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赴江西尋訪抗日老戰士紀實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赴江西尋訪抗日老戰士紀實
作者:王金鑫 王驊書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8-13 瀏覽次數:8335
“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檔案、照片、資料、實物等,同時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資料、圖書報刊、日記信件、實物等。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資料。”
“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檔案、照片、資料、實物等,同時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資料、圖書報刊、日記信件、實物等。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資料。”這是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回顧和思考”集會上的講話。同年11月,國家社科規劃辦設立了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積極推動抗戰老兵口述調查工作。南京師范大學《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獲準立項,該課題由南京師范大學張連紅教授擔任首席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抗日戰爭研究中心、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鹽城師范學院新四軍研究所、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等機構共同參與。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宣傳海報
孫玲在回憶戰友何捷明與何仿
2016年3月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項目批準號:15ZDB045)在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正式開題。鹽城師范學院新四軍研究所負責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子課題,所長王驊書教授擔任子課題負責人。自開題以來,在南師大抗戰研究中心、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三師八旅紀念館等協作單位的通力合作中,課題組已走訪200多位新四軍老戰士,現已形成南京、鹽城、滁州、揚州、淮安等地500余位新四軍老戰士的口述資料。
當前,新四軍課題組走訪工作正向革命老區和新四軍老戰士主要居住地深入推進。2018年1月25日,新四軍課題組在負責人王驊書教授帶領下,自江蘇鹽城南下,風雪兼程驅車800公里,于次日到達人民軍隊的誕生地,同時也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江西省南昌市。尋訪工作得到贛省新四軍研究會的全力支持,熊河水、蔣濤、唐路凱、俞秀萍等研究會與分會領導,積極遴選訪談對象,熱情溝通聯絡預約,幫助課題組自1月27日至31日,連續走訪12位住南昌的新四軍老戰士,并為其中11位老戰士錄制了口述史訪談的音像。
原張震上將秘書紀干講述彭雪楓將軍犧牲的前后過程
張克宇介紹自己的好友時任藏軍第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
原四十四軍一三二師副參謀長馬維忠
他(她)們是:原新四軍二師淮南大眾劇團演員、參加過新中國首屆文藝大會,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孫玲;曾經擔任新四軍七師皖南支隊班長、派往山東鐵道游擊隊參與攻克棗莊的葉道清;參加過耙齒凌戰斗和大中集戰斗的尤云儒;見證了曹甸戰役的康文魁;江西籍新四軍六師老戰士席樹榮;原江西省軍區副政委陳伊將軍夫人、在陜北公學聽過毛澤東講課的馬來西亞歸僑陳日梅;當過新四軍三師直屬特務團通信員、參加過兩淮戰役的原四十四軍一三二師副參謀長馬維忠;抗日烈士之女、原淮南干部子弟學校學員袁立華;原新四軍四師師部文員、擔任過后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秘書的紀干;新四軍一師總兵站警衛排戰士、華東軍政大學畢業的原二十九軍八十六師政治部副主任李德宏;原新四軍三師十旅通信員、擔任過后任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飛機機械師的孫林。
江蘇、安徽途中的漫天暴雪增添了課題組的南下豪情,南昌的冰雹凍雨擋不住課題組的尋訪步伐。老戰士及其子女聞訊課題組迢遙千里,驅車南來,進門時茶水糕果齊備,離別時牽手依依惜別,其情其景,幾度重現,讓課題組所有成員的心頭涌起陣陣暖流。訪談過程中,老人們通過回憶口述和保存的照片、信件、圖冊等實物資料,再現記憶深處的烽火歲月,情之所至,或繪聲繪色,或淚眼迷濛,或笑容可掬:孫玲奶奶在淮南大眾劇團從事文藝創作的歡聲笑語;葉道清老人跟隨新四軍兵工大王吳運鐸學習制造槍榴彈,誓把一切獻給黨的豪情壯志;陳日梅女士讀完《西行漫記》,沖破家庭樊籬執意奔赴延安的堅定志向;袁立華奶奶在父親為黨犧牲后孤苦無依的黯然神傷等等,都給課題組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由于年歲不同、文化差異、經歷曲折等多種原因,這些來自文藝、機要、后勤、軍事等不同戰線的老人們,敘述雖長短不一,側重不同,但從各個角度展示的戰時史事與心路歷程,使每一段口述史都顯得彌足珍貴。
特等功獲得者程銀演示潛水炸毀日軍汽艇的經過
張新誠敘述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開展大反攻的情形
課題組成員同景德鎮藝術館負責人在“鐵軍魂書畫作品展”前留影(左起:姚永明、岳峻、王驊書、陳軍、楊鹽銘、王金鑫)
南昌走訪期間,尤為令人欣喜的是訪到了馬維忠、李德宏兩位鹽城籍新四軍老戰士。馬維忠老人是鹽城建湖人,1942年參加建湖縣總隊,后從建湖獨立團被編入新四軍三師直屬特務團,該團乃全師精銳,也是從鹽城走出去的人民軍隊主力團。馬維忠老人轉業至地方工作前曾任一三二師副參謀長。李德宏老人是鹽城東臺人,1943年參加新四軍一師總兵站警衛排,曾先后就讀于華東軍政大學和長春第二政治學校。當與兩位老人見面時,老鄉之情油然而生,訪談交流尤顯順暢,拉手道別真情難舍。馬維忠老人在女兒攙扶下移步三樓窗前,高舉作別的右手久久不放;李德宏老人舍不得我們離開,推著輪椅親送課題組進入電梯。他們深深的故鄉情懷溢于言表,感人的畫面至今猶在眼前。
南昌訪談結束,得贛省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河水同志幫助聯絡,課題組移師景德鎮再續采訪。景德鎮市新四軍研究會陳少華、洪先社、張紅生三位領導親自陪同引路,走訪了程銀、張克宇兩位老戰士。程銀老人是鹽城射陽人,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多次返回家鄉,課題組久聞其名,2月1日下午,課題組到達老人家中,為他錄制口述史音像。程銀詳細敘述了自己三次潛水炸毀日軍汽艇和參加兩淮戰役的經歷,口述全程聲情并茂,表情的起伏,見解的深刻,記憶之清晰,現場戰術演示之生動,令所有在場者嘆為觀止。
2月2日下午,課題組走訪了老戰士張克宇,張老是當年從國統區投身蘇北根據地的上海知識青年,曾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附屬初中和光華大學附屬高中,先后在蘇中根據地如西縣糧食局和淮北根據地工作團工作,其間曾就讀于江淮大學,校長是曾任孫中山秘書的著名教育家韋愨。張克宇在十八軍服役時曾參加進軍西藏和西藏的和平談判,擔任過西藏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他說自己“一生最難忘西藏十年”。他的精彩講述也是課題組江西尋訪的收官之筆。
應景德鎮市新四軍研究會之邀,2月3日課題組在景市藝術館兩位館長陪同下參觀了“鐵軍魂書畫作品展”,拜謁了陳毅“瑤里改編”的舊址,2月4日返回鹽城正逢立春。此次冬去春回的江西之行獲得了巨大收獲,不僅走訪了人數較多、身體健康的新四軍老戰士,錄制了質量較高的口述史資料,同時還開拓了以新四軍研究會為橋梁的采訪路徑。在返程的車中,課題組一路回顧,一路感慨:擔任主訪的王驊書教授說,這些老同志從少年時代起,就意識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自覺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正是一顆初心引導他們書寫了光輝人生。擔任攝像的姚永明老師感言,程老與日軍作戰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他提到的每一個地名我都熟悉,家鄉的土地上有如此激動人心的抗戰故事和如此奮不顧身的英雄,既讓我震驚又讓我自豪,這是一次難忘的精神洗禮。擔任記錄的王金鑫發現,這些老同志之所以功勛卓著,與他們在戰爭時期注重學習關系密切,他們大多數進過黨和軍隊的學校,提升了軍事理論與文化水平,并能隨著革命與建設的進程與時俱進,的確令人感佩。他們雖已離鄉70余載,不少人仍鄉音未改,戰爭、建設,讓他們客居異鄉,但不變的是當初離鄉抗日,投身革命時的那份熱忱和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