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信仰的力量——讀陳毅詩作《青松》的三重境界
信仰的力量——讀陳毅詩作《青松》的三重境界
作者:陳磊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2-17 瀏覽次數:8326
2019年元月6日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同志逝世47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研讀陳毅的詩作《青松》,來表達一份敬意!
2019年元月6日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陳毅同志逝世47周年紀念日。讓我們一起研讀陳毅的詩作《青松》,來表達一份敬意!
青松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陳毅
第一重境界:知行合一的人生
這首詩,說的是一種信仰?!按笱呵嗨?,青松挺且直”,是倔強,是堅守,是抗爭,是大勇;“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是自信,是堅韌,是闊達,是大智。古往今來,這類明志守高潔、看透身后事的抒懷之言還有不少,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都是一樣情懷。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是一首詩不朽傳世的基礎。許多人都認為,這首詩是陳毅一生的寫照,是用生命踐行一種信仰,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
歷史上,陳毅也曾幾度“雪壓青松”卻“挺且直”,比較著名的有兩次:
一次是新四軍歷史上著名的“黃花塘事件”。
1943 年新四軍開始了整風運動,也許是因為政治家的敏銳,也許是從井岡山到瑞金再到三年游擊戰的得失成敗中悟得的睿智,陳毅一開始就說:“希望不要把整風變成整人!”
但事實還是給了他狠狠一擊。今天我們讀饒漱石給他定下的十大罪狀,可能會啞然一笑:“第一,在歷史上,陳毅一貫反對毛主席;第二,陳毅一貫地對抗中央;第三,陳毅一貫地反對政治委員制度,不尊重政治委員;第四,工作不負責,辦事拖拖拉拉;第五,輕視工農干部,偏袒知識分子干部;第六,對新四軍七個師親一部,疏一部;第七,陳毅封建主義思想嚴重,嗜好下棋、寫詩這類封建士大夫惡習;第八,主觀主義嚴重,說話辦事,不調查研究,憑印象瞎表態;第九,官僚作風嚴重,不愿意深入到炮火連天的部隊去指導工作,只愿作水中浮萍,在離軍部較近的部隊走馬觀花;第十,個人主義嚴重,好大喜功,夸夸其談?!?/span>
帶著這“十大罪狀”,陳毅惆悵地遠赴延安出席黨的七大。在那里,他遇到毛主席。毛主席一見陳毅,就開門見山地說:“如果你談三年游擊戰爭的經驗,談華中抗戰的經驗,那很好,我可以召集一個會議,請你談三天三夜。至于與小饒的問題,我看還是不要提,一句話也不要提。關于這件事,華中曾經有個電報發到中央來。這電報在,如果你要看,我可以給你看,但是我看還是暫時不要看為好?!彼€開導陳毅“凡事忍耐,忍耐最難,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必須練習忍耐”。
這次事件的最后,陳毅做了一個自我批評,毛主席發了一個電報,言明陳饒之爭屬工作之爭,陳有功,且當年閩西毛澤東和陳毅之爭“正確解決,不應再提”,就此告一段落。
另一次,就是文革了……
陳毅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風骨,至今讓人肅然起敬。最終,他跟隨了一生的領袖毛主席,抱病臨時決定參加了他的追悼會,那句“陳毅是個好同志”,無疑是春澤萬物的濃濃暖流,消融了他生命之樹上的所有積雪。
所以,這首詩成為了他的寫照,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他在文革中的明志之詩,其實這首詩是他寫給一位“公子”的……
第二重境界:高山流水
這位公子叫張伯駒,與袁克文、張學良、溥侗并稱為民國四大公子。
張伯駒的父親當過直隸總督,開過銀行,是袁世凱的舅子。張伯駒身上卻少有權欲、物欲的基因,倒是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文物收藏品鑒,堪稱專家;詩詞歌賦,佳作連篇。張伯駒的夫人潘素也是傳奇人物。兩人相守一世,不離不棄。
“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故宮里的許多文物珍品都是他捐贈的……
張伯駒曾說:“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
才子儒將一相逢,定有佳話傳千秋。
據說陳毅與張伯駒是在1957年的一次文物展覽會上認識的,陳當場稱贊說:“先生保護國家文物之舉令人敬佩,帶頭獻給國家,能喚起民族的自豪感。先生詩詞亦有北宋風度啊?!鼻耙痪洌亲鳛閲鴦赵焊笨偫?/span>的感懷,這后一句就是惺惺相惜的“他鄉遇故知”。此后,兩人便品茗對弈,詩詞歌賦、天文地理無話不談。可惜不久,一場“反右”運動來了,張伯駒在劫難逃。
這種時候,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胸懷和境界。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不落井下石就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更別說什么仗義執言了。但是,陳毅頗有幾分古俠之風。1960年,陳毅老友、吉林省委書記于毅夫赴京開會。陳毅對他說:“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張伯駒,目前境遇不太好,吉林省能不能給他安排一下工作?”于毅夫立即吩咐省委宣傳部長宋振庭安排。1961年,張伯駒受宋振庭之邀,到吉林省博物館工作。臨行前,陳毅送給了他們夫婦一卷東西,囑咐到長春后再打開,這便是陳毅寫的這首《青松》。
我們可以想象,張伯老此刻是怎么樣的感懷?受寵若驚之余,將自己所剩的全部書畫共計30多件,全部捐獻給吉林博物館作為覲見之禮。其中宋朝楊婕妤的《百花圖》,是我國現存的古代第一位女畫家的作品,一直被張伯駒視為最后的精神慰藉。這難道不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豪邁?
“文革”中,“公子”和“元帥”都沒有逃脫挨整被批的噩運,但兩人的友誼卻日久彌新。
1972年1月10日,八寶山,陳毅追悼會上,放著張伯駒手書的一副挽聯:
仗劍從云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赝蠛煤由剑离x赤縣。
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據說,蒼勁古樸的字跡吸引了毛主席,他老人家一句“寫得好”,張伯駒便從“黑戶”轉回北京。
第三重境界:人間正道是滄桑
陳昊蘇在回憶父親陳毅時說:“父親是一個悲劇型的英雄。富有獻身精神。南昌起義失敗后,他勉勵同志們要當失敗的英雄。紅軍長征后,他在南方的窮山惡水中堅持三年游擊戰爭。在勝利后,他告誡戰友們要經得住糖衣炮彈的襲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他們這些老一輩革命家,都有一種殉道者的情懷,是悲劇型的英雄。即使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仍保持著堅強的革命信念,與人民有著血肉的聯系,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睘樾叛錾樾叛鏊?,就是一種殉道,這是世間最難得的!
陳毅之后,第九任上海市市長朱镕基說了這么一番話:“我的信條就是獨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認為就應該怎么講。我是一個孤兒……我1947年找到了黨,覺得黨就是我的母親,我是全心全意地把黨當作我的母親的。所以我講什么話都沒有顧忌,只要是認為有利于黨的事情我就要講,即使錯誤地處理了我,我也不計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恢復了我的政治生命,同時也可以說是煥發了我的政治青春,我始終相信我會得到我們黨的正確對待。我就是有這么一個特點,或者說我是力求這么做的”。
上述這兩段話,可以用來詮釋《青松》這首詩更深一層的內涵。歷史發展、時代進步是需要付出種種代價的,曲折、彎路都在所難免,要相信歷史最終是公正的,所以對待歷史要包容,因為“人間正道是滄?!薄?/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