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賞析
作者:云溪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26 瀏覽次數:8019
本文出自《史記》,作者是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篇幅較長,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等五人的合傳。全傳圍繞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細致刻畫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和特質,并寫出了趙國國運盛衰成敗的過程與原因。
原文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1)。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2),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3)。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4)。于是舍人(5)相與(6)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7)?”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8),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9),因(10)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11)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12)。
注釋
(1)右:上。古人以右為尊。(2)相如素賤人:指藺相如向來微賤。素,素來,向來。(3)爭列:爭位次的高下。(4)引車避匿:將車子調轉躲避。(5)舍人:指藺相如的門客。(6)相與:一起,共同。(7)孰與秦王:與秦王相比怎么樣?孰與,與……相比。孰,誰,哪一個。(8)駑:愚笨,拙劣。(9)負荊:背著荊條,表示愿受鞭打。(10)因:通過。(11)將軍:當時的上卿兼職將相,所以廉頗這樣稱呼藺相如。(12)刎(wěn)頸之交:指能夠共患難、同生死的朋友。刎頸,殺頭。刎,割。
譯文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回到趙國后,由于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他還揚言說:“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話后,不愿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后。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就掉轉車子回避。于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抗議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職位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藺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斗,就如同兩猛虎爭斗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于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感言
本文出自《史記》,作者是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篇幅較長,是廉頗、藺相如、趙奢、趙括、李牧等五人的合傳。全傳圍繞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細致刻畫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和特質,并寫出了趙國國運盛衰成敗的過程與原因。其中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赴會、與廉頗將相和等段落,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是全傳最精彩的部分。限于篇幅,本文選取的是“將相和”的故事,也是成語“負荊請罪”的來源。“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發生在本節選部分之前:趙惠文王時期,秦國向趙國強行索要國寶和氏璧,藺相如奉趙王命攜和氏璧入秦,與秦王斗智斗勇,當廷力爭,最終,秦王的陰謀沒有得逞,藺相如攜帶完好的玉璧回到趙國。幾年后,藺相如隨趙惠文王與秦王會于澠池,面對秦王的百般刁難,藺相如急中生智,使趙王不受屈辱。因此,趙王將他封為上卿。“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三個故事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生動刻畫了藺相如、廉頗等人的形象。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對我們有很大的歷史啟示和現實意義。首先,凡事要以大局為重,將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將個人恩怨放在第二位。讀過《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人,往往為藺相如機智勇敢的膽識和顧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動,也為廉頗知錯就改的態度和“負荊請罪”的行動而贊嘆。多少年來,他們的事跡一直膾炙人口,傳頌不衰。在中國歷史上,這種類似的美談也不可勝數,這里僅舉一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投入重兵向徐州東北的臺兒莊進發,在臨沂與龐炳勛的第三軍團發生激烈戰斗。由于實力過于懸殊,龐部傷亡慘重,急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晝夜180里的速度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勛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最終令日軍受到沉重打擊,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將相和,還是近現代史上的張龐兩部協同作戰,這種“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當下核心價值觀所倡導和弘揚的。
其次,個人的寬容大度有利于集體和諧、團結局面的形成。藺相如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臨危不亂的心理品質,見機而行的處事方法,以及忠心為國的高尚情懷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其實,顧全大局的并非只有藺相如一人。作為趙國大將的廉頗,為國家利益出生入死,立下許多戰功。藺相如因“三寸不爛之舌”官拜上卿,引起廉頗不滿。在藺相如解釋過后,廉頗自責不已。一個馳騁疆場的將軍,在眾目睽睽之下負荊請罪,這種知錯能改也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氣度的。因而,面對人際關系出現的問題,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而這種有效辦法正是以寬容大度為前提的。
第三,“口舌之功”有時候是化解危機的有效方式。本文不僅表現了藺相如以國為先的精神品質,還表現了他出色的口才。在廉頗心目中,只有廝殺沙場,才是為國打拼,才值得國君器重。他不會了解藺相如只身深入虎穴,雖“徒以口舌為勞”完璧歸趙的以命相搏。面對廉頗這樣直爽的莽漢,藺相如不急不惱,沒有同廉頗直接爭辯,只是和自己的門客解釋了幾句。司馬遷的精彩描寫,讓我們在領略到藺相如口舌魅力的同時,也明白“口舌之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的故事中,它不僅化解了幾次危機,而且還扭轉了整個局勢,甚至使趙國第一次擁有了主動權。此外,它還能完全消除廉頗對藺相如的怨恨,使二人化干戈為玉帛,令虎視眈眈的秦國“不敢加兵于趙”!
翻看古今歷史,“一言可以興邦”的事例比比皆是。周恩來口才舉世仰慕,他機敏的應變,淵博的知識,被美國總統尼克松譽為“冠絕國際”;朱镕基面對幾百位中外記者的輪番提問,泰然自若,談笑風生,那種剛柔并濟的談吐,成竹在胸的機變,敏于思考的智慧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為黨和國家樹立了莊嚴睿智的總理形象。因此,我們要關注口舌之功,形成新時代的口才觀念,并重視這一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以“口舌之功”為國爭利,避免“空談誤國”,這無論對個人進步還是國家發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