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史林新葉 > 抗戰勝利是中華振興的根本轉折
抗戰勝利是中華振興的根本轉折
作者:趙秋梧 劉振飛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11-23 瀏覽次數:8325
抗日戰爭初期,正當日軍大舉侵略、國民黨軍大步后撤、大片國土淪陷、亡國論調大肆泛濫的時候,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毅然進入環境十分險惡復雜的敵后,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初期,正當日軍大舉侵略、國民黨軍大步后撤、大片國土淪陷、亡國論調大肆泛濫的時候,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毅然進入環境十分險惡復雜的敵后,開辟華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作為華中抗戰的主力軍,長期在敵人后方堅持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戰績,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依靠人民群眾開展靈活多樣的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
華中主要是平原水網地區,特別是江南和蘇北更是江河、湖泊、溝渠構成縱橫交錯的水網地帶。在這樣的地區作戰,對于長期習慣于山地游擊戰的新四軍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新四軍深入江南蘇北敵后,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出在平原水網地區進行游擊戰的規律,從而將華中地區變為敵后游擊戰的沃土,有力地打擊了日軍。
制敵而不受制于敵,是新四軍作戰行動的基本原則。集小勝為大勝,是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條件下,克敵制勝的信條。在這一作戰指導思想下,經過長期對敵作戰的實踐摸索,新四軍創造出一整套平原水網地區的新型游擊戰法,以其靈活多變的戰術,挫敗了日偽軍的多次進攻和清剿。以小規模作戰為主,避免“硬碰硬”;對車站、倉庫等敵分散把守的據點,以及出動的小部隊、輜重運輸車隊等,則采取伏擊戰、襲擊戰以及長途奔襲等多種作戰方法,如皖中的蔣家河口戰斗、蘇南的新豐車站戰斗、官陡門戰斗等。正如粟裕所言:新四軍“集小勝為大勝不貪多,老鷹抓小雞不打延埃戰”。在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共對日偽軍作戰2.4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7萬余人,俘日偽軍12.42萬余名,充分顯示了“集小勝為大勝”方針的威力。
新四軍在敵后站住腳、建立根據地之后,針對日偽軍的掃蕩和清鄉,創造了多種戰法來打擊敵人。比如在反掃蕩作戰中,采取“以分散對集中,以集中對分散”等策略;實行“敵進我進”,即向日軍后方進攻,“敵打進我這里,我打到敵那里去”,可使內線變外線、被動變主動,成為新四軍粉碎日軍優勢兵力大規模掃蕩的有效方法。日偽對于新四軍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頭痛不已,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新四軍的游擊戰“登峰造極”,其“并沒有十分雄厚的兵力,他的生存與發展全靠運用兵力的巧妙”。陳毅指出:“游擊戰的精髓,在于善于分散,善于集中,分散能作極小的散兵群的戰斗,集中則視敵情地形,作較大的突擊”1,充分體現了游擊戰使用兵力的靈活性。如1942年12月,日偽兵分14路共萬余人向新四軍第五師駐地湖北禮山縣(今大悟縣)發起進攻,新四軍除留一個團一個營在內線堅持斗爭外,其余部隊均跳出合圍圈,致使日偽合圍撲空,據點遭襲,不得不退出大悟山。隨著華中抗戰形勢的發展變化,單一的游擊戰已經不能滿足戰爭打贏的需要,必須與運動戰相結合,將抗日戰爭推向新的高潮。據此,新四軍相應制定了“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作戰方針。在具備一系列條件之后,新四軍又相繼發起淮南春季攻勢作戰、蘇中攻勢作戰、天目山第二次戰役等運動戰,為奪取抗戰最后勝利打下堅實基礎。
徐州、武漢會戰,正是新四軍在大江南北展開之時,新四軍各支隊在敵后打擊日軍,破壞其交通運輸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徐州、武漢正面戰場的作戰。1941年1月24日日軍發動豫南戰役,以三路重兵進犯豫南,企圖圍殲湯恩伯、李品仙、李仙洲等部于平漢線以東地區。新四軍第四師根據黨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精神,毅然于1月30日開始尾追日軍西進,給日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收復了大片國土,有力地支援了退縮于新黃河以西的國民黨部隊。新四軍在南京、上海、武漢、徐州、開封等城市的外圍戰直接威脅敵人對華中的占領,斃俘傷日偽軍5.5萬人,牽制侵華日軍總數的六分之一,有力地扼制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進攻。
新四軍在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依靠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配合與掩護,因此,新四軍特別重視民運工作,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作為進行游擊戰的前提。正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共同進行游擊戰爭,新四軍才能不斷打擊敵人,發展壯大自己。華中敵后沒有崇山峻嶺,新四軍把戰略后方建立在人民群眾之中,當地群眾形成的“人山人海”將敵人變成了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人民群眾成為新四軍進行游擊戰爭最好的依托和靠山。
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使其成為堅持敵后長期抗戰的重要戰場和戰略依托
中國共產黨一直將建立根據地作為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依托,毛澤東曾指出:“根據地也就是游擊戰爭的后方”。新四軍處于華中對日作戰最前沿,從挺進敵后之日起就一直面臨日偽軍連續不斷的清剿、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摩擦、進攻。如何在日偽頑夾縫中生存并發展壯大以更好地打擊敵人,成為新四軍堅持敵后長期抗戰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另外,華中地區是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軍事上亦是戰略重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日偽派重兵駐守華中地區;蔣介石亦在華中留下幾十萬正規軍。1940年1月毛澤東在分析全國戰爭形勢時指出,“華北敵占區日益擴大,而我之斗爭日益艱苦,不入華中不能生存”,強調“華中為我最重要的生命線”2,“在戰略上華中亦為聯系華北華南之樞紐,關系整個抗戰前途甚大”3。華中不僅是打敗日軍的必爭之地,也是爾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必爭之地。這些充分表明,獨立自主地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是新四軍承擔的重大戰略任務。遵照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指示,新四軍在華中敵后堅決執行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獨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根據地,先后創建了地跨7省的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皖中、鄂豫邊、浙東等8 塊抗日根據地,形成相當規模的敵后戰場。新四軍戰斗在日軍占領的大中城市周圍和水陸交通干線兩側,給予敵人嚴重威脅,最多的時候迫使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困守在華中地區不得脫身,有力地挫敗了日本侵略者“以戰養戰”“以華制華”的陰謀。
在根據地建設中,新四軍實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活躍經濟,保障供給,支援戰爭,改善人民生活;組織各種群眾團體,建立“三三制”政權,讓人民當家作主;加強文化教育建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繁榮文化藝術,把根據地建設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自由民主的解放區。在抗戰期間,新四軍先后光復國土25.3萬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達3420余萬;而根據地人民以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了新四軍的對日作戰,制約了日軍對中國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進攻。至此,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已經造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日偽軍)、并將最后奪取城市的態勢。在抗戰勝利的最后時刻,新四軍一方面對日軍進行大反攻,擴大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另一方面則反擊國民黨對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進攻,保衛人民抗戰勝利果實,終于使華中抗日戰爭的勝利真正成為人民的勝利。這也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創造性執行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反頑斗爭促進團結和發展并堅持抗戰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同時又屬于國民革命軍序列,因此,其生存、發展、勝利,與統一戰線尤其是正確處理同國民黨的關系息息相關。華中地區強敵環伺,各方爭奪激烈,敵頑力量的強大和敵我頑三角斗爭的尖銳復雜的情況遠超華北。因此,如何正確處理與敵頑的斗爭和關系,是新四軍面臨的一個十分復雜、嚴峻的問題。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蔣介石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在華中制造了許多摩擦,不僅處處限制新四軍的抗日活動,而且向新四軍發起軍事進攻,先后制造了“羅山事件”“平江事件”“鄂東慘案”“鎮江慘案”“確山慘案”(即竹溝慘案)、“太和慘案”等等,甚至發展到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反共問題上,日、偽、頑常常會達成某種默契,從而使華中敵后經常出現日、偽、頑夾擊新四軍的極其險惡的形勢。
針對這一嚴酷現實,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劉少奇在中原局特別強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指出:“統一戰線既然包括幾個階級,就必然會有斗爭,有摩擦。只有堅持斗爭堅決反摩擦,統一戰線才不會分裂。如果只是退讓,統一戰線就會失敗。”5要奪取抗戰最后的勝利,必須反對國民黨制造的摩擦,這也是為了尋求抗日生存的環境,使進步勢力得以發展,并有效地爭取中間勢力,從而孤立頑固派。總之,反摩擦就是反對反共投降派的斗爭,是為了維持合作抗日的局面,最終集中一切力量戰勝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的危亡。說到底,抗日必須反頑,反頑才能更好地抗日。
反頑斗爭成為新四軍堅持抗戰的一種特殊斗爭的方式,構成新四軍作戰的一部分。新四軍始終堅持團結、進步、抗戰的原則,創造性地執行和發展了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挫敗了國民黨的反共計劃,使國共合作抗日局面艱難地維持到最后。黃橋戰役的以少勝多和山子頭戰役的捉放韓德勤,充分顯示了新四軍反摩擦斗爭的高度政治性。據統計,新四軍對制造摩擦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作戰達3200多次,斃傷、俘頑軍官兵14.3萬余人,嚴正地、恰如其分地教訓了反共頑軍,迫使他們不敢公開地分裂投降,始終保持了國共合作的局面。事實證明,新四軍在華中敵后三角斗爭的環境中,既要反掃蕩,又要反摩擦,創造性地執行與發展了統一戰線的策略,不僅保持自己在三角斗爭的復雜局面中立足,而且發展了華中抗日根據地,取得了抗日斗爭的最后勝利。
總之,新四軍雄踞華中堅持抗戰,像插在敵人心臟的一把尖刀,充分發揮了據局部而扼全局的重大戰略作用,在黨的領導下出色完成人民賦予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任務,在大量殺傷敵人的同時發展和壯大了自己。新四軍從組建時的1萬余人,發展到抗戰勝利時的主力部隊21萬余人,地方武裝9.7萬余人,民兵自衛隊96萬余人,成為華中抗日的中流砥柱。這支經過血與火鍛煉的鐵的軍隊,解放戰爭中被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解放全中國的戰役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 .《陳毅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41頁;2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 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年版,第542 頁;3 .《毛澤東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9 頁;4.1944 年1 月日軍駐上海之11 軍團部派往蘇中新四軍一師地區清鄉《視察報告書》;5 .《劉少奇在皖東》,中共黨史出版社1990 年版,第10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