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新四軍女戰士白山:為了革命理想什么都不怕
新四軍女戰士白山:為了革命理想什么都不怕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4-20 瀏覽次數:8334
白山,94周歲,生于1923年,1937年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隨著中國軍隊的撤退和上海的淪陷,家在上海的白山不愿做亡國奴,于1939年從上海輾轉常熟參加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轄江南抗日義勇軍,在后方醫院工作。后因部隊轉移,她和一部分醫院同志在常熟一帶治療和保護傷病員。
人物簡介 白山,94周歲,生于1923年,1937年淞滬會戰在上海打響,隨著中國軍隊的撤退和上海的淪陷,家在上海的白山不愿做亡國奴,于1939年從上海輾轉常熟參加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轄江南抗日義勇軍,在后方醫院工作。后因部隊轉移,她和一部分醫院同志在常熟一帶治療和保護傷病員。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這幾句耳熟能詳的京劇唱腔,是著名抗戰題材樣板戲《沙家浜》的選段。白山在抗戰時期是一名醫療隊的女戰士,現居住在南京鹽倉橋附近的第二干休所,94歲高齡,依然思維清晰。
戰爭年代的白山
留后方醫院照顧傷員 處境十分危險
“參加新四軍,就一個目的——打鬼子抗日。”當時僅16歲的上海姑娘白山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江南抗日義勇軍,“參加新四軍,家里人都不知道,后來很少跟家里聯系,怕給家人找麻煩。1949年解放上海,我都不知道家搬到哪里了?!?/span>
據白山回憶,1939年10月,江南抗日義勇軍奉命西撤,不能隨軍行動的劉飛(江抗組織科科長,1955年授中將軍銜)、夏光(新四軍第一支隊六團作戰參謀)等30多名傷病員,留在陽澄湖畔的后方醫院里繼續養傷。
這時,日偽軍和掛著“忠義救國軍”旗號的土匪大肆活動,搜捕“江抗”傷病員和醫護人員。后方醫院一度失去和主力部隊的聯系,處境十分危險。白山清晰地記得,“鬼子來掃蕩,我們躲在老鄉家里的柴草間。”那時的后方醫院,連一塊穩定的根據地也沒有,更沒有武裝部隊保護,連自衛武器也少得可憐。白山老人回憶道:“醫院只有院長和少部分干部傷員配有幾支手槍,晚上醫護人員除了照料傷病員還要站崗放哨,站崗的同志只有一顆手榴彈作武器?!?/span>
條件艱苦 蘆葦蕩漁船成了醫療室
由于敵人的封鎖和不停地轉移,醫院的條件十分艱苦,老鄉家的堂屋就是“病房”,地上的稻草鋪就是“病床”,門板上鋪一塊白布就是“手術床”。沒有金屬鑷子,醫護人員削竹片代替;沒有夾板,自己鋸木板來做;沒有脫脂棉花和繃帶,就用普通棉花和土布煮沸消毒代用。由于白山會講上海話,后來她還陪同醫院院長一起到上海,冒著生命危險秘密采購藥品。
有一段時間,醫院只能轉移至船上,傷員就躺在大大小小的漁船上。醫護人員在蘆葦蕩中穿行、與日軍周旋。一次在湖上行船突然發現對面日軍的汽艇駛來,已來不及躲避,醫護人員急中生智,將白色繃帶纏在頭上,加之又穿著白色工作服,化裝成披麻戴孝出殯的老百姓才僥幸躲過了一劫。
除了敵人的搜捕,缺少糧食也是醫療隊面臨的重大困難。白山說,由于糧食缺乏,傷員和醫護人員營養都很差,為了給傷員補充營養,他們就到湖里捕河蝦,由于怕暴露目標無法生火,只好問老鄉借了一些白酒做“熗蝦”。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那鮮美的味道給老人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回憶。
小記者現場采訪白山奶奶
真正的敵占區斗爭比樣板戲里艱苦得多
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十八旅成立,他們這支醫療隊改編成十八旅衛生部及團衛生隊。1947年部隊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白山參加了多場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白山轉業到地方繼續從事醫院工作,直到1984年從南京中醫學院離休?;貞?/span>起沙家浜那段戰斗歲月,白山老人說:“其實樣板戲里都是藝術加工的。真正的敵占區斗爭要比樣板戲里艱苦得多、殘酷得多?!卑咨嚼先讼M⒆觽兡軌蚶^承先輩遺愿,保衛偉大的祖國,建設偉大的祖國。
沙家浜的歷史已過去了70多年,當年一起參加新四軍的戰友絕大多數已離世了。白山老人現在時常懷念起那段艱難但光榮的歲月??箲饎倮?0周年,國家為抗戰老兵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這枚紀念章屬于她的每一個戰友。
丈夫觸雷犧牲留下無盡哀思
記者了解到,白山老人的第一任丈夫喻求清,是1930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曾隨部隊參加過湘鄂贛蘇區歷次反圍剿戰斗,并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37年抗戰爆發后,喻求清隨部隊編入新四軍一支隊一團。解放戰爭中,喻求清任二十軍后勤部部長。1950年11月,喻求清隨軍入朝作戰。1951年5月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準備時,喻求清乘車到前沿陣地途中吉普車觸雷犧牲。因戰斗激烈,遺體未能運回祖國,永遠留在了他為之戰斗的朝鮮三千里江山,也給祖國的親人們留下了無限的哀思。
記者手記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1939年,白山從上海來到常熟,一路輾轉,為了保護家人隱姓埋名,化名白山,以此來時刻提醒自己,祖國山河已遭侵略。細細一算,當時的白山才是一個16歲的小姑娘,本該是花樣年華,卻已投身軍隊。從她踏上戰斗之路的那一刻起,內心該是多么堅定、勇敢。
和白山老人一樣,在戰爭歲月中,無論是領袖、將領,還是普通士兵,他們都堅信自己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奮斗者,都堅信自己的奮斗和犧牲必定將為中國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跨越千山萬水,進行偉大的征程。戰爭歷程中的苦難、曲折、死亡,都向世人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堅不可摧的。
小記者感言
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我和晨報的記者姐姐一起去看望革命前輩——白山老奶奶。一大早,我們四個小朋友來到了白山老奶奶家。那時候,白山老奶奶已經精神矍鑠地坐在椅子上等著我們了。
奶奶的孫子向我們講述了奶奶的生平事跡。她年輕時在沙家浜不怕犧牲,英勇無畏,拼盡全力地救助那些受傷的革命戰士。雖然感覺不像電視劇中演的那么夸張,可我還是聽得驚心動魄。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正當她細心為傷病員治療時,日本兵突然來了。為了躲避日本兵,她躲進了老百姓的柴房,而日本兵就從柴房邊經過!
雖然時刻面臨著危險,可白山老奶奶和她的同事們為了建立新中國,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新中國,人民就過不上好日子!
白山老奶奶的第一任丈夫喻求清是革命烈士,在抗美援朝時不幸犧牲了。聽了白山老奶奶和她丈夫的經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革命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明天盡一份力!
劉澤昱 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四(7)班
(南京晨報記者蘆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