉清是張敏的干女兒。高敬亭平反,在合肥開追悼會時,還邀請曾家人參加。當年在金剛臺捂死的那個小女孩,是袁明(又名袁翠明,婦女排排長、吳大勝的夫人,金寨縣花石鄉人)掩埋的。據說,當年在金剛臺上捂死的還不只一個小孩。
張敏的公公叫曾耀先,1873年出生,1929年6月在固始縣段集窯溝被捕后被團匪活活打死,安葬在段集青峰嶺。張敏的婆婆曾曹氏因全家多人參加革命,1929年11月被當地民團推到水塘里活活淹死了。
張敏的丈夫曾少甫共有兄弟四人。曾少甫是老大。老二曾慶山1929年2月參加紅軍任連長,在長征途中犧牲,時年24歲。老三曾慶志1929年參加革命,1944年在冀魯豫軍區二十四團四連任班長,在山東郭小湖戰斗中左肩受傷,傷愈后在當地從事民運工作,1986年7月病逝。老四曾慶平因父母、哥嫂數人參加革命,1930年秋被民團殺害,年僅17歲。
曾少甫的譜名叫曾慶修,1929年在段集窯溝參加革命。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西征時,組織上讓曾少甫留守地方堅持游擊斗爭。他在金剛臺地區的石洞里大約住了5年,與張富(張三鐵匠、原商南縣委書記)、夏世厚(曾任湖北省革委會副主任)、林維先(開國中將,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李曉明(原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等在一起進行革命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曾少甫曾任第七區區委副書記。1958年,曾少甫出席了全國民兵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榮獲半自動步槍一支和100發子彈。1986年病逝時,李曉明還寄來了挽幛:“為革命奮斗終生后世楷模,繼遺志獻身四化誓展宏圖”。
張敏的兒子曾繁清生有6個子女。老大曾祥啟1951年生,1968年參軍;老二曾祥有1956年生,1976年參軍;老三曾祥海1968年生,1982年參軍。大女兒曾祥宜、二女兒曾祥秀、三女兒曾祥云,三人都嫁給了軍人。張敏的一家是軍人之家、革命之家。
女烈士的英雄壯舉
張敏的二孫子媳婦、固始縣住建局勘察設計室黨支部書記朱云麗(晏永香的外孫媳婦),受晏永香的后代張繼承、張新榮、張虎林的委托,給大家介紹了晏永香奶奶的感人故事。
晏永香,生于1904年,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鄉人。1929年隨丈夫張澤禮參加革命,擔任中共楊山煤礦支部秘密聯絡站交通員,為黨組織發動楊山煤礦工人起義做了大量工作,并在起義勝利后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后,晏永香參加了赤城二區游擊隊,活動于商固邊境。1935年夏,隨游擊隊轉移到金剛臺上。商南游擊隊和婦女排在金剛臺組建后,根據商南縣委安排,她協助袁明負責做婦女排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金剛臺游擊斗爭的艱苦歲月里,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她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下山為傷病員和婦女排的戰友籌糧,和大家一起渡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
1936年冬,在一次反敵雪地搜山戰斗中,她把十幾位體力不支的女戰士隱蔽好以后,自己沖出去,朝著戰友們藏身的相反方向奔跑,故意引起敵人的注意,讓敵人跟著自己追了10余公里。最后在前無去路、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毅然跳下懸崖壯烈犧牲……
女紅軍機智退敵
女紅軍羅從觀的女兒周芳告訴我們說:她的母親1911年出生在金寨縣斑竹園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那里是大別山三省交界之地,非常適合紅軍的生存與發展。母親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婦女排的班長、陂孝北區委書記,長期從事紅軍婦女工作。
1934年冬,紅二十五軍奉命北上長征,她母親留下來在大別山區堅持斗爭。當時國民黨糾集了大批軍隊和地方民團對蘇區進行圍剿,大肆屠殺紅軍家屬和無辜群眾。在殘酷的環境中,婦女排和皖西北區委一行50多人來到了金剛臺地區。這里是商城與金寨的交界地區,山高林密、巖陡路險,而且有72個山洞,很適合打游擊。
一天上午,羅從觀發現不遠處有許多敵人在搜山,為了讓區委的同志們盡快轉移,她立即帶領婦女排的同志進行阻擊。當時敵人較多,而羅從觀她們只有十幾個人。情急之下,羅從觀急中生智,站起來大聲喊道:“一營向左、二營向右,等敵人靠近了再打!”敵人聽到喊話以為遇到了紅軍主力,嚇得連忙往回跑。
還有一次,婦女排又與敵人遭遇了,當時敵人見她們都是婦女,就沒有把她們放在眼里。敵人得意洋洋地叫道:“弟兄們別開槍,抓活的,誰抓住就帶回去當老婆。”那些當兵的一聽立馬蜂擁而上。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婦女排排長袁明大喊一聲“打!”姐妹們朝著敵人一陣猛打,敵人一下子被打蒙了,連滾帶爬地退到山下了。
羅從觀她們在金剛臺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收容了許多傷員,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采中藥、住山洞,治好了很多紅軍傷員。許多紅軍戰士都親切地稱羅從觀“羅大姐”!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大軍區的領導見到羅從觀時仍然親切地稱“羅大姐”,如原福州軍區司令韓先楚上將,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原武漢軍區副司令林維先中將等。
女排長的永恒記憶
金剛臺婦女排排長袁明的女兒告訴我們,媽媽出生于金寨白水河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家境十分窮困。由于媽媽在家中排行老大,又是個女孩,所以很小就開始幫助父母親操勞家務。那時,封建意識還相當濃厚,女孩子連進祠堂的權利都沒有,更不要說拋頭露面了。但是,媽媽為了窮人能盡快地翻身,置封建條規于不顧,小小年紀就參加了兒童團,并在16歲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歲時瞞著親人參加紅軍、離開了家鄉。外婆因為思念女兒,哭瞎了雙眼,媽媽沒有因此而動搖參加革命的決心。
袁明女兒回憶:童年的媽媽曾被纏過足,拖著雖被放開但依然是殘疾的一雙小腳,她隨著部隊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從沒半點畏縮。三年游擊戰爭期間,身為婦女排排長的媽媽曾帶著戰友們與敵人周旋在金剛臺的大山中。面對敵人的封山、搜山、燒山,面對缺衣無糧、甚至是幾天喝不到一滴水的困難局面,他們依然毫無怯意、頑強戰斗,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媽媽非常懷念犧牲了的戰友,她常對我們講他們是如何與敵人周旋戰斗的,講述婦女排里唯一的一位男同志老李為了保護同志們而被敵人攔腰砍斷、英勇犧牲的故事……教育我們不要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之不易,不要忘了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
袁明女兒說:新中國成立后,媽媽無論是擔任保衛干事還是擔任婦女主任都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并被南京市評為三八紅旗手。媽媽在癱瘓前,我每次陪她上街,總感到她的朋友特別多,菜場、小店、修理鋪以及居民家,都有她的朋友。我曾和媽媽開玩笑說:跟你上街簡直累死了,每走一步都要停十來分鐘,哪有這么多熟人?哪有這么多話?媽媽走后,在寧海路擺報攤的一位老者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他說:“你爸爸媽媽我都認識,他們一點架子也沒有,每次看到我們總是問寒問暖,真好啊!”媽媽癱瘓臥床期間,每到晚間新聞聯播時,她都要喊人早早地打開收音機,畢恭畢敬地聆聽《國歌》,以此來表達對黨、對祖國的無限崇敬、愛戴和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