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 許光達在淮南
許光達在淮南
作者:張錦連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2-02-17 瀏覽次數:8327
許光達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長沙東鄉蘿卜沖,1925年5月在長沙師范學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許光達
我的家鄉在安徽淮南。1968年春,我穿上軍裝,入伍來到南京軍區坦克三十五團,從一名裝甲兵戰士成長為團級指揮員。當時的軍委裝甲兵司令員是開國大將許光達,他對裝甲兵的建設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部隊有很高的威望。我轉業回到淮南后,通過研究黨史軍史,發現許光達早年曾在淮南從事兵運和農運工作,與淮南有著不解之緣。
許光達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長沙東鄉蘿卜沖,1925年5月在長沙師范學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受黨組織委派考入黃埔軍校五期炮科。1927年7月軍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直屬炮兵營任見習排長,駐地是江西九江。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許光達獲悉后,便與幾位戰友一起奔赴南昌,被編入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二營五連任連長。黃埔一期校友孫一中任該團團長,同期同科同學廖運周任參謀,與許光達搭擋的五連黨代表則是黃埔四期的廖浩然。
為了保存革命武裝,起義部隊南下廣州。南下途中,二十五師擔任后衛,而七十五團又是師的后衛。9月10日,七十五團抵達粵東大浦鎮附近的三河壩時,遭強敵錢大均裝備精良的3個師1萬余人的圍堵。七十五團將士孤軍奮戰,奮勇還擊,因敵眾我寡,傷亡慘重,部隊被打散。激戰中,許光達、廖浩然兩人負傷。許光達忍著傷痛,冒著槍林彈雨,將傷勢比自己嚴重的廖浩然背下火線,由當地赤衛隊將他們一起轉移到大浦以北10公里的茂芝前村老鄉家里隱藏,治傷。待廖浩然傷勢好轉后,兩人從汕頭乘輪船至上海。時值年終,兩人在上海找黨無著,身無分文,衣衫襤褸,幸得廖浩然堂叔廖梓英相助,安排食宿,提供川資。許光達又將廖浩然從上海護送到安徽鳳臺廖家灣(今屬淮南市田家庵區)。一路上,許光達對廖浩然精心照顧,歷盡艱辛。對此,廖浩然全家乃至廖氏族人無不感激涕零,他們將許光達留住月余,盛情款待。
不久,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上了井崗山,實現了“朱毛會師”;而周恩來則奔赴上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在上海設立收容所,收容南下失散官兵。眾多失散官兵在上海經過學習,一些人奉命回到家鄉從事農運,有的則通過特殊關系到國民黨軍隊中從事兵運。1927年底,在上海相聚的廖運澤、廖運周、孫一中,孫天放等人,由廖梓英推薦并經中央軍委批準,來到孫一中的家鄉安徽壽縣從事兵運工作,協助柏文蔚創辦學兵團。這時已在廖家灣的許光達和廖浩然積極響應,前往參加。
1928年2月6日(農歷正月十五),學兵團在壽縣公學舉行成立大會。孫一中被任命為學兵團團長,孫天放為副團長,廖運澤為教育長,許光達和廖運周等均為教育副官,廖浩然等為隊官。全團學員504人,分設4個中隊。團部設在壽縣中學,團內成立中共特別支部,支委會由薛卓漢、孫一中、曹廣化、許光達、廖運周5人組成,許光達和廖運周負責宣傳和組織工作。特支由中共安徽省臨委直接領導,工作和行動受(上海)中央軍委指揮。學兵團從思想教育到軍事訓練,從課堂教學到野外學習基本上仿照黃埔軍校的做法,團內不僅有黨組織,還有共青團組織。學兵團成立不久,特支就發展了一批新的黨員,全團黨團員達120多人。許光達、廖運周等還與壽縣秘密黨組織取得聯系,在城內成立了臨時工會、學生會,并領導工廠和茶房工人為提高工資而舉行罷工斗爭。每當學兵團出操,官兵們頭戴草帽,腳穿草鞋,步伐整齊,隊伍雄壯,歌聲嘹亮,氣勢昂揚,常常引來眾人觀看,在千年古城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兵團還多次舉行集會游行,大張旗鼓地宣傳革命道理,一時間,茶館飯店、街頭巷尾常見人們議論國事,古城內外革命氛圍日趨濃厚。
由于當時全國正處于白色恐怖之下,壽縣的形勢必引起反動勢力的警覺與忌恨,加之學兵團舉行集會游行和演講時,又出現一些過激言行,尤其是后來為執行省臨委“準備武裝暴動”的錯誤指令而購置槍彈事發,授人以柄,蔣介石獲悉后對柏文蔚施壓。身處逆境的柏文蔚不得不將孫一中團長“撤職”,并對學兵團進行“整頓”,讓廖運澤、許光達、廖運周等“自動撤離”。
離開學兵團后,許光達等在省臨委安排下,赴壽縣城外周郢孜孫一中伯父家,參加壽縣縣委改組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小甸集特別支部,與原壽縣縣委合并,成立新的壽縣縣委,許光達、廖運周、孫一中等均為縣委委員。
會后,大約在這年7月間,按照會議決定,許光達、廖運周等到廖家灣開展農運工作,許光達由廖氏長輩廖元翹等安排在廖家灣小學任教,以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從事秘密工作。許光達和廖運周等首先把廖家灣原有黨員廖多豐、廖慶壽、廖多繼、廖多源、鐘多友等,以及從學兵團撤出來到廖家灣的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中共江淮支部,隸屬于鳳臺縣委,廖運周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許光達被任命為支委。不久便發展廖家灣小學校長廖夢麟、教師廖耀西,裁縫廖傳哲及進步青年廖多友等一批新黨員,江淮支部黨員人數達30余人。
江淮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工作,很快在周圍20多個村莊成立了農民協會。為了對貧雇農加強教育,許光達和廖運周一起編寫通俗易懂的宣傳提綱,由小學教師幫助手抄和油印散發到各農協小組,還請謝大辮子和秦大辣子兩位老雇農現身說法,算帳對比,進行階級教育。由于許光達只身一人,衣著儉樸,村里人常與之調侃,戲稱其“光蛋”。之后,許光達覺得“光蛋”稱呼頗有意思,便根據諧音更名為光達,從此不再使用原名。
在這期間,黨支部支持農會與地主豪紳談判,要求給雇農增加工錢。談判破裂后,黨支部又和農會一起,領導和組織廖家灣及其周邊的楊莊、肖郢、大東崗、石頭埠、蔡家崗、姚家灣、鐘郢孜等幾十個村莊的500多名雇農,于當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罷工,史稱廖家灣“六六罷工”。罷工堅持到第10天時,終于迫使地主豪紳答應了農會提出的條件,罷工取得了勝利。但這時許光達、廖運周等人的身份暴露,不宜繼續就地活動,遂由組織安排離開了廖家灣。
后來,許光達奉父母之命回鄉完婚。1929到洪湖地區參與組建紅六軍。從此,許光達在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轉戰各地,施展才干,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街。
將軍軍務之余,常念叨廖家灣,視廖家灣為第二故鄉,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廖家灣“探親”。不幸的是在“文革”中(1969年6月)將軍被迫害至死,回第二故鄉“探親”成為終生遺憾。
2005年6月,許光達之子許延濱將軍偕夫人來到廖家灣村,對當年廖氏族人對父親的關懷和支持表示感謝,說父親生前常對家人念叨廖家灣,說廖家灣是他的第二故鄉……臨別時,許延濱向大伙贈送了夫妻倆簽名的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許光達大將郵票首日封,作為紀念。
世事滄桑,許光達早年在淮南從事革命活動,距今已91年了。如今,淮南廖家灣革命紀念館已建立,許光達將軍在當地的革命經歷是該館展示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軍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淮南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