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出色的抗日文藝工作者沈肇華
出色的抗日文藝工作者沈肇華
作者:姜田兵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9-21 瀏覽次數:8025
歷史的塵煙也許能彌合人們的傷痛,卻鎖不住人們的記憶。盡管歲月已經流逝半個多世紀,可一位烈士的名字——沈肇華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歷史的塵煙也許能彌合人們的傷痛,卻鎖不住人們的記憶。盡管歲月已經流逝半個多世紀,可一位烈士的名字——沈肇華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沈肇華,又名沈其生,1912年出生于江蘇省泗陽縣眾興鎮西五里渡一個地主家庭。他在本縣讀完高小后,1929年秋考入淮安省立第九中學。1930年前后,九中已經有了中共地下黨組織,學生運動非常活躍。從這時起,沈肇華便積極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從九中肄業后,在淮安城里任初中補習教員,以所得報酬資助革命活動。從1933年開始,直至1935年1月中共淮鹽特委遭到破壞前夕,他一直擔任特委委員。這期間,特委的文件、報告、宣言等,多出自他的手筆。
1935年1月,由于奸細告密,淮鹽特委遭到嚴重破壞,沈肇華在淮安被國民黨追捕和囚禁,半年后被黨組織和社會進步人士營救出獄,到泗陽曹廟附近的一家私塾教書以麻痹敵人。這年秋天,他擺脫泗陽縣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只身潛往上海,后輾轉到延安,入陜北公學學習。
全面抗戰爆發后,沈肇華從延安回到家鄉泗陽。1938年2月,沈肇華和王業奎在運北王集一帶組建“泗陽抗日自衛隊”,準備抵抗日本侵略軍。在家鄉的日子里,他熱情地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鼓舞廣大的熱血青年奮進,同時撰寫了很多短文,揭露韓德勤等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
1938年底,由于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的壓制,淮泗漣一帶蓬勃發展的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瀕于夭折的邊緣。沈肇華目睹這一情況,就去邳縣鐵佛寺,找到了八路軍隴海南進游擊支隊,被分配在支隊政治部任宣傳科干事,不久又被調到蘇皖縱隊政治部宣傳科任干事。這期間,他不僅積極投入對根據地軍民的宣傳教育工作,還以極大的熱情、高昂的斗志,創作了很多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抗日歌曲。他創作的詞曲,通俗易懂,熱情奔放,鏗鏘有力,節奏感強,為抗日軍民所喜聞樂見。如《洪澤湖漁夫曲》中唱道:“……叫聲爹娘,叫聲兒郎,叫聲打魚的同行,洪澤湖是我們的家鄉,我們不能讓鬼子到這里來胡鬧亂搶。我們要團結起來,把洪澤湖保衛得像鐵桶一樣……”當年,這首歌曲在洪澤湖周圍地區廣為傳唱,有力地鼓舞了蘇皖邊區廣大抗日軍民的士氣。
有人說他的歌曲是“土包子的作品”。對此,沈肇華不以為然。他堅信自己的創作方向是正確的。他說:“‘土包子’的東西,‘土包子’能懂,能接受,能起到動員、鼓舞群眾抗日的作用,有什么不好呢?我們這些革命隊伍中的戰士,有幾個是‘洋包子’?北伐戰爭、土地革命、長征、抗戰這些驚天動地的事業,不都是‘土包子’們干的嗎?”他所作的歌曲,當年在蘇皖邊區廣為流傳。60多年過去了,他創作的《洪澤湖漁夫曲》《月兒漸漸高》《新年到》《歡迎同志》《攻徐州》《堅持蘇魯平原游擊戰》等抗日歌曲,不少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至今還能唱,可見他的歌曲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1940年春夏之交,在肅反工作“左”傾錯誤的影響下,沈肇華因“托派”嫌疑在魯南被錯殺,年僅28歲……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的塵埃終究無法埋沒英雄的風采。1984年3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六十三師黨委,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轉發山東省委《關于對湖西‘肅托事件’遺留問題處理意見的報告》精神,在掌握了大量確鑿的材料后,作出了《給沈肇華同志平反昭雪的決定》,給沈肇華恢復名譽,恢復黨籍,并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