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感懷新四軍 > 戰地重訪看今昔
戰地重訪看今昔
作者:姜曉峰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7-21 瀏覽次數:8394
姜堰、蔣垛是我的故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間,這里是日本人統治的“敵占區”,人民群眾在敵人的碉堡、籬笆林立的封鎖圈里生活。敵人兇殘、恐怖,家鄉無村不戴孝,戶戶有哭聲。當時,我以小孩身份用“張嘎”的辦法和敵人斗爭。
姜堰、蔣垛是我的故土,是生我養我的地方。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間,這里是日本人統治的“敵占區”,人民群眾在敵人的碉堡、籬笆林立的封鎖圈里生活。敵人兇殘、恐怖,家鄉無村不戴孝,戶戶有哭聲。當時,我以小孩身份用“張嘎”的辦法和敵人斗爭。日本投降后,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1946年1月首攻姜堰,狂言打到海安過元宵節,結果沒進姜堰鎮,就被人民軍隊頑強阻擊,被迫與人民軍隊簽訂停戰協定,人民軍隊取得內戰第一仗的勝利!那時,我既是文工團員,也是武工隊員,參加了這次保衛戰。戰友們流血犧牲的場景,至今依舊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
70年過去了,這次戰地重訪,我發現一切早已今非昔比。
1949年春,我們準備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途中,部隊在姜堰休整幾天,我抓緊利用半天時間騎著從日本人手里繳獲的大洋馬回家看望母親,沿著小土路、過著小木橋、橫跨大運河……當時,人敢于沖過,馬卻不敢提步,因為路不好走,一不小心連人帶馬一齊掉進河里。現如今,這里已是六車道、水泥路、高架橋。不要說騎馬,各種車輛也能飛馳而過。
我這次乘車,走的是姜(堰)黃(橋)線。1949年4月中旬,我們沿此線浩浩蕩蕩南下渡江,路兩旁人山人海,母親送兒過大江、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場面十分壯觀。越近江濱人越多,人的心情也越復雜——浩浩大江,槍炮林立,硝煙彌漫,部隊能安全渡江嗎?令人擔心令人愁!現如今,和平年代下一片興旺景象,五谷豐登、六畜平安。高樓大廈平地起,車水馬龍奔東西,和戰爭年代的蕭索荒涼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
溱湖濕地里下河,今與昔比更是兩重天:過去這兒連天接地水汪汪,茫茫一片蘆葦蕩,也是韓德勤、野三旅的屯兵場。如今的溱湖是:莫道江南花似景,溱潼水國勝江南。湖水輕輕地流淌,草木緩緩地抽芽,溱湖美景便在這盎然春意中。船櫓搖曳,水波蕩漾,船娘的歌聲比春水更柔,看不盡溱湖美景,唱不完水鄉柔情……已被打造成國家級溱湖濕地公園,令你觀后不想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