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本刊專訪 > 心中要裝著讀者——關于本期《鐵軍·故事》編輯中的一點想法
心中要裝著讀者——關于本期《鐵軍·故事》編輯中的一點想法
作者:徐良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15 瀏覽次數:8014
編完本期《鐵軍·故事》,產生一點聯想,想與作者和讀者作一交流,以期共同把這一欄目辦好。其實在一本雜志中,編者、作者、讀者是三位一體的,想辦好一個刊物,缺失任何一方,雜志都將成為無本之木。
編完本期《鐵軍·故事》,產生一點聯想,想與作者和讀者作一交流,以期共同把這一欄目辦好。其實在一本雜志中,編者、作者、讀者是三位一體的,想辦好一個刊物,缺失任何一方,雜志都將成為無本之木。
《鐵軍》是一本紅刊,以弘揚鐵軍精神為己任,講好鐵軍故事是應有的題中之義。當我將本期編選的四篇故事交付讀者的時候,故事主人公的形象仍然在我腦海中浮現著:“劉老莊連”,胡霖、文立正烈士,新四軍女戰士陳儆仿佛仍在眼前,向我講述那難忘的激情歲月。烽火硝煙的戰場雖然遠去,往事并不如煙,沒有硝煙的戰場依然延續,紅色的基因、先輩的品德,鐵軍的精神依然需要繼承、發揚并光大。
故事有諸多寫法,鐵軍是真實的歷史故事,不能像小說一樣虛構。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人物事件的史料準備,然后在人物、史實準確的基礎上,應在寫作方法、表現形式上體現出各自特色,在可讀性上下些功夫,使讀者愿看、想看、愛看,只有看了、讀了才能發揮作用。
《一碗飄香了七十多年的羊雜湯》讀后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作者從女主人公波瀾壯闊的一生中選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細節,通過主人公喝過的一碗羊雜湯來感悟戰爭年代的艱苦,和平的可貴,革命者樂觀的情懷。一碗羊雜湯,飄過70年,飄進讀者的心中,留下難忘的記憶。這就是選材和取舍。面對紛繁的故事素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選取最能表達作者思想的材料,達到一葉而知秋的成效。
《砥柱》是實力派作家傅寧軍親臨實地采寫的,正面描寫劉老莊戰斗,寫出了新四軍三師十九團四連這支英雄部隊的膽氣,寫出了新四軍戰士的硬骨,寫出了鐵軍的鐵血精神!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這樣的正面寫實的作品我們需要!這篇故事的寫作特點是注重戰斗場景的描寫,用戰場的特定畫面組成,例:“如血的殘陽染透了半邊天。在濃濃翻卷的刺鼻的硝煙里,身負重傷的白思才、李云鵬咬緊牙關,手握著手相互鼓勵。”再如:“他們把刺刀架上槍管,被硝煙熏黑的臉上露出堅定的笑容……勇士端起刺刀,迎向撲來的敵群。”場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電影中的鏡頭特寫。
女作家周淑娟的《一雙新襪子》則另辟蹊徑,沒有正面去寫那場戰斗,沒有突顯戰爭的殘酷,而是從生活細節入手,通過胡霖執行任務出發前的場景、對話、心理變化等細微之處寫出了革命戰士豐富的內心情感,使讀者感悟到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精神境界。這就是細節的力量。故事最后落到一雙襪子上,睹物思人,更覺情感的厚重。細節使故事變得生動,變得更加感人。
《遲到了35年的“烈士證”——記電影〈鐵道游擊隊〉李正的原型文立正》一文,原名為《衡山驕子血灑魯南——小記運河支隊第一任副政委,鐵道游擊隊第二任政委文立正》,原文按照時間順序正面描寫文立正一生的簡要業績,是傳統的人物故事寫法。在編輯過程中,通過和作者溝通,改變文章視角,將烈士戰斗的一生作為背景,而將故事側重點放在表弟陳鐵如尋找烈士犧牲真相的過程上,一本遲到的烈士證,凸顯了故事的現實意義。故事立意的高下決定了文章的深刻程度。
之所以啰嗦這些,就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鐵軍故事寫作中心中要裝著讀者,更加注意故事的可讀性,在故事立意、結構、選材、文字上多下些功夫,寫出故事味,讓《鐵軍》這本紅刊真正走進讀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