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昔日農民暴動地 今朝鄉村示范點——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請水寨調查報告
昔日農民暴動地 今朝鄉村示范點——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請水寨調查報告
作者: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 岳西縣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2013年第9期 日期:2013-11-06 瀏覽次數:8327
請水寨村風光
在岳西縣城南面10公里處,有一個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秀麗小山村,幾十座紅頂白墻的小別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腳下。人們走到這里時,總是佇立觀看,流連忘返,贊不絕口。這里就是著名的請水寨農民暴動發生地,原本貧窮落后,最近幾年卻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探索其中的奧秘,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岳西縣委黨史研究室聯合組成“昔日根據地,今日新農村”課題組,對這里進行了專題調查。
憶往昔崢嶸歲月
岳西縣響腸鎮請水寨村,背靠岳潛高速公路,面向105國道,距響腸鎮兩公里。說起請水寨村,人們并不陌生,它因主峰有一口長年不干涸的請水井而得名,更因為這里曾發生過著名的請水寨農民暴動而名聞遐邇。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被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殺害,白色恐怖遍于國中。中共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正確方針。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鄂豫皖地區先后爆發了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1929年底六霍起義爆發后,中共安慶中心縣委指示潛山縣委適時舉行暴動,以策應六霍起義,并先后派出軍事干部金赤、凌霄等到潛山,協助潛山縣委工作。潛山縣委按照安慶中心縣委的指示,決定于1930年2月初在請水寨舉行農民暴動,由王效亭任總指揮。
1930年2月2日(農歷正月初四),千余農協會員以拜年為名到請水寨集中。2月4日,王效亭等領導人趕到請水寨,立即召開群眾大會,宣布舉行武裝起義,并將原來的秘密武裝和部分起義群眾組建為中國工農革命軍潛山獨立師,王效亭任師長,陳履謙任黨代表,凌霄任參謀長。這是安慶地區第一支工農武裝。后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師、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是紅軍創建時期鄂豫皖邊區四大主力紅軍之一。
請水寨暴動后,紅軍與國民黨正規軍和地主民團共作戰30余次,先后消滅了20多個民團,鎮壓了300多名土豪劣紳,極大地動搖了國民黨在潛山的統治基礎,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請水寨暴動開辟了以天堂地區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擴大了黨和紅軍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鍛煉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將革命的火種撒向了大江南北,在中國革命斗爭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覽今日農村新貌
請水寨暴動是鄂豫皖邊區四大農民起義之一,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是它所創造的“與時俱進,不屈不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卻留在了這塊土地上和廣大人民的心中,代代相傳,不斷發揚光大。請水寨村人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響應黨中央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安徽省委建設美好安徽、美好鄉村的號召,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在昔日的根據地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了一曲曲嶄新的篇章。
家家住有小別墅 戶戶相通水泥路
三年前,這里村民住房低矮破舊,道路高低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廁所豬圈露天,蚊蠅嗡嗡亂飛。用水是“哪里有水哪里用,衛不衛生靠老天”。
為了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請水寨村抓住修建岳潛高速公路的良好機遇,采取以下重大舉措:
一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統一設計,建造村民集中居住區。目前,已拆除危房270間,新蓋村民住房198幢,均為漂亮的兩層小別墅,占總戶數的91%,人均居住面積達40平方米。里面有客廳、飯廳、臥室、廚房、衛生間、洗浴室、儲藏室等;席夢思、彩電、冰箱、洗衣機、電燈、電話、衛視、網絡等先進的生活設施應有盡有;有些人家還有小汽車和車庫。過去人們夢寐以求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生活已經變為現實。
二是加強道路交通建設,著重在村間道路網上下功夫。村間道路建設事關每家每戶,直接影響著村民的生產、生活。為解決這一問題,三年來,該村采取以個人出資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的模式,先后修建主干道路1.4公里、次干道路1.5公里、連戶道路1.6公里,累計4.5公里,全為水泥路面。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出行問題。
請水寨暴動紀念碑
三是加大飲用水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為讓村民用上衛生水、放心水,新建飲水工程一處,日可供潔凈水200立方米?,F在,村民和城里人一樣,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徹底改變和告別了過去手提肩挑的用水方式。
四是加大三改兩建力度,徹底解決臟亂差問題,在凈化環境上狠下功夫。至2012年底,已改廚、改圈、改廁100多間,建沼氣池80口、垃圾屋2間,另外還擺放垃圾桶78只,配備垃圾車3輛。這樣,既凈化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廢棄資源的重復利用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也開發節約了新能源。
產業結構作調整 生產條件得改善
過去,這里以種糧為主,產品單一,經濟發展不快,群眾很難致富。后來,村委會一班人認識到,要使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改善生產條件。為此,他們采取了以下新舉措:
一是加大水利興修力度,努力改變生產條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徹底根治自包產到戶以來水利多年失修問題,在政府主導下,全村共集資30萬元,整修河壩500米,清理河道700米,修復堰渠近百處,確保了農田旱可灌、澇可排,旱澇保收。
二是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引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村委會一班人,立足已有發展基礎,依托比較資源優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發展規劃。近期發展規劃是:立足傳統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種植業,計劃2013年發展茶園100畝、桑園100畝、瓜蔞150畝。中期發展規劃是:在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建一座集養殖、垂釣、觀光于一體的垂釣中心。遠期發展規劃是:在現代農業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提高村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立足現實特色資源,千方百計增加村民收入。勞動力資源、生態資源是該村的兩大現實特色資源。該村現有勞動力420人,為了實現勞動力資源效率的最大化,該村每年組織50人外出務工,務工收入年均可達240萬元,勞務輸出已成為該村當前的主導產業。該村地處請水寨山腳,除了門前少量水田之外,全是山地、林地,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對此,村里把生態農業作為優先發展方向,主打種植牌,發展綠色環保產業。至2012年底,該村已發展高標準茶園100畝、桑園60畝、瓜蔞50畝、板栗150畝、中藥材50畝,實現生態經濟60萬元,人均700元。
四是組建服務組織和隊伍,促進各類產業順利發展。服務不周是制約現時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針對這個問題,該村成立了多個服務組織,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產前、產中、產后遇到的各種困難,促進了各類產業的發展。
文化設施遍村中 紅色文化占主導
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中,民族前進的每一個印跡都閃耀著文化的光芒。一個地區也是如此。為了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居民的精神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該村切實加強了文化建設。
至2012年年底,該村已購置各類圖書2000冊,設置了閱覽室。新建文化休閑廣場一座,面積1300平方米,增建綠化草坪250平方米,植樹1100棵。廣場內展示了新農村建設成就和遠景規劃等。
在廣場西側新建了長26米的紅色文化墻,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紹了請水寨暴動的經過以及在請水寨暴動中犧牲的著名革命英烈的事跡,把過去只能在烈士紀念館中看到的紅色史料文化,第一次搬到了村墻地頭。村里建立了微型廣播站,經常播送紅色歌曲,傳頌革命故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弘揚主旋律。
此外,他們還開辦了農家書屋,吸引鼓勵群眾到農家書屋學習充電。同時還開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倡導尊老愛幼、文明和諧的新風尚。
所有這些,既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又使人們受到光榮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使人們凈化了靈魂,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激發了建設美好鄉村的熱情和干勁。
生活水平節節高 幸福指數大提升
建設社會主義美好鄉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增強居民的幸福感。經過三年的建設,該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效果。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4238元,比2009年提高1500元,增長53.5%。村民擁有小汽車9輛、貨車(含拖拉機)9輛,摩托車203輛。村民擁有手機435部,電腦21臺,攝像機3部。
在加強社會保障建設,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方面也卓見成效。至2012年底,村里已有822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16%;517人參加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年領取養老金39600元,初步實現了“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美好理想。絕大多數村民都感到現在生活幸福安康。
看紅色基因傳承
請水寨村為什么在短短三年內就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原因和經驗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這里是革命老區,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有紅色基因的傳承,在適宜的條件下,它就會開放出燦爛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的每一個人都浸潤在紅色文化之中。80年后的今天,請水寨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黨員干部,在無數革命先烈英勇犧牲、無私奉獻精神的感召下,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黨的宗旨,建設著美好鄉村。
紅色文化墻
共產黨員、革命后代王鉅明,是請水寨暴動領導人之一王俊的繼子。為了請水寨的建設與發展,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辭去合同工,自籌路費,幾上省城,先后爭取資金數十萬元,修建了通往山里的柏油公路,開設了經銷店、加工廠,架通了高壓線,辦起了花崗石板材廠。30多年來,王鉅明為了請水寨的發展奔波操勞,流血流汗,不僅不要工錢,連差旅費也不向村里報銷一分錢。他無私奉獻,無怨無悔。有人說,王鉅明有精神病。他笑而應對,總是說:祖輩為革命獻出了四條生命,我這個革命后代,為了家鄉建設做點犧牲算什么!
通過對岳西縣響腸鎮請水寨村美好鄉村建設的調查,我們深感這里是“昔日根據地,今日新農村”的優秀典型,值得在全省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