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我與新四軍 > 傾其所有,只為留住紅色記憶——閩北劉云飛、吳麗君夫婦的紅色文化情懷
傾其所有,只為留住紅色記憶——閩北劉云飛、吳麗君夫婦的紅色文化情懷
作者:熊慎端 方曉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9-21 瀏覽次數:8328
劉云飛、吳麗君夫婦一家居住在閩北建陽區中心,可謂安居樂業。2017年,他們卻選擇賣了房子,搬到武夷山市西郊村楮樹下自然村落戶。這一切,緣于夫婦倆為圓他們幾十年孜孜不倦追求的紅色文化夢想。
劉云飛、吳麗君夫婦一家居住在閩北建陽區中心,可謂安居樂業。2017年,他們卻選擇賣了房子,搬到武夷山市西郊村楮樹下自然村落戶。這一切,緣于夫婦倆為圓他們幾十年孜孜不倦追求的紅色文化夢想。
今年56歲的劉云飛,現在是南平市建陽區發電公司助理工程師。父親劉中朋,1942年參加閩北游擊隊,1946年加入冀魯豫獨立旅,他因作戰勇敢,多次立功受獎,被縱隊授于“戰斗英雄”稱號,還多次獲冀魯豫軍區頒發的一、二等人民功臣獎章等一系列榮譽,1953年任十三軍三十九師代理團長時轉業,任云南省思茅市信訪辦主任。1985年離休回建陽區徐市鎮老家安度晚年,直至2002年辭世。
劉云飛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逐漸對部隊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日積月累,情感更加深厚。離休后父親經常說,我們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在戰場上用生命換來的,要倍加珍惜。劉云飛每次都聽得十分認真,也從中領悟出許多人生的道理。尤其是對父親保存的一件件文物,劉云飛更是珍愛有加。父親去世前,特別叮囑劉云飛,要珍惜這些紅色文物,將來有可能自己辦個文物展館,或捐獻給黨史、文物部門,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實物,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讓紅色文化發揚光大。
劉云飛一家人平時省吃儉用,把資金全部投入到革命文物的收集上了。經過他和妻子吳麗君20多年艱辛收集,如今3000多件革命文物已擺滿整個居所,藏品數量已遠遠超過國家規定三級館的藏品數量,其中屬于國家三級革命文物1000件以上。但如何讓這些革命文物發揮作用,成了劉云飛的一塊心病。
一次,劉云飛向妻子及兩位年輕朋友講述自己有個建文物博物館的想法,但資金和能力等有限時,立即得到妻子及朋友的支持。家住武夷山市興田鎮西郊村的游小井和黃土村的林應明,分別是70后和80后,他倆對紅色文化也情有獨鐘,游小井的爺爺曾為紅軍運送過食品。說起祖輩的光榮往事,他情緒激昂,對于劉云飛夫妻倆的紅色情結,予以高度贊許,他和家人商量后,表示無償獻出自己的自留山地,用于建造博物館。
游小井獻地,意味著博物館將落戶武夷山,這正合劉云飛夫婦的愿望。夫婦倆認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革命老區,是閩北第一個原中央蘇區縣市,又是全國100個重點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在武夷山建立革命文物博物館是再好不過了。
根據規劃,建館需投入資金500多萬元。劉云飛和妻子商量后,決定出售建陽區住宅,將100多萬元售房款全部投入。林應明、游小井也出資建設。
幾個人說做就做,經過一年多努力,現在,這座博物館終于建成。劉云飛一家人也將移居博物館所處的農村居住。
從2018年8月起,劉云飛帶著博物館的120多件文物珍品,到北京、陜西等多個駐軍部隊、機關開展巡回展覽,并為當地部隊官兵、機關干部演講紅色文化,好評如潮。
中國收藏家協會原主席、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閻振堂為武夷山市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題寫館名。中國軍事博物館原政委馬樹學將軍題詞:“八閩紅藏”。稱劉云飛是“紅色收藏家”。
劉云飛還印刷了宣傳小畫冊,免費贈送,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添載體。
2019年1月24日,劉云飛應邀到上海的海軍武夷山艦,利用武夷山艦故鄉武夷山市的紅色資源,采取紅色革命文物上戰艦展陳,并講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以史鑒今育人,深扎信仰之根。20多次巡展宣講,反響熱烈。
劉云飛被稱為全國首位以個人名義到各地開展紅色文化巡展講演的第一人。福建省民政廳已批準武夷山云飛革命文物博物館注冊,成為福建省第一家以個人命名的文博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