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紅色景點 >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老區扶貧芻議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老區扶貧芻議
作者:徐良文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3-07 瀏覽次數:8380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裝著革命老區的貧困群眾,多次前往革命老區調研考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裝著革命老區的貧困群眾,多次前往革命老區調研考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逾50次赴各地考察,20多次涉及扶貧,7次把扶貧作為考察重點,連續4 年新年第一次國內考察都是到貧困地區,并就扶貧開發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
2012年12月29日,習總書記首次去基層考察,就冒著嚴寒前往河北省國家級貧困縣阜平縣。他在群眾家里脫鞋上炕盤腿而坐,在困難群眾家里吃窩頭,在風雪地里與群眾手挽手行走……
自此始,總書記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走遍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從河北西柏坡、山東臨沂、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一次次老區考察,留下了總書記堅實的步伐。每到一地,他都牽掛著老區人民的生活。他多次指出,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老區人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老區人民對黨無限忠誠、無比熱愛。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2015年2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飛赴延安。他一下飛機就前往自己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慰問父老鄉親,并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4個多小時的看望調研活動結束后,總書記馬不停蹄趕回延安市,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如是說。
革命老區大多在貧困邊遠地區,如何實現老區脫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2015年6月,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又提出了扶貧開發工作“六個精準”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習近平鄭重指出,“加快老區發展,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他充滿感情地說,“要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實踐證明,老區扶貧之路就在于“精準扶貧”。習近平曾形象地描述:“‘手榴彈炸跳蚤’是不行的。新中國成立以后,50年代剿匪,派大兵團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彈炸跳蚤’,得派《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隊去。”
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能不能確保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能不能實現脫貧落實到人、落實到戶,關鍵就看我們能不能牢牢把握“精準”二字,在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中體現扶貧開發的成效。
因而,老區扶貧,要著力破解“大水漫灌”式的扶貧,因人制宜,因戶制宜,因村制宜,確保不讓一個地區、一個家庭、一個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隊。
本期《鐵軍·老區》欄目推出幾篇老促會同志采寫的扶貧文章,從不同方面展示了各地扶貧攻堅的不同做法。主要目的是開啟民智,因地制宜,找準適合各地的不同扶貧方式,讓老區群眾力爭早日脫貧,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