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副軍長和他的恩師——尋訪原沈陽軍區第三十九軍副軍長沈穆
副軍長和他的恩師——尋訪原沈陽軍區第三十九軍副軍長沈穆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15 瀏覽次數:8326
沈穆,生在蘇北農村,上完小學就在建陽縣海南中學讀初中,當時學校配有生活指導員,她叫田林,其實,田林是縣委派出的地下黨到學校開展革命活動的。
沈 穆
戰爭年代的沈穆
赴東北“搶史”,社長王清葆出面聯系原沈陽軍區相關部隊領導,獲許采訪軍隊高級干部。在三十九軍大連干休所,尋訪到了原副軍長沈穆,他是新四軍三師老兵。
沈穆,生在蘇北農村,上完小學就在建陽縣海南中學讀初中,當時學校配有生活指導員,她叫田林,其實,田林是縣委派出的地下黨到學校開展革命活動的。這位生活指導員經常找學生談心,聊抗戰局勢;聊共產黨是什么黨;聊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抗日的是共產黨,這個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她引導學生認識和相信共產黨,努力成為這個黨的一員。沈穆聆聽過她多次教導,聯想起日軍占領了蘇北城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心里企盼早日投身革命,抗日救國。有一天,田林把同一個班的沈穆、吳金城、劉兆龍叫到一戶群眾家里,悄然告訴說,吸收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舉行了入黨宣誓,宣布3個學生黨員組成一個黨小組。
沈穆入黨,是1943年,在讀初中二年級。
翌年,新四軍三師來海南中學招兵,給兩個名額,田林推薦沈穆、吳金城。年齡最小的劉兆龍急了,“我們是一個黨小組的,不能唯獨不讓我去”。田林向部隊請求增加名額,3人一起參加了新四軍。這時候,抗日戰爭即將由戰略相持轉入局部反攻,為配合盟軍未來作戰,三師要在蘇北辦一個氣象訓練班,培養氣象觀察員,熟悉和掌握蘇北沿海地區氣象,為盟軍飛機航行服務。這個班學員除了招一部分中學生,還從抗大五分校抽調了人,加起來20來個,沈穆等3人來到三師,就成了氣象培訓班的學員。培訓班吃住借用老百姓房子,學員們動手蓋起簡易草棚教室。通過蘇北地區抗日民主政府請來氣象教員孫馥如,這位教員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的學生,課講得好。同時聘請了數學教員。教學儀器如溫度計、濕度計、風速風向儀等等,是由上海地下黨幫助買的。培訓的內容堅持少而精,倡導互幫互學,培訓花了大半年時間,完成了繁重的學習任務,基本掌握了氣象基礎理論知識,以及氣象測量儀器的操作等基本技能。氣象訓練班結業時傳來消息,日軍投降了。原本蘇北地區準備設立軍事氣象站的,國際局勢一變,這個計劃就撤銷了,這批學員直接分到新四軍三師所屬部隊,沈穆分在了八旅二十二團。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國民黨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決定從關內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挺進東北,發展東北。1945年9月,新四軍三師揮師北上。沈穆跟著部隊踏上了挺進東北的漫漫征程。
田林夫婦晚年留影
沈穆回憶,國民黨部隊是乘火車、坐軍艦開往東北的,我們呢,靠的是兩條腿,部隊到達華北時,國民黨軍隊已經把山海關占了。隆冬季節,天氣特別冷,我們沒有帽子,就拿出毛巾把凍得通紅的耳朵包起來。衣服也單薄,每人發了幾尺白布裹在身上,浩蕩隊伍,望過去白花花一片。部隊天天行軍,一天平均走七八十里路,背包、還有槍支彈藥,身上負荷四五十斤重。到了宿營的地方,忙著燒水泡腳,把腳上的水泡挑破。從蘇北出發,跑了兩個半月,行程幾千里,進駐遼西地區。部隊來到東北之后,就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清剿殘余偽軍和土匪,搞土改,建立根據地。
沈穆回憶說,解放戰爭開始,我們與國民黨部隊作戰,打過遼南戰役,攻取了沈陽南部的遼陽、鞍山和營口,切斷了敵人的海上運輸線,又從南面孤立了沈陽之敵。之后,部隊還參加了錦州戰役。錦州,是山海關前的一個據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攻打錦州的時候,炮兵集中炮擊城墻和主要防御工事,為部隊城防突破打開通道。攻下錦州,完全封鎖了國民黨部隊向關內撤退的陸上道路,為奪取遼沈戰役全勝奠定了基礎。沈穆所在的原新四軍三師八旅,解放戰爭中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1949年二縱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又從東北轉戰廣西,解放了桂林、南寧等城市。抗美援朝,沈穆在朝鮮戰場兩年零七個月。1953年5月,部隊回國駐遼東地區。這時候沈穆已經從作訓參謀、副團長等崗位成長為炮兵師的副師長。之后,沈穆又由三十九軍副參謀長提升為這個軍的副軍長。
田林同志90歲畫作《國強民富連年有余》
沈穆妻子張力珍,尋訪時對我們說,老沈這輩子最忘不掉的人,是他的入黨介紹人。
離休之后,沈穆總在努力打聽田林的信息。
新世紀來臨,沈穆終于獲悉田林健在,居住在江蘇南通市。他立即給她寫信,介紹自己的軍旅人生和幸福晚年,對方回了信。2010年,沈穆85歲,田林90歲。沈穆和老伴備了東北人參,寫了喜氣的條幅,由大女兒沈曉明陪同,特意趕到南通為田林祝壽。自離開中學參加新四軍之后,相隔60多年沒有見過田林,昔日師生,相隔一個甲子的重逢,甚感欣喜。
“現在我們3 個人會互相通電話。吳金城在北京,小我一歲,當了鐵道兵部隊的師長離休的。劉兆龍小我兩歲,在海口,他的部隊當年參加解放海南島,后來一直在海南,離休時是守備師的副師長。”沈穆把另外兩個學生情況告訴了田林。
田林感慨地說,“介紹你們入黨,那時候抗戰還沒有勝利哇,三個人在一個黨小組,后來一起被新四軍三師招去,三師黃克誠是師長,沒想到你們現在都是軍師職干部了,我真高興。”
田林,1921年7月24日生,江蘇建湖縣人,1941年4月參加革命,抗戰年代受縣委的委派,來到中學里做黨的工作,對外稱“生活指導員”。1945年下半年,她被安排到黨校學習,學習結束組織上又把她派到鹽阜地區直屬中學任黨支部書記。抗戰勝利后,田林當了縣里的分區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她做過省委黨校教員,曾擔任徐州市委黨校副校長。1982年離休,時任中共鎮江地委宣傳部副部長。
2018年10月,田林因心臟病去世,享年98歲。
2019年2月下旬,受沈穆夫婦委托,我去了南通,特地看望田林的丈夫、原南通市委顧問吳明政。吳明政比妻子小3歲,今年96歲。他和田林在抗日烽火中相識、相愛,夫妻相濡以沫72年。吳明政找出田林留下的離休證,對我說,“田林對黨、對國家的感情很深。戰爭年代做政治工作,做黨的工作,根據黨的需要培養干部。后來就一直做黨的教育、宣傳工作。我們5個子女,4個中共黨員,孫字輩里已經有了3個黨員。”田林九十大壽,她開懷作畫,取名《國強民富、連年有余》,真摯抒發對黨、對祖國的愛。祝壽之日,沈穆親臨感受到了田林一家的和諧溫馨。這一天,吳明政同樣見證了一個從新四軍成長起來的軍職干部位高權重不忘恩師的高尚情操。
沈穆攜妻子張力珍和田林(右二)及她丈夫吳明政(右一)在南通合影
記者感言 這篇日記,是格外走心記錄的。濃墨寫了副軍長沈穆,其實說了一個恩師和三個新四軍老兵的大故事。在尋訪新四軍老戰士日子里,許多老人總會提起當年參加革命的由來,總要說到那時候叫他們加入新四軍的人是誰。田林,普普通通的中共地下黨員,在艱難困苦的抗日歲月,深入學校開展黨的工作,又把她親手發展的3 個學生黨員送到新四軍部隊,繼而成長為人民軍隊的領導干部。革命人沒有淡忘領路人。沈穆從農民之子鍛煉為軍職領導,他感恩田林的啟蒙開導、引導,學生時代就入了黨,有幸沐浴我黨基礎理論的滋潤,由此開闊了心胸,堅定了革命信念,風雨不動安如山,致使軍旅人生光彩奪目。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語重心長地說,“政治上的堅定、黨性上的堅定都離不開理論上的堅定。”中國有句俗話“飲水思源”。沈穆自離休后,總在尋找恩師田林。田林九十大壽之際,她意外收獲一份“大禮”:沈穆,這位60多年沒見面的學生,暮年攜妻帶女,千里迢迢從大連趕到南通來為她祝壽。人的進步成長,是離不開恩師指點的。早在20世紀40年代,正是田林同志向3個學生黨員深入淺出灌輸革命理論,播撒黨的陽光,促進他們秉持初心,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建功立業。在海口187醫院干部病房,劉兆龍在病床上曾對我們說,我有今天,忘不掉中學里那位生活指導員。去年臨終前,他還叮囑妻子張翠英,如果我走了,要想辦法告訴田林同志。今年元宵節過后,按照沈穆提供的號碼,我撥通了北京吳金城的家庭電話,他今年92歲,他在電話里說,參加了新四軍就沒有見過田林。我告訴他田林已經走了,老人格外的懷念他。他說,田林介紹我們入黨,是把我們叫到老百姓家里辦的手續,我現在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