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泗沭“芳華”
泗沭“芳華”
作者:洪聲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8-02 瀏覽次數:8326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一個部隊文工團的故事。而我今天要講的則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一個部隊文工隊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當時烽火連天的宿遷大地——
作者與謝鐵驪合影
作者與王遐合影
電影《芳華》講述的是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一個部隊文工團的故事。而我今天要講的則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一個部隊文工隊的故事,故事發生在當時烽火連天的宿遷大地——
應運而生
1945年10月初,抗日的硝煙剛剛散盡,在蘇北淮海新四軍新十旅兼第六軍分區司令部所在地——泗沭縣后莊圩王蕩(今泗陽縣莊圩鄉王蕩村)發生了一件新鮮事:軍分區文工隊成立了!
文工隊人員來源于新四軍三師十旅文工團留下的部分文藝骨干、淮海地區文訓隊成員,還有少數是從地區機關和部隊調來的,約30人。全隊人員平均年齡尚不足20歲,隊長是年僅20歲的淮陰人謝鐵驪,下設四個分隊,其中四分隊是宿遷人王遐領導的女分隊。
這個文藝團體適應蘇北人民革命斗爭的客觀需要,隨著淮海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應運而生,后來伴隨著華東戰場戰局的發展變化,先后轉戰蘇北平原、沂蒙山區、中原大地,跟隨部隊一道橫渡長江、攻占蕪湖、解放上海,征程7000余里,人員也增至100多人。淮海戰役結束,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三十軍文工團,1950 年2 月編入華東軍區海軍政治部文工團。
首秀告捷
文工隊成立不久,旅首長考慮他們剛剛成立,頭一次只給謝鐵驪一個小任務,讓他組織一個鑼鼓秧歌隊,歡迎從皖江地區北撤淮海的獨立旅和蘇浙軍區的一個團。
謝鐵驪回來與指導員月甫一商議,覺得首長小瞧他們了,好歹我們也是一支“專業”文工隊啊,只用鑼鼓秧歌代表熱情好客的淮海人歡迎兄弟部隊有點“丟份”。于是他倆進行全隊緊急發動,采取自報公議的方法,組織了一臺有四個“硬戲”組成的歡迎晚會。一是傳統老節目《十字街頭》,二是謝鐵驪上一年創作的時裝京劇《失空斬》,三是獨幕劇《馬團長》,四是表現軍民魚水情的話劇《吹燈》,四個節目中間還穿插鑼鼓大秧歌和淮海小戲清唱,整臺晚會豐富多彩。
因為是首場演出,軍分區首長全部到場助威。兄弟部隊看完節目,掌聲熱烈,齊聲叫好。旅政委謝振華覺得臉上有光,到后臺親切看望全隊同志,表揚文工隊的第一炮打響了,是一支有戰斗力的宣傳隊。政治部主任陶勵特意批準每人發一斤豬肉,改善伙食。全隊上下興高采烈,謝鐵驪卻不動聲色,因為他要卯足勁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戲登場
淮海區當時是蘇魯兩大根據地的接合部,淮海民主政權呈現擴大的態勢,淮海地委和軍分區從鄉村進駐縣城,解放區的勝利氣氛日益濃烈。為配合新形勢,文工隊投入排演阿英創作的大型古裝話劇《李闖王》,以告誡人們不要因為勝利而驕傲、腐敗,重犯李自成進京后的歷史錯誤。
演出《李闖王》對白手起家的文工隊來說無疑難度巨大,幕布、服裝、道具、舞臺裝置、燈光,要什么沒有什么。好在謝鐵驪和月甫以前曾參加過阿英親自指導的《李闖王》排演,至于其他條件只有自己動手創造了:文工隊派專人到灌南和東新安鎮購置主要演員行頭;全隊女同志自制一部分服裝,用白紗布代替綢緞,染成彩色,制成宮女的衣裙和水袖;道具組從沭陽古廟里借來直徑一米多的大鼓和大鐘,作為喚醒世人的晨鐘暮鼓裝置在臺上,顯得古樸真實而隆重;舞臺裝置用白布釘在木框上,繪上龍柱、雕梁和輝煌的行宮,舞臺布景顯得十分氣派。謝鐵驪除擔任導演外,還扮演李巖,李自成則由身材高大的月甫扮演,紅娘子由王遐扮演。全隊每個人都要兼職扮演兩三個角色,各類群眾演員更是一人多扮,換裝出臺跑龍套,讓前臺顯得人馬陣勢龐大。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排練,《李闖王》終于正式登臺亮相。由于是文工隊成立后的第一臺大戲,旅首長十分重視,要求部隊認真組織觀看討論。文工團先在沭陽完成了演出任務,又于1945年12月中旬轉到宿遷為華中軍區領導機關演出。鐘期光副主任看完演出,接見全隊同志,對他們人少演大戲的膽量和精神大加贊賞。次年2月,文工隊奉命到新安鎮(今新沂)為陶勇領導的八縱舉行慰問演出,連演三場,場場爆滿,盛況空前。陶司令看完戲,特地宴請謝鐵驪和月甫。當他得知文工團僅有40人時,頗為驚訝:“你們前臺陣容給人的印象少說也有百把人,你們演戲和我們在戰場上打仗一樣以一當十,真不錯,人少演大戲,符合軍隊文藝工作的特點!”
為兵服務
1946年春天,結合淮海各部隊開展和平民主的形勢教育,謝鐵驪、月甫帶著10多位隊員一頭扎進連隊體驗生活,為文藝創作收集素材。20多天過去,謝鐵驪召集下連隊的同志交流體會,不少同志發現連隊在管理教育上,特別是對做落后戰士的思想工作上問題較多,也有不少連隊思想工作做得細,后進戰士很快變成先進。謝鐵驪受此啟發,創作了話劇《錢鳳昭的轉變》,這臺戲因來自部隊現實,受到指戰員們的喜愛,有的連排干部看完戲,就在本單位搞對照檢查,改進思想工作和管理教育方法。
1946年7月,內戰硝煙四起。謝鐵驪根據國民黨某師師長率部在遼寧舉行起義的消息,投入到話劇《海城起義》的創作中,熬了七個夜晚完成了劇本。全隊同志為了早日把這臺戲送往部隊,夜以繼日地緊張排演。8月,戰火已在淮海各地燃燒,淮海黨政軍機關離開淮沭公路一線,向沭陽、灌云邊界轉移。文工團利用部隊后撤轉移的間隙,公演了話劇《海城起義》,生動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非正義性,宣傳了我軍自衛戰的正義性,對堅定淮海軍民抗擊國民黨軍事進攻的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
9月,“兩淮”、漣水相繼被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攻占,華中戰場一度出現不利局面,在十旅也出現少數意志薄弱的干部動搖變節行為。謝振華政委和陶勵主任指定謝鐵驪在一周內把營級干部李樹才帶情婦逃跑的事件編成戲給部隊演出。謝鐵驪接到任務就立即到李樹才所在部隊蹲點,熬了三個夜晚拿出了劇本。演員們采取流水作業法,分別把臺詞抄走連夜背誦,白天排演,到第六天即完成了話劇《李樹才的下場》的排演,演出后對部隊震動很大。
與此同時,文工隊的音樂創作和歌詠活動也十分活躍,緊跟戰爭的節拍,發出鏗鏘的旋律。其中《全面抵抗》《沖上去》《紙老虎》《打死大妖怪》《運動戰》《投彈歌》《射擊歌》《頌刺刀》《做軍鞋》《好男要當兵》等歌曲先后在《戰歌》期刊發表并印發連隊,深受干部戰士的歡迎,有力激勵了廣大指戰員的戰斗豪情。
1946年底,文工隊隨部隊北撤,作為華中軍區第十旅兼第六軍分區文工隊的歷史也就此在宿遷大地終結。后來,文工隊隨老部隊編入華東野戰軍第十二縱隊第三十五旅,成為該旅文工團,到1948年5月正式升編成第十二縱隊文工團,1949年2月改編為第三十軍文工團,一直跟隨部隊打進了上海,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故事已過去了整整70年。他們那一代人的芳華不僅永遠綻放在他們的心中,而且應當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在新時代重放異彩……
后記:新中國成立后,當年的文工隊隊長謝鐵驪多次謝絕上級給他安排的領導崗位,在北影廠干了一輩子導演,后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主創影片有《早春二月》《暴風驟雨》《智取威虎山》《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燦爛》《知音》《紅樓夢》等,獲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終身成就獎,于2015年6月在京去世,享年90歲,十八屆中共政治局全體常委及江澤民、胡錦濤敬獻了花圈。當年的四分隊隊長、謝鐵驪夫人王遐,在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電影發行公司副總經理,現在北京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