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砥柱
作者:傅寧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4-13 瀏覽次數:8324
劉老莊,蘇北淮陰一個普通的村莊。四周樹木環繞,一到初春,高高的槐樹冒出綠芽,吐露著勃勃的生機。然而,我和友人并非踏春而來,因為76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慘烈而悲壯的血戰,新四軍82位抗日勇士長眠于此,劉老莊也成為一個不再普通的紅色地標。
劉老莊,蘇北淮陰一個普通的村莊。四周樹木環繞,一到初春,高高的槐樹冒出綠芽,吐露著勃勃的生機。然而,我和友人并非踏春而來,因為76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慘烈而悲壯的血戰,新四軍82位抗日勇士長眠于此,劉老莊也成為一個不再普通的紅色地標。
1943年春,侵華日軍對蘇北淮海抗日根據地實施大規模“掃蕩”。3月17日,日偽軍分兵11路合堵駐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新四軍三師十九團四連奉命阻擊,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安全轉移,與日偽軍激戰于淮陰以北老張集、朱杜莊,激戰至黃昏突圍,轉移至老張集西北的劉老莊。當他們的掩護任務完成后,全連陷入日偽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四連在抗戰中敢打硬仗,打出了新四軍的威名,讓當地百姓非常欽佩。連長白思才,江西老表,16歲參加長征的老紅軍,在頑敵面前從來不皺眉頭。政治指導員李云鵬,江蘇沛縣人,21歲參加革命的青年學生,曾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過。這是一個戰爭年代常見的組合,一個出身貧寒,文化有限,但驍勇善戰;另一個識文斷字,喜歡讀書,因軍旅生涯而脫胎換骨。連隊兩個軍政主官,久經戰火考驗,也就三十出頭的年齡,他們因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性格互補,相得益彰,把連隊帶得虎虎而有生氣。
強將手下無弱兵。四連的班排長和普通戰士,大多數是抗戰爆發后參軍的身強力壯的貧苦農民。當山河破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自己家園的時候,他們不再四處逃難,而是辭別家人,用干慣農活的手拿起了武器。跟共產黨走,跟新四軍走,是因為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打日本鬼子,不當亡國奴,是他們舍生忘死的堅定信念。而經歷一次又一次戰斗,他們從自由散漫的老百姓,成長為合格的新四軍戰士,紀律嚴明,沖鋒陷陣,這些渴望與日本侵略者殊死作戰的中國熱血青年,形成了一個堅強而堅韌的英雄集體。
劉老莊之戰,是一場裝備與實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意志與精神的較量。四連82勇士憑借村前縱橫交錯的交通溝,打退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連長白思才和政治指導員李云鵬組織多次突圍,可惜未能成功,然而,四連并沒有散,仍然是一個打不碎、嚼不爛的硬核桃,所有的成員沒有一個后退,沒有一個畏懼,他們以必死的決心坦然面對,如釘子一般固守在陣地上。日偽軍集中猛烈的炮火,對四連的陣地展開了地毯式炮擊,數百米長的交通溝被夷為平地。隨后,日軍大隊騎兵實施沖擊,試圖以強大的聲勢壓迫,徹底摧毀新四軍指戰員的意志力,從而徹底摧毀這個連隊的抵抗力。血火相搏的戰斗越來越殘酷,日軍指揮官的失望感也越來越重。不難想象,在炮火覆蓋之下的新四軍陣地千瘡百孔,新四軍官兵傷亡慘重,可是,新四軍就是不投降,只要有一口氣,仍在浴血頑抗,連續打退日軍5次進攻,斃傷日偽軍百余,苦戰至黃昏。
如血的殘陽染透了半邊天。在濃濃翻卷的刺鼻的硝煙里,身負重傷的白思才、李云鵬咬緊牙關,手握著手相互鼓勵。他們清點全連,僅剩下傷殘士兵20多人。他們掩埋烈士遺體,燒毀地圖、文件,砸壞多余的槍支,他們攙扶著,挺直腰桿站立起來。他們把刺刀架上槍管,被硝煙熏黑的臉上露出堅定的笑容。盡管彈盡糧絕,隨著一聲聲男人的怒吼,最后的勇士端起刺刀,迎向撲來的敵群。勇士們就這樣怒視著,展開了最后的拼殺。這是一場昏天黑地的白刃戰,短兵相接,血肉橫飛。終因敵我力量懸殊過大,四連82位勇士面朝沖鋒的方向,破碎的軍裝沾滿了鮮血,全部壯烈犧牲在陣地前沿。他們并不自憐,只有對侵略者的蔑視,身為中國軍人戰死疆場,死而無憾。
劉老莊82烈士不畏強敵、以身殉國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斗到底、感天動地的英雄事跡,激勵著江蘇各解放區的抗日軍民。四連用生命捍衛中華民族的生存權利,書寫了新四軍的無上光榮。新四軍代軍長陳毅說,劉老莊之戰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朱德總司令在《論解放區戰場》一文中,盛贊劉老莊82烈士是人民軍隊“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當新四軍部隊重新回到劉老莊后,當地群眾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將82位勇士的遺骨安葬于他們戰斗過的這片熱土,修建了“新四軍抗戰八十二烈士之墓”。這支82烈士的年輕連隊,戰士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很多人沒有結婚,他們沒能看到勝利的一天,但他們英名長存,與日月同在。他們永遠30歲,用年輕的生命講述新四軍的傳奇,講述人民軍隊的戰斗精神。
此后,多位軍事專家研究劉老莊之戰,認為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劉老莊身處蘇北平原,村邊雖有稀疏樹林,基本屬于“三無”:無高山丘陵,無森林沼澤,無高大建筑物遮擋,自己的兵力武器裝備與日偽軍比更是相差甚大,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四連阻擊牽制日軍10多個小時,成功地掩護了劉老莊群眾的安全轉移,并為新四軍領導機關、主力部隊及當地抗日民主政權的機動,贏得了寶貴時間,這是值得研究的戰例。
也許,有些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無法用武器裝備解釋。四連82位勇士的視死如歸的鋼鐵決心,是一支人民軍隊無法被打敗的精神之魂。82位勇士陣亡了,四連沒有消失,新四軍三師頒布命令,重新組建了第四連,命名它為“劉老莊連”,劉老莊選送了82名子弟補入這個重建的連隊。而今,人民軍隊的裝備已有了根本的改觀,與許多英雄連隊一樣,“劉老莊連”的火紅的旗幟,仍在走向未來的人民軍隊的序列中高高飄揚。
公祭82烈士后,當地政府在烈士殉難處建立了劉老莊烈士陵園。1947年5月,烈士陵園被國民黨軍隊和“還鄉團”拆毀。1955年,中共淮陰縣委、縣政府又重建了劉老莊八十二烈士墓,南面大理石雕刻著黃克誠題詞“: 英勇戰斗、壯烈犧牲、軍人模范、民族光榮”;北面大理石雕刻著張愛萍題詞:“八二烈士,抗敵三千,以少勝眾,美名萬古傳”。
如今,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村,2010年由資深設計大師齊康院士領銜設計的八十二烈士紀念館落成,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跡。宛如利劍般高聳的紀念碑下方,是原新四軍副師長張愛萍將軍所題“八十二烈士紀念碑”。紀念廣場中央青銅新四軍雕塑,鐫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字跡“砥柱”。是的,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新四軍是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劉老莊82位勇士身上,就折射著這種甘于犧牲的“砥柱”意志,他們戰斗到最后一滴血的絕不屈服的英雄故事,必將在歲月長河里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