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為新中國奠基
新四軍為新中國奠基
作者:徐君華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3-18 瀏覽次數:8326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新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槍林彈雨用槍桿子打出來的,是千萬革命先烈流血犧牲英勇奮斗換來的。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新的共和國在世界東方巍然屹立,宣告了舊中國百年屈辱史的終結。從此共產黨開始走上全國執政的政治舞臺,中國歷史開創了新的紀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新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槍林彈雨用槍桿子打出來的,是千萬革命先烈流血犧牲英勇奮斗換來的。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勝利了,但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了。由于中共沒有獨立掌握槍桿子,當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幾十萬共產黨員和革命人民倒在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血泊中。
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嘗試
共產黨人從挫折中吸取了教訓,毛澤東在1927年“八七會議”和秋收起義中,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一著名論斷,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在奪取政權。
八一南昌起義、湘贛邊的秋收起義和其他地區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后,中共開始獨立掌握槍桿子,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浴血奮戰,粉碎國民黨軍的殘酷“圍剿”,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成立了中華全國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這是共產黨在蘇區執政的嘗試。不幸的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這個紅色政權僅存在了3年時間。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陜北,成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掌握了局部政權。
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權是新中國政權的雛型
全民族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通過多次反掃蕩、反清鄉和反磨擦斗爭,用槍桿子趕走了日軍,推翻了偽政權,改造了舊政權,新四軍在華中光復了25.3萬平方公里國土,創建了8塊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建立起“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先后建立了9個行政公署(含浙西行政公署),每個行政公署下轄數量不等的行政專員公署,華中抗日根據地共成立了23個行政專員公署(或行政辦事處);每個專員公署下轄數量不等的抗日民主縣政府(或辦事處),先后成立216個縣政府(其中蘇中39個,淮南20個,蘇北27個,淮北24個,鄂豫邊38個,蘇南29個,皖江10個,浙東19個,浙西10個)??谷諔馉巹倮?,除新四軍第五師堅持中原根據地外,新四軍江南部隊北撤,1945年11月1日,成立了蘇皖邊區政府,統一蘇中、淮南、蘇北、淮北解放區的行政,下轄8個專員公署。
新四軍在華中這塊土地上實現了共產黨人的局部執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了政府為人民服務、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局面;抗日民主政府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政府按“三三制”原則構成,還建立了參議會,各行各界的群眾都有自己的抗日組織,使政權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這種局部執政過程中,各抗日民主政府都制定和頒發了施政綱領,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摸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還為新中國準備了一大批久經考驗、對黨忠誠、富有經驗,作風優良的干部隊伍??谷彰裰髡喑蔀樾轮袊?/span>的雛型。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發展到主力部隊21萬余人,地方武裝9萬余人,民兵96萬余人,為轉入全國解放戰爭準備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龐大的群眾支前隊伍,為全國解放戰爭準備了廣闊戰場。
在全國解放戰爭中為新中國奠基
要奪取全國政權,就必須推翻蔣家王朝的獨裁政權。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以新四軍為主改編的華東軍區、華東野戰(1949年1月改稱第三野戰軍),在1946年秋的蘇中戰役殲敵5.3萬人,1946年12月的宿北戰役殲敵2.1萬人,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殲“國軍精華”第一快速縱隊在內的5.3萬人,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殲敵5.6萬人,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整編第七十四師在內的3.2萬人,1948年6月的豫東戰役殲敵9.4萬,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殲敵8.4萬,解放了除青島等以外的山東大部分地區;1948年冬的淮海戰役殲敵55.5萬人,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蘇皖豫鄂地區;1949年四五月間的渡江戰役暨京滬杭戰役殲敵43萬人。這一系列勝利的戰役,摧垮了國民黨政府賴以支撐的軍事力量,推翻了以南京總統府為標志的蔣家王朝,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及其周邊地區。人民軍隊每殲滅一批敵人,就為新中國的誕生掃除了一批障礙,人民軍隊每解放一個地區,就在那里建立起人民的新政權。這些就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人民軍隊在進軍福建和剿滅國民黨殘匪的凱歌聲中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1938年新四軍為了抗日離開了南方8省14個游擊區。1945年為了執行《雙十協定》,江南部隊放棄浙東和蘇南抗日根據地撤回江北。1946年下半年起國民黨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新四軍撤出湖北、淮南、蘇中、蘇北、淮北地區。三年后,這些地區基本上都被原新四軍部隊解放了,如由浙東游擊縱隊發展起來的二十軍五十九師打回了浙江,由閩東出發北上抗日的新四軍第六團團長葉飛,和從閩西南出發的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于1949年8月率部解放了福州,接著又解放了廈門,回到了老根據地。原新四軍第三師部隊跟隨第四野戰軍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原新四軍第五師一部跟隨第二野戰軍打回大別山,解放了湖北省。他們都為新中國的誕生獻上了奠基禮。
華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為新中國誕生作出了重大貢獻
華中抗日根據地人民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在人力、物力支援全國解放戰爭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原華中抗日根據地人民,在全力、全面、全心全意地“一切為支援前線”的口號下,做到了“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糧有糧”。部隊向前打,小車向前推。在許多戰役中,支前民工人數遠遠超過參戰部隊的人數。他們擔負起部隊后勤工作的大量工作,有力地助推人民軍隊取得偉大勝利。陳毅司令員曾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在渡江戰役中,指戰員說:“我軍是人民用雙手托著渡江的。”沒有老根據地人民群眾的鼎力支援,解放軍就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這么廣闊的戰場上取得這么偉大的勝利,實踐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戰爭偉力之根源”。
敵后新四軍人員迎接新中國的誕生
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后,留下了一些武裝和干部堅持原地斗爭;抗戰勝利后,新四軍北撤時也留下一些干部和武裝堅持敵后斗爭,他們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境中,機智巧妙地與敵人周旋,牽制敵人,保存力量。在解放戰爭轉入反攻階段后,他們在配合主力作戰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中共華中工委和中共江陰要塞地下組織,策動國民黨江陰要塞于1949年4月22日起義,為解放軍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勝利渡江提供了方便。4月24日,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接應下,渡江部隊占領國民黨總統府,宣告蔣家王朝的覆滅。以熊兆仁為司令員的蘇浙皖邊區游擊支隊,1949年4月與南下的主力部隊會合。以皖江地區原中共湖東中心縣委書記桂林棲、原沿江團二營政治教導員鐘大湖領導的皖西支隊,1948年配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配合華東野戰軍先遣支隊、渡江偵察隊掃清渡江障礙。原中共皖南地委領導的皖南人民自衛軍千余人,在渡江戰役中搜集情報,接應和掩護渡江先遣隊,協助大軍渡江。蘇南敵后的游擊隊,到處堵截、襲擾潰逃的國民黨軍。人民解放軍入浙作戰前后,浙江敵后中共地下組織和游擊隊,積極配合野戰軍作戰。擁有6000余人的浙東游擊隊,于1949年2月17日解放了三門縣城,至5月底,又先后解放了松陽、分水、新登、臨安、蕭山、諸暨、桐廬、紹興、浦江、天臺等縣城。以龍躍為司令員的浙南游擊縱隊,擁有2000多人的部隊,從4月6日至5月底,相繼解放了玉環、泰順、溫州、文成、永嘉、瑞安、平陽、樂清、溫嶺、黃巖等縣城,迎接主力部隊進溫州城,并配合主力部隊解放了福鼎、柘榮、壽寧縣城。曾鏡冰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閩浙贛游擊縱隊1300余人,迎接并與解放軍主力匯合,共同作戰。
參與新中國政權執掌
如果說戰爭年代共產黨是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革命黨,那么推翻蔣家王朝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后,共產黨就成為領導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執政黨。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打天下”的將士,就自然成為“坐江山”的干部。原新四軍許多領導干部在新政權中出任了重要職務。原新四軍政治委員劉少奇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后又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原新四軍政治委員饒漱石任華東行政委員會主席、上海市委副書記;原新四軍軍長陳毅任上海市市長,原新四軍第四師政治委員鄧子恢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原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任華東軍委員會第二副主席,原中共中央華中局組織部部長曾山任華東軍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原新四軍第四師副司令員吳芝圃任河南省省長,原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譚震林先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后任江蘇省省主席,原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任南京市市長,原新四軍第五師師長李先念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原新四軍第七師政治委員曾希圣任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任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張鼎丞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原淮南抗日根據地淮南行政公署主任方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原新四軍淮南軍區南下支隊(又稱南京支隊)政治委員沙文漢任浙江省省長;原新四軍第四師副師長韋國清任福州市市長,原新四軍游擊支隊第四總隊副政治委員江華任杭州市市長,原蘇北抗日根據地中共淮陰縣委書記李廣濤任合肥市市長。此外,原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許多黨政軍干部,被派往新解放區接收各級政權機關和業務部門,成為各級政權機關和各行各業的領導骨干,對鞏固新政權和建設新中國發揮了重大作用。
保衛新中國立新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華東地區大陸已經解放,但華東沿海島嶼仍為國民黨軍所盤踞。新四軍的傳承部隊,擔負起解放華東沿海島嶼的戰斗任務。1949年10月19日,由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發展而來的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解放舟山群島以南的桃花島。1950年5月17日,新四軍傳承部隊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一軍和第二十三軍在第二十二軍配合下,解放了舟山本島。原新四軍傳承部隊第二十軍、二十一軍、二十三軍、二十四軍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為保衛新中國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