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聞動態 > 副司令員段煥競托女
副司令員段煥競托女
作者:孫加永 楊艷萍 李宏俊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2-10 瀏覽次數:8525
2011年是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70周年,也是新四新一師二旅副旅長、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段煥競誕辰100周年,又是建黨90周年。這期間,卻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把段副司令與他的警衛員、江蘇省大豐市草廟鎮四灶村七組新四軍老戰士汪孝保和萬盈鎮天池居委會(原新壩村、萬河村)老黨員李如方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請看……副司令員段煥競托女。
筆者在新四軍一師二旅副旅長、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段煥競誕辰100周年之際,從他當年(1943年)戰斗工作過的江蘇省大豐市(原臺北縣)萬盈鎮(原王港鄉)天池居委會(原萬河村)彭家墩子79歲的李蘭英老人處采訪到段煥競副司令貼身警衛、新四軍老戰士汪孝保四年如一日精心撫養、舍身呵護他大女兒段蘇友的感人故事。
李如方之女李蘭英(右)接受《鐵軍》雜志社記者孫加永(左)采訪
汪孝保臨危受命 舍身忘死護蘇友
李蘭英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大豐市(原臺北縣)萬盈鎮(原王港鄉)天池居委會(原萬河村)彭家墩子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1943年秋天,正是日本侵略者對蘇中地區掃蕩最瘋狂的時候,李家和當地群眾一樣對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則對共產黨新四軍無比崇敬和信仰。今年79歲的李蘭英,看上去不到1.7米的個子,寬臉龐,高鼻梁,精神矍鑠,說話快人快語,時年12歲左右的她,作為主要見證人之一,說起當年汪孝保精心呵護段蘇友的故事如數家常,往事歷歷在目......
李蘭英的家和她奶奶李顧氏的家緊挨一起,都是面朝南的頂頭草房。坐落在一個綠樹成蔭,三面環水蘆葦蕩岸邊,四周還住了幾戶人家,遠處便是廣褒的草蕩,環境幽靜,相對隱蔽的一聲寶地。她的爺爺李東寶剛去世,50多歲的奶奶李顧氏帶著14歲左右的長孫李興(原名李兆群)住在西邊一幢二間的草房里,她與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姊妹四人就和父親李如方、母親駱連娣住在東邊的一幢二間茅草屋里。
汪孝保1918年11月出生于江蘇省丹陽市東門,他1.78的個頭,四方臉,濃眉大眼,走起路來躑地有聲。1938年20歲的他參加新四軍,跟隨段煥競同志出生入死,擔任首長的警衛工作。1940年在黃橋決戰中兩腿連中四彈光榮負傷,成為二等乙級傷殘軍人,他負傷后跟隨部隊和首長做到邊工作、邊養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43年秋天,時年12歲的李蘭英隱隱約約地記得,時任新四軍一師二旅副旅長的段煥競,正率領全體官兵駐扎在臺北縣(現大豐市)小海區王港鄉(現萬盈鎮)一帶,為了減輕部隊的負擔,更敏捷地打擊敵人,就決定將汪孝保等一批重傷員隱蔽在臺北縣沿海地區治療養傷。與此同時,他和妻子李姍將還不會走路的大女兒段蘇友托付給與他生死與共、朝夕相處的貼身警衛、到后方養傷的汪孝保撫養、呵護。時年35歲的汪孝保還是個單身漢,身負重傷后還需要人照顧,怎么能撫養好一個2歲左右的小女孩呢?他臨危受命深感重任在肩。他想,為首長撫養好孩子也是在為革命作貢獻,深感此項任務艱巨而光榮,即使冒生命危險也不能讓首長的女兒有任何閃失。
在當地黨組織的安排下,汪孝保帶著段蘇友安置居住在共產黨員李如方母親李顧氏二間草房里。李顧氏丈夫李東寶去世后,家里的二間草房寬敞明亮安靜,汪孝保和李如方的長子李興住在明間里,段蘇友則和李顧氏住在房間里。汪孝保和段蘇友“父女”倆來到李顧氏家后得到了她全家人的精心照料和特殊照顧,冬天汪孝保怕蘇友睡覺冷就將自己的軍大衣蓋在她的身上,為了擋風加溫,汪孝保在李顧氏的幫助下,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盛產的昌蒲和毛草編成簾子掛在門上。夏天為了納涼驅蚊,汪孝保又在李顧氏的幫助下,自編柴簾掛在門窗上。段蘇友來到李如方家后一家人和汪孝保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平常 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吃飽吃好,逢年過節汪孝保總是掏出自己的優撫金到街上買幾個小菜為小蘇友和李家人改善改善伙食,營造節日熱鬧氛圍。段蘇友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得小巧玲瓏,十分乖巧和懂事,挺惹人喜愛。她來到李如方家不到一年時間,就學會了說話,叫汪孝保爸爸、叫李興大哥、叫李顧氏奶奶、叫李如方叔叔、叫駱連娣嬸嬸,叫李蘭英姐姐......汪孝保怕段蘇友餓肚皮,外出時總是捎些小孩易于消化吸收的麻餅、麻切、云片糕、果子等熟食和水果給段蘇友吃。可段蘇友不是一人吃,而是與李興、李蘭英姊妹們共同分享,因此大家都很喜歡她,高興地叫她學做游戲、學唱兒歌、逗她樂,融合在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中。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汪孝保把撫養、呵護段蘇友作為自己的第二條生命,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他每次外出都把女孩背在身上,時刻防止壞人告密,影響女孩的安全。1944年秋,彭家墩子河對岸一個叫蔣寶芋的屠夫圖財投靠了“和平軍”(汪精衛部隊),發現了汪孝保的行蹤,未來得急通風報信。為了保證女孩的安全,也避免連累李如方一家人,在地方黨組織有關同志的掩護下,他乘夜幕降臨時只身一人背著段蘇友轉移到草廟鄉五總村二組,躲到了思想進步、積極抗日一戶姓袁的地主家。
每逢有壞人下鄉掃蕩,汪孝保都不顧自己的傷痛和生命,帶著孩子東躲西藏。1948年1月,國民黨軍隊對臺北縣沿海地區進行大掃蕩期間,大火燒到袁家周圍,情況十分危急。汪孝保得悉此情后,立即背著段蘇友一口氣跑了50多公里處的海堤腳下,隱蔽到竹港閘附件的草蕩里,風餐露宿整整三天三夜。冷了,他把自己的衣服裹到孩子身上;餓了,他把僅有的一點熟食、干糧省給孩子吃,而他自己僅靠野果野蔬來充饑。直至得到可靠的情報,國民黨軍隊完全撤離了,他才帶著孩子重新返回到五總村。1948年3月,已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副司令員的段煥競,經多方聯系才得知汪孝保和大女兒段蘇友的下落,當他和妻子李姍從汪孝保手中接到久別重逢、活蹦亂跳的大女兒段蘇友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家三口與汪孝保緊緊擁抱在一起。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建國以后段煥競同志任第二十九軍軍長,第二十八軍軍長,江蘇軍區副司令員,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令部副參謀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等職,于1998年10月在南京近世,享年88歲。段蘇友成了南京軍區總醫院一名軍醫,后來擔任了總醫院老齡科主任、主任醫師直至離休。段家父女雖遠在千里之外、身居高位、擔任要職,但始終把汪孝保及其全家人掛在心上(汪孝保已于1987年5月病逝,享年77歲)。
段煥競之女段蘇友(右)與汪孝保之子汪永寬(左)在南京合影
段家父女重情義 樂與汪家手拉手
建國后段煥競從任第二十九軍軍長到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自己帶頭并叮囑段蘇友及其全家人,在不違背政策原則的前提下,要對汪孝保一家人和李如方一家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真心誠意的幫助。
1978年6月,汪孝保兒媳婦丁紅玲結扎后遺癥需要重新做手術,段煥競副司令及其大女兒段蘇友得悉后,立即派人把丁紅玲接到南京軍區總醫院動手術,并優先安排好她的食宿。段蘇友利用工作之余,經常沏茶端水、燉雞湯、煮黑魚送到丁紅玲的床頭,使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治療和修養,丁紅玲如期出院。
1983年8月,正是枝繁葉茂的季節,段煥競副司令專程從南京趕到蘇北大豐來看望老區人民。并到大豐烈士陵園拜謁了那些曾與他一起浴血奮戰、生死與共長眠于九泉之下的戰友,向他們三鞠躬。在時任大豐縣縣長馬春芳、常務副縣長高繼寬的陪同下,參觀了大豐烈士紀念館,即興潑墨揮毫為《大豐縣人民革命斗爭史》題字:“以史育人發揚革命傳統是千秋大業”。為大豐縣烈士塔題詞:“黃海之濱--塔巍峨永誌功勛懷先烈,紅旗高舉萬眾奮發千歌躍進建大豐”。
當然,他更忘不了慰問曾與他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的貼身警衛汪孝保。在參觀了大豐烈士陵園和有關單位后,他在有關人員的陪同下,直接驅車趕赴草廟鄉四灶村七組汪孝保的家中,一一噓寒問暖,衷心感謝地方黨委政府和左鄰右舍多年來對汪家的關心照顧。當他得知汪孝保自己已失去勞動能力,房屋破漏,兒媳結扎后遺癥,兒子汪永寬工作無著落,家庭收入不高時,建議當地政府為汪家修建房屋,解決其子汪永寬的工作,使其全家盡快走上致富之路。晚上,他還建議大豐市有關領導,特邀了汪孝保一家到市政府招待所共進晚餐,同敘別后官兵之情。
為了踏著爺爺的足跡前進,1996年底,汪孝保的次孫汪祥從大豐市南陽中學畢業后積極報名應征,新兵連集訓結束后,被分配到南京軍區后勤部某部服役。時任南京軍區總醫院老齡科主任的段蘇友得悉此情后,高興之情一時難以言表,她在心中暗下決心,我要把汪祥當著自己的兒子看待,一定要把這孩子引上正路,引上成才之路。當她得悉汪祥有想考軍校的念頭時,她全力支持,并自掏腰包請來南京市重點中學老師為汪祥輔導。汪祥不失所望,終于在入伍第二年的1998年秋如愿以償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為此,段蘇友和丈夫李阜寧在南京一大酒店專門設宴邀請汪祥一家及自己的親朋友好友表示祝賀。現在,汪祥已成為南京軍區某部的一名營職干部,他激動地對記者說:“我要把蘇友姑姑對我的關愛,作為一種前進的動力,爭當一名新時代的優秀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