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人物寫真 > 赤旗高擎色永紅 ——閩西蘇區的創建者鄧子恢
赤旗高擎色永紅 ——閩西蘇區的創建者鄧子恢
作者:葉介甫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6期 日期:2013-10-31 瀏覽次數:8329
鄧子恢是中國農民運動卓越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新四軍的高級將領、新中國成立后主持農村工作的主要領導。鄧子恢生于閩西,長于閩西,在閩西這片熱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領導農民運動,粉碎國民黨的殘酷“圍剿”,開創了閩西蘇區革命根據地,留下了厚重而壯麗的革命篇章。
鄧子恢
迎接毛澤東領導的紅四軍入閩
1929年2月,鄧子恢和郭滴人等一起,在龍巖縣中甲的一個山村里召開了中共龍巖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根據黨的“六大”決議,確定了“爭取群眾,準備武裝暴動,推翻陳國輝反動統治,實現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權”的方針。3月14日晚上,駐防龍巖的陳國輝旅突然在全城戒嚴,出動大批部隊開往農民斗爭比較激烈的白土等一帶村莊駐防。原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的紅軍第四軍從井岡山出發,經贛南來到閩西,擊敗了駐守長汀的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擊斃了敵旅長郭鳳鳴,3月14日一舉攻占長汀。陳國輝為了防備中共龍巖地下黨響應紅軍舉行暴動,在當天晚上宣布戒嚴。
此時,省委任命鄧子恢擔任中共閩西特委書記,要他即日趕赴設在上杭附近的特委機關,部署響應紅軍入閩的群眾斗爭。但鄧子恢一時難以和紅軍取得聯系。于是,他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報告了閩西斗爭情況,要求紅四軍再次入閩,幫助閩西特委開展工作。紅四軍前委在贛南接到了鄧子恢這份報告,經過研究之后,決定各縱隊立刻重返閩西戰場。
5月19日,紅四軍由瑞金向閩西進發。第二天,紅四軍前委派宋裕和到上杭找到了鄧子恢。宋裕和帶來了毛澤東給特委的信件,告知紅軍正向龍巖前進;贛敵李文彬已經發覺紅軍行動,正由贛南尾追而來,企圖與閩西敵軍合擊紅四軍。因此,要求鄧子恢務必于5月22日到蛟洋與他們見面,共商退敵之計。
鄧子恢立即召集了特委緊急會議,制訂了一個在閩西各縣騷擾敵人的計劃。特委要求各縣委發動群眾,在各地張貼標語,宣傳紅軍勝利消息,破壞敵人交通、響應紅軍入閩。同時,要求龍巖、上杭、永定、長汀、武平等縣委準備實行暴動,沒收地主及反革命糧食衣物,燒毀契約,宣布抗糧、抗捐、抗稅、抗租、抗債,成立各區革命委員會。
部署完畢,鄧子恢星夜前往蘆豐,向上杭縣委布置了迎接紅四軍入閩的計劃,5月22日抵達蛟洋。這時,紅四軍已渡過汀江,擺脫了敵人的糾纏,經連城新泉、上杭古田,進抵距龍巖城僅30里的小池。鄧子恢聞訊,立刻轉赴龍巖。他一路召集各區黨委開會,要求黨組織及時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暴動,宣布“五抗”,成立各區革命政權,開始分配土地。
5月23日傍晚,鄧子恢趕到龍巖城外龍門,見到了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和軍長朱德。當時,龍巖城里守敵不過一兩個營,經紅軍打擊之后逃往漳平。為了調動正在粵東參加軍閥混戰的陳國輝主力回援,以便聚而殲之,紅四軍在占領龍巖之后,決定暫時撤離,進擊永定。
鄧子恢向毛澤東匯報了閩西幾年來的斗爭情況。毛澤東向他指出,要重視武裝建設,盡快建立起一支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軍事上有堅強戰斗力的地方紅軍,這是保證革命勝利,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基本條件。鄧子恢也深感閩西武裝力量薄弱,幾次斗爭都因經不起敵人的武裝進攻而失敗。他向毛澤東要求從紅四軍調一批有才干的軍事干部和武器,加強閩西地方武裝。毛澤東同意了他的要求,不久就調了鄧毅剛等一批干部和武器到閩西地方紅軍,幫助閩西特委建設地方武裝。
紅四軍大踏步揮戈南向,直指閩粵邊境。5月25日,永定守敵不戰而潰,敗走上杭。張鼎丞領導的永定地方武裝趁機襲擊反動派,向永定沖殺。戰斗結束后,紅四軍進駐永定。隨后,永定縣革命委員會在群眾大會上宣布成立,張鼎丞任主席。毛澤東向上萬名群眾作了演說。
6月初,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決定再次襲擊龍巖,繼續誘敵主力從廣東回援。當時龍巖守敵只有一個營的兵力。根據龍巖守敵的情況,決定由鄧子恢、傅柏翠分別率地方部隊配合三縱隊攻打龍巖,紅四軍第一、二縱隊分散在永定、龍巖周圍農村發動群眾。
6月3日拂曉,鄧子恢與三縱隊司令伍中豪、黨代表羅榮桓率領部隊與地方武裝,發動了二打龍巖的戰斗。守城敵軍倉促應戰,棄城向漳平逃竄。打開龍巖后,龍巖縣成立了革命委員會。鄧子恢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
紅四軍和閩西地方武裝二占龍巖,使得在東江一帶參加軍閥混戰的張貞、陳國輝大為震驚。陳國輝因為后方吃緊,無意繼續與桂系軍閥作戰,率其主力沿著閩粵大道急如星火地奔返閩西。
紅四軍前委為了全殲陳國輝主力,命令三縱隊及鄧子恢領導的地方武裝撤出龍巖,讓開大路,給敵人留下一座空城。鄧子恢在白土接到了前委的這項命令,于6月6日晚上趕到龍門與毛澤東會合。第二天,他又隨軍參加了會攻上杭白砂守敵鐘銘清團的戰斗。
白砂戰斗勝利之后,為了進一步迷惑敵人,造成紅軍向江西退卻的假象,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于6月10日進駐通往贛南要隘之連城新泉,待機消滅陳國輝在龍巖的主力。與此同時,鄧子恢先行返回龍巖城郊,部署群眾工作,偵察敵情,組織農民武裝,準備配合紅四軍再次攻打龍巖。
其時,陳國輝一路順利地返回龍巖,他以為紅軍不敢與之交鋒,已向連城、江西退卻,即在城里舉行“慶功祝捷大會”,通令全體官兵放假3天,狂飲濫賭,日夜作樂。前委決定,全軍從新泉出發,出敵不意再次奔襲龍巖,徹底消滅陳國輝。6月18日,鄧子恢在離龍巖30里的小池一帶組織群眾,協助紅軍在小池隱蔽集結,對敵人嚴密封鎖消息。第二天清晨,紅軍三個縱隊分途從小池向龍巖出擊。鄧子恢率領一部地方武裝,隨同一縱隊前進。
經過一個上午的激烈戰斗,除陳國輝和少數隨行人員漏網外,全殲第一混成旅。紅四軍第三次攻占龍巖后,鄧子恢領導特委和龍巖縣委發動群眾,清除反革命分子。第二天,他領導縣委動員上萬名群眾,在中山公園與紅四軍一起召開了盛大的軍民祝捷大會,當眾處決了罪大惡極的敵軍法處長沈鶴天等人。
紅四軍和各縣地方武裝在軍事上不斷勝利,摧毀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基本上肅清了閩西敵人的主要軍事力量。閩西人民從此開始了以分配土地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斗爭。
紅十二軍軍部舊址
領導閩西土地革命
伴隨著紅四軍在閩西的軍事活動,鄧子恢領導中共閩西特委及各縣、區黨組織,迅速開展土地革命。斗爭的浪潮波及龍巖、永定、上杭、連城、長汀5縣,開始形成了以上杭古田、龍巖大池、小池為中心區域的閩西革命根據地。紅色區域南臨廣東大埔邊境,北至連城朋口,西達汀江沿岸,東到龍巖適中。這時,閩西的局面已經大體穩定,為了充分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摧毀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建立各級紅色政權和工農武裝,為革命根據地打下牢固的基礎,他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代表閩西特委起草了一個土地革命斗爭的綱領。這個綱領主要有四部分:一、根據一年前永定溪南區土地分配的經驗,制訂了閩西實行土地分配的政策和辦法;二、建立一支地方武裝,縣一級成立赤衛軍,區鄉建立赤衛隊和少先隊;三、在紅色區域內肅清反革命,收繳地主武裝,鎮壓罪大惡極的反動頭子;四、建立各級臨時革命政權—革命委員會,同時廣泛建立和發展農民協會、工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
這是閩西土地革命的第一個文件。為了取得經驗,鄧子恢以龍巖縣為基點,召集了龍巖縣有各區委書記和革命委員會主席參加的縣委擴大會議,討論如何執行這個文件規定的各項方針。縣委擴大會議除了同意規定的四條意見外,還根據龍巖實際情況,增加了三點內容:一是制定了保護工商業的政策,除沒收地主兼工商業者的土地外,其余工商業資產不得侵犯;二是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三是動員力量開發新區,幫助尚未實行暴動的鄰近區域發動斗爭,擴大紅色區域。
閩西革命根據地各級黨組織按照這一綱領,在紅四軍的幫助支持下,迅速領導人民群眾建立了各級紅色政權和革命武裝,掀起了以沒收分配地主的糧食、土地、焚毀田契、借約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運動。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龍巖、永定、上杭三縣大部分土地已經分配完畢。1929年8月,閩西特委的文件上對當時的情形有這樣的敘述:“在四軍幫助之下,現在二縣(即永定、龍巖)大部分之田已分完了。上杭各區也在開始分田,大概十天之后,必有很好的成績。契紙燒完了,田分了,谷子收起了,農民家里塞滿了谷堆子,都愁沒有地方存儲,這里可以想見一般農民是如何心滿意足了。”
1929年7月,中共閩西特委根據前委的意見,在上杭蛟洋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研究制訂黨的方針和任務,選舉新的特委,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代表們推舉鄧子恢等五人為大會主席團;選派13人組成起草委員會,由鄧子恢負責,為會議起草各項決議草案。會議期間,鄧子恢根據代表們的討論意見,為大會起草各種決議,其中他執筆起草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是大會最重要的文件。內容分為“閩西斗爭的前途”、“閩西過去斗爭經驗”和“黨的任務”三大部分。
鄧子恢在這個文件里,指出國民黨軍閥在各帝國主義支持下,長期混戰的局面將繼續下去,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與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全國各地工農運動的興起,小資產階級日益傾向革命。他還指出,由于閩西反動力量薄弱、群眾斗爭情緒高漲以及政治經濟等有利條件,“閩西工農武裝割據的前途是確定了的”。必須“確立工人貧農的領導權”,“建立閩西統一的政權機關—閩西革命委員會到閩西蘇維埃。”
7月25日,大會重新選舉了中共閩西特委。新特委由15人組成,鄧子恢繼續當選為書記,張鼎丞任軍委書記,蔡協民為組織科長,藍鴻祥為宣傳科長,譚震林為軍事委員,江華任特委秘書長。
在毛澤東、鄧子恢等領導下召開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是閩西革命根據地發展過程中一次有重要意義的會議。大會所通過的各項決議,為鞏固發展閩西紅色區域規定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方針,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會尚未結束,蔣介石下令對閩西蘇區的三省“會剿”就開始了。敵人依仗其優勢兵力,派遣福建軍閥張貞暫編第一師及海軍陸戰隊約7個團1萬余人,分兩路從東線向閩西逼近;贛敵金漢鼎第十二師派李文彬率四個團也陸續開赴閩西,先后占領長汀、河田;粵敵蔣光鼐部陳維遠第七旅及戴戟第八旅共3個團,同時向永定、上杭一線進逼。從各地發來的情報表明,情況已十分緊急。為此,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提前于7月29日閉幕,尚未完成的一些議程留待以后討論。
同一天,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朱德、陳毅等趕到蛟洋,在文昌閣與毛澤東、鄧子恢等一起召開了前委和閩西特委緊急會議,部署打破敵人的“會剿”。
紅四軍前委根據形勢和敵我雙方的力量,研究了紅軍行動策略,“當日決定二、三縱隊和軍部向漳平開,一縱隊留在閩西散開。”紅四軍分兵兩路的意圖是,把原來分散活動的四個縱隊作相對集中,以第一縱隊和剛編成的第四縱隊留在閩西,與地方武裝密切配合,采取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打擊來犯之敵;第二、三縱隊集中以后,由朱德率領,打到敵人外線去開辟新的戰場,從側翼牽制和消滅敵人。
鄧子恢領導的新特委,為了配合紅四軍的行動,在會議結束之后又與一縱隊黨委召開聯席會議,研究一、四縱隊協同作戰的計劃。同時,向全蘇區各地作了布置。特委要求各縣委在南昌起義兩周年紀念日,領導各地軍民舉行盛大的“八一”赤色示威,動員并號召人民群眾投入反“會剿”斗爭。參加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根據特委的決定,迅速分赴各縣斗爭前線,組織蘇區軍民反擊敵人的進犯。
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及決議
為鞏固閩西蘇區而斗爭
閩、粵、贛三省國民黨軍隊雖然出動了將近14個團的兵力,擺出一副大舉進攻的架勢,但他們內部諸多矛盾,行動難以協調。贛敵金漢鼎雖然是這次“會剿”的主力,但他并非蔣介石嫡系,受到蔣系的排斥歧視,不愿真正為蔣介石效力,加以江西各地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武裝斗爭風起云涌,使他如芒在背,不無后顧之憂。廣東方面由于陳濟棠、陳銘樞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日益加劇,東江地區豐順、五華一帶農民運動的蓬勃興起,因此蔣光鼐部也是陳兵閩粵邊境,徘徊不前。福建敵軍雖然號稱5部14個團,但內部各派軍閥之間矛盾極為尖銳,無心全力對付紅軍;加以朱德率領紅四軍第二、三兩個縱隊出擊閩中,打擊了張貞主力,迫使其占領龍巖之后不幾天,倉惶棄城退守閩南。因此,蔣介石一手導演的對閩西蘇區的三省“會剿”,實際是“會”而不“剿”,“剿”而不“會”,陷入了困境。
為了消滅根據地內部和周圍地區的國民黨殘余武裝,鞏固閩西蘇區,配合主力紅軍徹底打垮敵人的“會剿”,鄧子恢領導閩西特委早在1929年7月下旬就制訂了一項在長汀、上杭、武平三縣交界地區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的第一步是先在長汀的畬心、南陽(今屬上杭)和上杭縣的官莊、千家村等地發動農民暴動,消滅當地反動武裝,建立革命政權,使被敵人所阻隔的閩西紅色區域打通聯成一片;第二步向蘇區南部發展,進而發動武平縣象洞的武裝暴動,孤立尚被敵人占領的上杭城;第三步集中兵力圍攻上杭,消滅殘留在紅色區域內的國民黨反動武裝。三省“會剿”之敵在紅四軍和閩西軍民的反復襲擾、內外打擊之下,進退維谷。8月間,朱德率領的二、三縱隊先后攻占寧洋、漳平,轉戰于閩西蘇區外圍之漳平、德化、大田、永春諸縣,牽制了“會剿”之敵,打亂了敵人部署。8月下旬,朱德率部再次襲占漳平,重創張貞部張汝劻團 。隨后,乘勝進擊,復于漳平永福殲敵一部,于9月6日收復龍巖,從而打破了國民黨喧囂一時的三省“會剿”。
為了進一步鞏固閩西革命根據地,鄧子恢和特委的同志們要求紅四軍主力部隊趁三省敵軍全線敗退的時機,幫助地方紅軍攻取上杭,拔去敵人插在閩西蘇區內部的這個頑固堡壘。紅四軍前委同意了特委這一建議,決定集中紅軍二、三、四縱隊,與閩西地方軍民相配合,攻打被敵人吹噓為固若金湯的“鐵上杭”。
9月21日,朱德率領紅四軍三個縱隊三千余人,加上赤衛隊、運輸隊、擔架隊,總共一萬余眾,經過幾個小時激戰,全殲守城敵軍。戰斗結束后,鄧子恢、傅柏翠等分別率領閩西特委機關和上杭縣臨時蘇維埃政府入城,展開宣傳工作,指揮部隊捉拿躲藏在城里的四鄉豪紳地主。隨后,成立了上杭縣總工會,分別建立了碼頭工會、小販工會、店員工會、縫衣工會以及婦女會、工人糾察隊等十多個群眾組織。
10月15日至18日,鄧子恢在上杭領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作為閩西根據地黨的主要負責人,鄧子恢特別重視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強調各級政府必須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為人民大眾謀福利。
10月20日,紅四軍前委根據中央命令,率領第一、二、三縱隊分別從上杭、武平、永定出發,向廣東東江地區出擊,以圖打通閩、粵、贛三省邊境地區的聯絡。毛澤東則留在上杭,隨閩西特委活動。紅軍剛剛從上杭出發,鄧子恢在第二天獲悉贛敵金漢鼎部正由會昌、武平向上杭進犯。由于軍情變化,中共閩西特委放棄了在上杭建立閩西蘇維埃政府的計劃,決定暫時撤離上杭。
10月22日凌晨,鄧子恢帶領特委機關以及一部分傷病員,陪同毛澤東渡過汀江,向白砂鎮轉移。隨后,他們又轉移到位于閩西紅色區中心地區的蘇家坡。在蘇家坡的日子里,鄧子恢一直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工作。他把毛澤東視作師長和益友,虛心地向他學習。有一次毛澤東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子恢同志,你看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的責任是什么?”毛澤東說,依我看,領導者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他的責任在于當好群眾的傳達員。就是說,應當善于總結出大多數群眾的正確意見和要求,及時反映到黨的領導機關。黨的領導機關就要根據這些意見和要求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解決的辦法,然后再由領導者把黨的決定傳達到群眾中去執行。
鄧子恢聽了,很受啟發。他在特委會議上,向同志們傳達了毛澤東關于群眾工作路線的意見,要求大家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執行。在這段時間里,毛澤東患病,體質虛弱。鄧子恢請來醫生為他治病,并買了牛奶、白糖,送給他補養身體,對毛澤東的生活非常關心。
一個月以后,國民黨開始了對閩西蘇區的第二次“會剿”,蔣介石仍委任金漢鼎為總指揮。江西敵軍已經再次占領長汀,逼近連城,正向新泉、古田一線進攻。為了加強對閩西的攻勢,蔣介石從安徽調動其嫡系劉和鼎部五十六師入閩。該部已占領龍巖,先頭部隊進占小池,與古田僅一山之隔,相距30華里。粵敵陳維遠部正向永定、上杭移動。
毛澤東向鄧子恢分析了敵情,根據敵人的兵力部署和動向,認為這次“會剿”的主要目標是紅四軍。因此,前委決定紅四軍立即跳到敵人外線去,向贛敵金漢鼎之后方出擊,迫其回援贛南,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粉碎蔣介石的第二次三省“會剿”。
果然不出毛澤東所料,紅四軍撤離古田回師贛南,“會剿”紅軍之敵失去了進攻的目標。金漢鼎為了保全其江西后方陣地,開始撤離閩西。同時,福建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了武力對抗的局面,于1930年1月6日爆發了為爭奪福建省統治權而引起的軍事沖突。參加“會剿”的劉和鼎、張貞等軍閥無心再在閩西‘剿共”,率部星夜撤離龍巖。
鄧子恢、鄧毅剛、阮山等指揮閩西地方紅軍趁勢收復龍巖、永定,迫使敵軍退居適中一線。從此,閩西革命根據地開始了一個鞏固發展的新時期。
建立第一個閩西工農政權
中共閩西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曾決定在上杭建立政權,但由于當時敵人的進攻而未能實現。但隨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逐漸鞏固,籌建閩西蘇維埃政府的計劃就提到了閩西黨的議事日程上來了。1930年2月,鄧子恢領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制定并通過了《關于土地問題決議案》《關于工人問題決議案》等重要決議案。會議著重研究了中國民主革命階段的中心問題土地問題。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業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爭取廣大貧苦農民投入革命,鞏固紅色區域。雖然中共閩西“一大”在毛澤東指導下制訂了正確的土地政策,但經過半年的實際工作,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例如,“山林問題規定的不實際,耕牛問題、房屋問題、水利問題沒有討論,以致無所適從。”另外,一些貧苦農民反映,1929年土地分配規定“抽多補少”,只重視土地數量的平均,而忽視了土地質量的合理分配,致使富農得了好田,地主也盡量隱瞞或多留好的自耕地,貧苦農民得到的則多是壞田。農民們感到這樣不公平,要求重新調整。
鄧子恢領導大家認真研究了群眾的意見,并對過去土地政策中某些不合理的規定作了補充修改,盡量滿足貧苦農民的要求。會議重新修訂的《土地問題決議案》,對閩西土地分配中的遺留問題作了補充規定。特別是在分田辦法上增加了這樣一條重要內容:“分田方法以抽多補少為原則,抽出之田以肥瘠均勻為度,好田多者抽好田,壞田多者抽壞田。”這一補充,在不久之后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會議發布的《土地法令》中,更進一步作了明確的規定。后來,鄧子恢領導龍巖縣進行土地調整工作,進而把這一原則歸納為八個字:“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隨著形勢的發展,建立一個堅強的紅色政權來統一領導全蘇區的土地革命運動,就顯得非常迫切了。1930年3月18日,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大會選舉了鄧子恢、張鼎丞、盧肇西、郭滴人、陳正等35人為閩西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推舉鄧子恢為政府主席。閩西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根據中共閩西特委決定,把各縣地方武裝編為6個團,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不久,根據中央統一編制的序列,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軍長鄧毅剛,政委鄧子恢,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
鄧子恢擔任第一屆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后,集中主要精力領導了蘇區的軍事斗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他根據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決議,調集紅十二軍先后向漳平永福、龍巖適中一帶出擊,同時向武平、上杭、長汀邊境地區發展,擴大紅色區域。這一系列軍事行動,基本消滅了閩西紅色區域內的大股的民團土匪武裝,解除了敵人對蘇區的武力威脅,鞏固了蘇區紅色政權。
閩西蘇區在以鄧子恢為首的特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1930年上半年得到了迅速發展。根據地縱橫300里,人口近百萬;建立了黨的8個縣委、53個區委、546個支部,擁有1萬左右黨員;成立了6個縣、60多個區、597個鄉的蘇維埃政府,形成了1926年以來閩西革命局面的全盛時期。
但是,1930年6月,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錯誤統治了中央領導機關,開始推行“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政策,破壞了這一大好局面。根據中央給閩西的指示,閩西蘇區必須“集中一切力量,首先爭取武漢與廣州暴動的勝利,以促進全國武裝總暴動,完成中國革命。”為了執行上述任務,中央命令閩西新建立的紅十二軍立刻開赴廣東東江地區作戰,策應廣州暴動。
閩西蘇維埃政府遵照中央指令,以僅有的一支地方主力紅軍向廣東東江出擊。但是,他們遇到了強大敵人的頑抗而遭到挫折。由于戰斗失利,蘇區內部的反動勢力趁勢而起,在后方進行騷擾破壞。不久,紅十二軍編入紅一軍團,奉命北上攻打南昌。閩西蘇維埃政府為了保衛蘇區,重新集中了各縣赤衛隊,組成紅二十一軍。然而,紅二十一軍剛剛建立,還沒有來得及訓練,又奉中央命令再次出擊東江。在這次戰斗中,紅二十一軍同樣遭到了重創。
7月8日至20日,中共閩西第二次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這次會議上繼續貫徹李立三“左”傾錯誤方針,“集中一切力量,擴大斗爭到廣東去,首先奪取閩粵桂三省政權,爭取全國革命勝利。”鄧子恢和張鼎丞鑒于過去的教訓,在會上對于中央的指令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們的意見被蠻橫地壓制了,并被扣上了“新右傾”的帽子。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中共閩西第二次代表大會改選了閩西特委,撤銷了鄧子恢特委書記職務。同時,閩西蘇維埃政府于7月15日舉行了執委擴大會議,改選政府成員,鄧子恢又被免去了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的職務,改任經濟部長,兼任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政治委員。
1930年9月1日,閩西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龍巖召開。第二天,鄧子恢代表上屆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他在報告中堅持了革命的原則立場,實事求是地總結了閩西政府成立五個多月以來各個階段的經驗教訓。他一方面報告了閩西蘇維埃政府根據中央命令執行了出擊東江的任務,同時也客觀地指出了由于這一行動的錯誤而導致了閩西局面的動蕩不安,閩西紅色區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失。
同年10月,鄧子恢被調離閩西,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巡視員,派往沿海地區開展農民運動。他愉快地接受了黨分配給他的新任務,啟程前往廈門到省委報到,開始致力于開辟新區的工作。
從1928年至1930年,鄧子恢和張鼎丞等同志領導閩西人民進行了創建閩西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創立并鞏固了擁有近百萬人口的紅色區域,解決了土地問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武裝了人民和發展了群眾組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雖然后來由于“左”傾錯誤的干擾,閩西蘇區遭到了許多挫折,但閩西黨組織在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領導下堅持了正確路線,與各種錯誤傾向堅決斗爭,使得這塊根據地不斷發展,成為中央蘇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閩西蘇區進一步擴大,先后大約有8萬貧苦農民加入紅軍,其中2萬余人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同志領導閩西南2000余名紅軍游擊隊戰士,繼續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英勇作戰,保衛土地革命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