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樂清民營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成果
樂清民營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成果
作者:盛再榮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1-03-04 瀏覽次數:8384
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步的農村改革,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溫州樂清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敢為天下先”的樂清人,創造了眾多改革開放的“第一先例”。
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起步的農村改革,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溫州樂清市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敢為天下先”的樂清人,創造了眾多改革開放的“第一先例”:從“家庭工業”到“股份合作”,從“雇工經營”到“民營經濟”,他們的做法和路子被理論界稱為“溫州模式”的發祥地。這一模式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樂清的實踐。經過40年風云奮斗的樂清,到2016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842.56億元,市財政收入128.19億元,國民生產總值861.52億元。
農民務工經商是民營企業初始模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樂清市柳市區茗東等鄉鎮少數大隊(村)干部,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解放思想,沖破“姓社姓資”條條框框的“禁區”,以大隊集體企業給予家庭經營低壓五金電器產品農民“ 卦戶經營”。1980年底,柳市全區有1.3萬余名供銷員走南闖北,“經歷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講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把柳市生產的商品推銷全國各地,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柳市專業村近百個、專業村群十余個。居住集鎮的農民實行前店后廠營銷低壓五金電器產品,經過探索與發展,由此形成以家庭工業為單位,專業市場為紐帶,供銷員為骨干,具有“走南闖北、拾遺補缺、小商品大市場”等柳市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路子。
家庭工業走向聯合促進民營企業快速成長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小家庭生產已不適應競爭,上規模成了家庭工業戶的內在需要。經過聯戶、聯營、合資、合伙、合股等方式,逐步演變成股份合作企業。到1990年底,樂清市已擁有股份合作企業1500余家,年產值6.5億元,成了農村經濟總收入的主要來源。
鄧小平同志南巡和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系,樂清市發展了正泰等一批經營上規模、產品上水平、質量上檔次的大中型企業。到1996年底,企業年產值千萬元以上130余家,集團企業30余家,其中正泰、德力西、新華、長城、精益、人民、萬家、天正8家企業,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確認為無區域性企業集團。
企業股份和集團化促進民營經濟新飛躍
黨的十五大以后,股份制企業成了樂清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如正泰集團歷經十多年的努力,集團公司經過兼并,如今轄6個專業公司,50余家股份企業,800多家專業協作廠,在全國各地設有2000多家銷售公司和特約經銷處,集團公司資金、資產總額達7億元以上。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1億元,創利稅8.2億元,綜合實力名列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第四位。
樂清民營企業跨入新世紀后,努力從“提高質量、依靠科技和走出去”等,經過十幾年的奮斗,到2016年底,全市工業產值1842.56億元,其中621家民營企業產值516.22億元。它是改革開放“溫州模式”在樂清發展的真實寫照。
樂清民營企業造就溫州民營經濟新輝煌,得益于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英明決策帶來的機遇、得益于鄧小平理論的指引、得益于民營工業企業家的優秀品質。隨著實踐的深化,黨的十九大和“一帶一路”精神指引下,樂清改革開放必將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邁出新的更扎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