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把心留在四明山——走訪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
把心留在四明山——走訪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
作者:邢增堯 責任編輯:趙建峰 來源:《鐵軍》2013年第9期 日期:2013-11-05 瀏覽次數:8326
在浙江的東北部,有一座綿亙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嵊州、新昌的大山,名叫四明山。在它的懷抱——余姚市梁弄鎮西的獅子山上,有一座占地四萬平方米的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前不久,紹興市公安文聯組織文學協會會員舉行了一次“四明山革命老區行”,主題就是拜謁烈士陵園。
經過長途跋涉,車子沿著“S”形的山間公路行至獅子山頂。空氣清新而潮濕,捏一把,幾乎可以滲出水來。我放眼眺望,只見穹廬般的天空猶似水墨浸染,厚重的云層低低地浮現在空中,倒是涌動的山嵐遇崖就興致勃勃地攀援,遇樹便將綠色裹住,遇峰則攔腰相挽。下車后,我們一行沿著石階徐徐而上,須臾,就步入陵園廣場。
陵園廣場靜謐、肅穆,用光潔的花崗巖壘砌而成的18.5米高的紀念碑矗立在廣場中央,直上云天。我們在紀念碑前列成整齊隊形,獻上花圈,然后虔誠地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就在這時,天上落下了幾滴雨,沉沉的,滴答有聲。還沒等大伙打開傘,雨卻倏然而止。我想,莫非天亦有情亦有眼,痛灑淚水悼英魂!
清冷的山風柔柔地拂過蒼翠的松柏,拂過溢香的樟樹,拂過我的面頰,仿佛慈母在親吻自己的孩子一般。我抬頭仰望,紀念碑碑面上,郭沫若用飽蘸著淚水的巨筆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龍騰虎躍。靜默中,我翻開大腦的記憶冊頁……
1941年4月,日軍發動了寧紹戰役,僅半個多月的時間就侵占了杭甬線兩側以及杭州灣以南整個地區。近千名新四軍指戰員遵照黨中央的部署,渡過杭州灣奔赴四明山開辟抗日根據地。1942年12月,日偽軍乘浙東抗日武裝主力在三北(鎮海、慈溪、余姚三縣北部)地區與頑軍及土匪武裝激戰之機,調集重兵,若陰風一般卷向四明山的門戶——梁弄,狼煙到處,群峰顫栗,“閭閻不聞炊煙,田野但聞鬼哭”……為打擊日偽軍的囂張氣焰,發展浙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浙東三北抗日游擊司令部于1943年4月22日晚兵分三路,火速出擊,抗日健兒似電閃剖開云層,似雄獅撲向獵物,整整17小時,直殺得不可一世的日偽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我軍也犧牲了800余人。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司令部,譚啟龍、何克希、劉亨云等均在這里指揮過戰斗。
70年后的今天,雖然茵茵青草覆蓋了先烈們為國捐軀的足跡,搖曳綠樹拂凈了曾經彌漫在空中的血腥,可先烈們“犧牲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精神卻被定格成了永恒。
跨越了時空的英烈們啊!生命貴重,你們用它譜寫了精神的永恒;歲月如歌,你們把它唱得人心振奮。我雖然不知道你們每一個人的名姓以及家鄉何處,但我仍要將你們視作最敬最愛的親兄弟!我還要告訴你們,如今,那些曾經扼殺過文明的戰爭暴力,那些荼毒過生命的幽靈,都已被打入地獄;那些饑饉的哀鴻,那些離人的晚照都已煙消云散。如今,人們無不思念、無不感恩你們,因為沒有你們,世上就沒有善和美的升華,沒有現在幸福的生活……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置身于這一方不沉的熱土,置身于這一片明麗的藍天下,我不由想起了一位剛結識的四明山山民說的話:“不管怎樣說,在這里生活的人還是有福的。”
離開陵園時,我已將自己那顆充滿思念和感恩的心悄悄留下,讓其在福中聆聽革命勝地春光播撒的聲音,喜瞧老區人民步入小康社會的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