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將帥傳奇 > 夕陽灑在人間
夕陽灑在人間
作者:肖志進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8-14 瀏覽次數:8326
紅軍、新四軍老戰士陳清鳳步入老年后,做了許多社會工作,傳遞正能量,把夕陽的光和熱無私地獻給了社會,獻給了人民。
紅軍、新四軍老戰士陳清鳳步入老年后,做了許多社會工作,傳遞正能量,把夕陽的光和熱無私地獻給了社會,獻給了人民。
尊重歷史提供重要史料
陳清鳳1926年投身革命,親歷和見證了近代中國的許多事情。
1982年8月,陳清鳳離休。10月12日下午,南京軍區政治部來人遞上介紹信,上面寫著:“陳清鳳同志:本部受中央軍委交待的任務編寫《陳毅傳》,為了詳細了解有關材料,由《陳毅傳》編寫組胡松植同志(系中共正式黨員)前來聯系采訪和查檔。希予接談指導為感。”落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印)”。
陳清鳳曾在中共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任機關黨支部書記、婦女部委員,后受東南局派遣至茅山地區任巡視員,對陳毅有所了解。她向胡松植介紹了陳毅在東南局工作和率新四軍一支隊在茅山開辟抗日根據地的一些業績。
1983年5月25日,南昌八一紀念館來信,向陳清鳳征集新四軍成立之后在南昌的有關資料。信中說:“黃道是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你同他在一起工作過,請你提供辦事處組織人員和各部門的組織領導機構(人員)情況及其他史料。”陳清鳳當時任辦事處文書。接到信時,正患冠心病在金壇人民醫院住院的陳清鳳堅持口述,由金壇黨史辦的楊鎖福負責記錄整理,按照紀念館的要求寫成材料,于6月2日寄出。八一紀念館收到材料后回信說:“材料的內容對我們研究新四軍很有價值,感謝你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1999年,中共江西省委決定,在2000年無產階級革命家黃道誕辰100周年之際舉行紀念活動。陳清鳳受托寫回憶黃道同志的史料。此時,陳老已是85歲高齡,且心臟腫大,行動困難,但她每天堅持寫一點,按時完成了《關于黃道同志的部分回憶材料》。后來,此文被收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黃道傳》。
2000年春的一天,鄧振綱的妻子及兒子(原籍茅東建昌后定居上海)來金壇找到陳清鳳。鄧振綱的妻子向陳老訴說丈夫抗戰時犧牲至今未評烈士一事。陳清鳳聽后說:“我了解鄧振綱的情況,可以作證。你們要相信組織,共和國不會忘記為國犧牲的同志。”
1940年,陳清鳳在茅山抗日根據地做巡視員期間,一度在茅東建昌區工作。一天下午,曾任中共迪莊分區委書記的鄧振綱被日軍抓住后槍殺在村西河埂上。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件事被一些人遺忘了。于是,陳清鳳鄭重地出具了鄧振綱犧牲情況的證明材料。后經金壇市、上海市民政部門審查確認,鄧振綱被追認烈士。
陳清鳳晚年著有回憶錄《風雨中的浪花——我親歷的往事》,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片段,后被史學界收入《光輝歷程》和《人民的驕傲》叢書出版發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篇章。
關心教育激勵少年立志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陳清鳳曾任金壇縣(市)關工委委員,從事關心教育下一代工作。
1980年春,66歲的陳清鳳應金壇縣金城體育路小學邀請到學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那天下午,陽光明媚,全校師生集中在操場上。陳清鳳講的是自己從當兒童團員到參加紅軍的經歷。
陳清鳳是江西上饒縣人,她年幼時父母就被資本家、地主害死了。1923年,9歲的她隨養父母流落到福建省崇安縣,在紙廠做童工,飽嘗了欺壓與剝削之苦。1926年,12歲的陳清鳳參加了當地農民暴動,成為兒童團團長。農會交給兒童團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監視地主豪紳,防止他們攜財外逃或里應外合搞破壞。
一天,陳清鳳帶領幾個兒童團員手持紅纓槍在水口關站崗放哨。傍晚時分,他們截住了五家前村的丁姓大地主。丁姓地主沒有路條,先是給銀元,遭陳清鳳拒絕,堅持地主出外要有農會路條的規定。丁姓地主惡狠狠地說:“再不讓路,就把你扔到河里淹死!”“你敢!”陳清鳳厲聲說完,號令團員們拿起武器困住丁姓地主,擺開了與其決一死戰的陣勢。結果地主低頭認栽了,兒童團把他押到農會。經審訊得知,他出逃是為了搬“救兵”來鎮壓工農運動。村長和鄉農會領導人表揚陳清鳳說:“小孩做了大事!”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鎮壓工農運動。陳清鳳說:“我的養父是共產黨員,為爭取工人權益,發動紙廠工人罷工,被反動派抓去后活活打死,更激起了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憤恨。”這年8月,共產黨領導“八一”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之后,我黨在坑口區車盤墾鄉成立游擊隊,陳清鳳毅然參加了游擊隊。后來,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從此,陳清鳳投身于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
陳清鳳講完故事后,勉勵同學們說:“你們現在生活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生活好了,學習條件也優越,應該珍惜今天,努力學習。毛主席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要樹立建設強大祖國的志向,將來為天下百姓謀利益,謀幸福。”
陳清鳳結合親身經歷,用故事形式教育少年,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陳老講完后,少年們熱烈地鼓起掌來,經久不息。事后虞永太校長說:“陳老作的報告很實際,很感人,對少年樹立為國為民的志向,會產生深遠影響。”
陳清鳳除了應一些單位邀請去作優良傳統報告外,曾被金壇縣城東中學等幾所中小學校聘為校外義務輔導員。1990年5月25日,共青團金壇縣委和金壇縣教育局授予陳清鳳“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的光榮稱號。
回味當年弘揚創業精神
199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7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7月初,金壇市老干局秦局長通知居住在金壇的陳清鳳于10日參加常州市老干局舉行的紀念我黨成立7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座談會,并準備發言。會上,她向來自各處的老同志和中青年干部講述了紅軍長征和南方閩北地區游擊戰爭的一些情況和體會。
陳清鳳說,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實行戰略轉移。她所在的南方閩北紅軍奉命留下堅持游擊戰爭。主力撤走后,國民黨反動派糾集了10萬兵力瘋狂地清剿留在閩北地區的5000人紅軍,妄圖一舉殲滅我留守部隊。閩北紅軍在以黃道為首的中共閩北分區委和軍分區委的領導下,利用武夷山區的有利地形和依靠老區民眾跟強敵周旋,進行了殊死斗爭。1935年4月,閩北紅軍游擊隊被敵人圍困在武夷山的北坑。北坑位于主峰黃岡山東麓,是一條長長的大山谷,只有一條小徑進出。在這生死關頭,由于紅軍眾志成城,死守通道,敵人數次進攻均遭失敗,只得駐扎在附近“守株待兔”。相持數日后,我軍糧盡,將士們啃竹筍挖野菜充饑,到后來連野菜也難找了。陳清鳳說:“最困難的時候,我把分得的一根干辣椒當了三天充饑御寒的干糧,和戰友們一起頑強地堅守在北坑。”沒想到,后來大批圍困的敵軍竟悄悄退去,我軍趁勢突圍出來。原來,在這深山老林里,山高路險,運輸十分困難,敵人的大批人馬同樣遭遇缺糧問題,最終熬不過紅軍,只好撤走。閩北紅軍突圍后,向敵人空虛的后方挺進,開辟了建松政、邵順建和資光貴新的游擊根據地……
陳清鳳講完這段經歷后,深有體會地說:“我們在南方能夠堅持三年游擊戰爭,靠的是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靠的是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靠的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紅軍的長征勝利和留在南方各區堅持的三年游擊戰爭,都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取得那樣的勝利,更不可能有今天的新中國。在今天慶祝建黨75周年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之時,我們深切緬懷為人民解放事業和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將士,更加珍惜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新中國。”
同年10月,在常州市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市委市政府的同志給常州地區健在的陳清鳳等老紅軍頒發了省委省政府贈予的“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紀念杯”。照像時,陳清鳳等一列老紅軍,精神矍鑠,手捧紀念杯和鮮花,給眾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此張定格的照片,陳清鳳的后人至今珍藏著。
克己奉公 牽掛天下百姓
“文革”中,陳清鳳的二女兒肖菊芳受到株連,耽誤了讀書,落戶在丹陽縣云林公社(現屬珥陵鎮)施甲大隊第11生產隊務農。“文革”后,二女兒要母親向組織上提出安排一份工作,可陳老搖搖頭說:“工作是靠自己努力的。建設社會主義,各行各業都要有人做。就說農村種田吧,雖然苦,但也需要人。你不種田,他不種田,大家吃什么?”后來,她的二女兒安心務農,一干就是幾十年。
陳清鳳的子女工作都是順其自然。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無不奉公守法,兢兢業業。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9年金壇縣人民政府安排陳清鳳住進了金城鎮太常卿15幢205室居民樓里,建筑面積為77平方米。到了90年代中期,按省、市組織部文件,陳清鳳享受廳局級政治生活待遇,按理可換大點的房子,可她仍然住在這77平方米的普通居民樓里。她說:“我們國家還有許多貧困區、貧困戶,亟須改善生活條件,待大家都富裕起來了我再換吧。”
進入21世紀后,陳清鳳步入晚年。大半個世紀的風里來雨里去,終使她重病纏身,加上戰爭年代落下的老傷(為二等乙級革命傷殘)時常復發,她已不能在室外多活動了。
2003年12月24日晚,陳清鳳因患嚴重房顫住進金壇市人民醫院治療已半個月了。19時許,夜幕已降臨,住院部里跟往常一樣燈火通明。陳清鳳在小兒子的陪同下,信步走出病房來到走廊上,臨窗向外望去,他看到蒼穹下的金壇城中央一幢幢新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層層亮著燈光,似與星空相比美——那里的居民在安居樂業;她看到兩條縱橫交錯的新拓寬的大道伸向四方,道上的大車小車來來往往——它們承載著人世間的真情。從北面方向傳來一陣陣優雅輕柔的音樂歌聲,那是許多舞者在金沙廣場上輕歌曼舞。看著,聽著,陳老笑了,感到一種欣慰,因她為建設新金壇曾經“添磚加瓦”過。陳老興奮地對兒子說:“金壇太美了,以后會更美好!”
這是共和國建立54周年后的一個夜晚。20時以后,中央電視臺播送電視節目《延安頌》。陳清鳳已坐在病床上,和兒子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同室的病人及其陪伴的家屬或保姆也在看。在看到朱德、毛澤東于延安一次會議上尖銳地批評張國燾時,有人弄不清原委,向陳清鳳問及張國燾怎么啦?陳清鳳便跟他們具體地解說了1935年張國燾反對紅軍北上,自立偽中央,破壞黨和紅軍的統一,使紅四方軍蒙受重大損失的右傾錯誤以及張國燾不思悔改,于1938年春投入國民黨特務集團的罪行;頌揚了當年毛澤東同志指引紅軍長征,北上抗日,挽救了黨和紅軍的豐功偉績。陳老在講述中也把她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一片深情傳授于人們。這給同室的人乃至醫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道是,夕陽無限好。陳清鳳把她“夕陽”的光和熱盡灑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