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從新四軍走出來的新聞大家——訪新華社國內部原副主任莊重
從新四軍走出來的新聞大家——訪新華社國內部原副主任莊重
作者:黃進琪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8-31 瀏覽次數:8342
新四軍老戰士、新華社國內部原副主任莊重,至今仍精心保存著60多年前的三件珍貴文物:記錄淮海戰役的日記本,1949年1月5日創刊的3期《人民前線畫刊》,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在孟良崮戰役中創作的《魯中吟》4首詩詞手跡原件。
新四軍老戰士、新華社國內部原副主任莊重,至今仍精心保存著60多年前的三件珍貴文物:記錄淮海戰役的日記本,1949年1月5日創刊的3期《人民前線畫刊》,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在孟良崮戰役中創作的《魯中吟》4首詩詞手跡原件。這些是日前筆者在北京阜城路南小區莊重老人的寓所親眼所見。1957年莊重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被四次抄家,他的圖書資料幾乎損失殆盡,惟有這三件珍貴文物卻幸運地保存下來,莊老在九死一生中也幸運地活了下來,成為這段解放戰爭史實的見證人。
101歲的長壽老人莊重,今年1月12日參加北京新四軍研究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投票時,依然紅光滿面,精神矍鑠。走進莊老的客廳,只見三個大書櫥里整齊的擺著《粟裕回憶錄》《魂系皖東北》《三年解放戰爭》《法制日報二十年》等圖書;左側墻上掛著莊老80大壽時,老戰友牟鈞鵬贈送的書法條幅:“年方八十足精神,革命生涯六十春。浴血抗戰操紙筆,舍身打蔣采新聞。雖作屈子二十載,仍為法制獻赤心。造化定有智慧眼,百歲壽星奉于君。”善談的莊老娓娓講述了70多年的風雨人生……
熱血青年 抗日救亡鬧學潮
莊重,原名莊開第(地),在白區工作時改名莊坤,莊重是筆名。1917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蘇灌云縣同興鎮界圩鄉。父親莊科沛、母親杜氏,都是老實貧苦農民。莊重讀書用功,上小學時兩次跳級,三年小學畢業。1933年被保送入省立運河師范學校。
莊重在運河師范讀書期間,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不斷延伸其侵略魔爪之時。“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莊重在地下黨員、同鄉好友、同班同學湯承裕領導下,從1934年起,他積極參與罷課、游行,張貼標語,傳送革命小冊子和《救國日報》等。一次,省督學來學校視察,校方極盡諂媚之能事。莊重在老師張象韋(中共地下黨員)的指導下,學習魯迅先生的譏諷筆法寫了一篇《督學來了》,發表在《海州日報》上,在運河師范校園里引起不小的轟動。
師范二年級時,莊重常在學校的河堤上、柳蔭下,以寫生為掩護與湯承裕促膝長談,使他明白了更多的革命道理,革命信念愈加堅定。為抵制省教育廳長周佛海大肆鼓吹的所謂“讀書救國論”,在物理課考場上,莊重帶頭交白卷;為懲治反動軍事教官,他抓住其非人道的懲罰學生的理由,組織同學暴打了石姓教官,并迫使校方取消了軍訓。為此,莊重先后3次受到處分:2次嚴重警告,1次留校察看。
1937年4月,莊重秘密接受中共地下黨的領導,聯系多位愛好文藝的同學,組織了“南風社”,并在徐州的《徐報》上創辦了副刊《南風》,莊重任主編。這是莊重從事新聞事業的起始點。
棄教從戎 抗戰前線忙辦報
1937年夏天,莊重于運河師范畢業,留校教書。因全面抗戰爆發,日軍飛機不斷轟炸,學校停辦。莊重毅然棄教從戎,只身奔赴徐州,報考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辦的“抗敵青年軍團”,李宗仁親任團長。團內有中共地下組織總支部,書記濮恩澄(豫東南特委委員),教官中有匡亞明、佟子實、郝驚濤、張百川、臧克家等,學員中有地下黨員李揚、李其祥、陳蘭征、俞銘璜、張景華等。
1938年1月,莊重經張景華、許家屯介紹,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同年10月,又由濮恩澄、余英介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并在第五戰區信(陽)應(山)邊區抗日游擊隊第四縱隊第一大隊任政治指導員。不久,第四縱隊奉命開赴大別山四望山區進行整訓,而后編入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鄂豫挺進縱隊,從此莊重成為一名真正的新四軍戰士。
1939年1月,李先念來到平昌關,對第四縱隊中的共產黨員講話,指示要對這支游擊隊進行整編。接著,黨組織派莊重以第五戰區名義組建戰地服務團,時年22歲的莊重出任團長。戰地服務團有團員60余人,他們積極開辦青訓班、婦訓班,發展新黨員,重建信陽四區區委,為信陽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打下了基礎。同年9月,莊重奉命轉移到皖北阜陽。中共皖北特委指派莊重和濮恩澄、張景華3人,以第五戰區“政一隊”名義創辦《淮流》半月刊,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題寫刊名,李宗仁還捐贈200 塊銀元作為贊助。那時,在一間六七平米的小房里,莊重一人約稿、編稿、校對,并設計插圖,把《淮流》辦得紅紅火火。
“1940年3月,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當時接黨組織通知,要我馬上撤回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工作。”莊重說:“我來到根據地的第一天晚上,就受到豫皖蘇邊區黨政軍委員會主席、新四軍第六支隊司令員彭雪楓接見,指定我為豫皖蘇邊區黨委辦一份高質量、鼓舞士氣的機關報。同年4月,《群眾導報》在永城與渦陽交界的大李家創刊,4開張油印報,兩日刊。報名是彭司令員起的,也由他親筆題寫。我為副社長,社長由邊區宣傳部長曹荻秋兼任。那時戰事頻繁,邊區物資極度匱乏,報社十多名工作人員,每晚只配備4錢燈油,只用1根燈草照明。有時燈草沒了,大家從軍裝里抽出棉花,擰成線條將就著用。”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彭雪楓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當時,十多萬國民黨頑軍圍攻新四軍四師,四師將士在彭師長領導下英勇抗擊入侵頑軍,頻繁作戰三個月,傷亡嚴重。5月4日,部隊奉命作戰略轉移,師部和邊區黨委分別由淮上和永城同時撤往津浦路東。豫皖蘇區黨委改為淮北區黨委,《群眾導報》停辦,報社原班人馬改辦淮北區委機關報《人民報》,莊重任副社長,區黨委宣傳部長張彥(后為馮定)兼社長。1942年深秋,在33天反掃蕩后,《人民報》停刊,莊重任淮北區黨委秘書。
華東戰場 深入一線搶新聞
1945年12月,莊重進入新華社,先后任新華社華中分社和華中總分社通訊部主任、《新華日報》華中版通訊部主任、新華社上海分社副社長、華東總分社第一副社長兼總編輯(社長為范長江)。1946年9月,莊重以華東總分社通訊部主任和新華社特派記者的身份,深入華東戰場一線采訪;1947年1月起,兼任華東前線分社編輯部主任;1948年4月任華東野戰軍第一兵團分社社長;同年10月兼任華東前線分社副社長;1949年2月,任新華社第三野戰軍總分社副社長。
在三年解放戰爭中,莊重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洛陽、豫東(開封、睢杞)、濟南、淮海、渡江和上海等著名戰役,他冒著槍林彈雨,及時采訪和報道人民解放軍取得的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勝利消息,還適時撰寫戰役述評。
在淮海戰役中,莊重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常駐華野前線司令部參謀處,負責發戰報、撰寫戰役述評,領受前委首長的指示。粟裕司令員讓他參加華野前委和華野前委司令部、政治部召開的各種重要會議,以便了解戰局情況,及時組織報道。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出色地完成了部隊首長交給的各項任務。
1948年12月14日,華野副參謀長張震獲悉第十縱隊阻擊杜聿明部的戰斗打得十分頑強,指示《人民前線報》要多報道阻擊戰的范例,同時強調在戰斗作風上要忍耐、要迅速、要頑強。那天半夜編輯部通知,要莊重根據張震的指示寫一篇社論,要求第二天午前交卷。15日一大早,莊重就抓緊邊看材料邊找范例。上午10時許,2500字的《繼續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積極攻擊,全殲當面蔣匪軍》社論寫成,粟裕、張震、劉瑞龍三位首長審改后隨即發出。
莊重回憶說:“12月17日,華野前委擴大會議結束后,粟裕司令員把我和兩位部長留下,研究如何對敵加強政治攻勢。粟把一份16日毛主席給粟裕并告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的電報給我看,電報內容其中有一條是‘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請你們起草口語廣播詞,每三五天一次,依據戰場情況,變更其內容,電告我們修改播發’。粟裕對我說:‘對杜聿明的口語廣播詞,我就交給你了!’這是命令,我欣然接受。此前粟司令曾叫我寫過勸降廣播詞。我說:‘ 我又寫了一篇《勸杜聿明投降書》’。粟接過稿子連看兩篇,說:‘好!合乎要求,就這樣發了吧!’這篇勸降書,當天夜里新華總社就全文廣播了,題目改成《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后面的署名也改了。這是毛主席為我修改的第一篇稿子,他改得好。”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威力無比,12月30日一夜投降之敵就有824名,創造了新記錄。自12月16日到月終,邱、李兩兵團投降官兵已達6000人,相當于一個師的兵力。1948年12月底,莊重又以華野前委首長名義起草了《新年告全體指戰員書》《新年告全體傷病員書》。
在那極度緊張的戰爭歲月里,莊重除了采寫新聞、向總社、總分社發稿以外,還隨身攜帶著大大小小的本子,堅持天天寫日記,隨時隨地做筆記。本文開頭時說的“淮海戰役日記本”,是莊重用上等“道林紙”親手制作的硬皮“精裝本”。莊重在日記本外側特意貼上了一塊結實的綁腿布。道林紙,是華野在開封戰役中從敵人司令部繳獲的戰利品,莊重視為珍寶。為了節約紙張,他用比“蠅頭小楷”還要小的字寫日記,從華野前委在山東曲阜召開前委擴大會議部署淮海戰役前后寫起,一直寫到淮海戰役結束,共74天,一天也沒有遺漏。這本珍貴文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莊重一手策劃,以華東野戰軍政治部名義編印出版的《人民前線畫刊》,1949年1月5日創刊,每月5日出版,連出了3期。莊重在《創刊號》上敬告讀者,這是一個連隊戰士的文化讀物,以照片為主,配上一些漫畫木刻、快板、歌曲、謎語、游戲等,和適用于連隊戰士的小品文字。希望全軍同志特別是攝影和美術工作者積極投稿。《創刊號》上刊登了毛澤東“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題詞,毛主席、朱總司令和華野前委首長等照片;有“中共中央電賀淮海大捷”的消息,還有《圍攻碾莊黃匪兵團司令部》和《何基豐、張克俠兩將軍起義》的圖片新聞。莊老感慨地說:“這3期畫刊在戰爭條件下出版發行,很不容易。由于出版及時,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戰斗性,受到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耄耋之年 筆耕不輟獻赤心
1952年8月,莊重調入北京,任新華社總社編委、國內部副主任。1957年10月,他被打成“右派”,發配到河北唐山柏各莊勞改農場接受“改造”。1961年,莊重從勞改農場回到新華社,在國內部編輯崗位上工作了17年。“文革”中又挨批斗,甚至被紅衛兵踢斷腰椎。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著手組織和領導了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莊重被錯劃的“右派”終于“改正”,被重新分配工作,他迎來了事業和人生第二個春天。1979年10月,莊重被任命為國家司法部宣傳司司長。煥發了革命青春的莊重振奮精神,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他要將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處于撥亂反正中的政法戰線,十分需要有一張上通下達,充分展示中國政法戰線風貌,反映中國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向法治國家邁進的報紙。經黨中央批準,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法制委員會主任彭真的倡導和關心支持下,1980年8月1日,中央政法委員會機關報《中國法制報》(后更名為《法制日報》)在北京正式創刊,莊重被任命為社長兼總編輯。
莊重為《中國法制報》的創刊和發展嘔心瀝血,出謀劃策,付出了很大努力。最初的《中國法制報》只是四開四版、每周一期的小報。它以全國人民為讀者對象,在國內外公開發行,每份售價僅3分錢。隨著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中國法制報》由周一刊改為周三刊、周六刊,進而又改為對開四版的日報。《中國法制報》越辦越好,為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984年6月,莊老67歲離休,以后的20多年筆耕不輟,余熱生輝。他先后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新聞學科編委,新華社《新聞縱橫》主編,《當代中國新聞事業》編委、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近年來,他在《炎黃春秋》雜志連續發表《難忘我尊之為師的范長江》《華東野戰軍和粟裕的戰略決戰建議》等文章。他現正在整理《淮海戰役日記摘抄》,擬公開出版。
莊老的人生格言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他有一首自勉詩如下:
淡泊人生清如水,化為精鋼不作鉤。(注)
古往今來仁者壽,茹苦耕耘甘為牛。
注:包拯詩句:“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