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演變及中國的反思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演變及中國的反思
作者:劉星華 責任編輯:祝新漢 來源:《鐵軍》2012年第4期 日期:2013-10-24 瀏覽次數:8325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著整個人類文明。作為戰略性資源,海洋既是世界貿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決當今全球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嚴重挑戰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諸多矛盾的重要途徑。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活動都離不開海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必然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海洋。海洋強國利用發達的海洋經濟綜合實力,培養強大的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強大的海洋軍事實力,形成強大的海洋外交能力,從而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歷史上是這樣的,未來也必將如此。
海洋強國的海權論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羅馬的西塞羅都提出了“誰能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戰略是發展海軍,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確立支配地位。16世紀英國的羅利爵士,19世紀近代美國海軍理論奠基人馬漢等人,都普遍把爭奪海洋、控制海洋與控制貿易、控制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真正的海權論是19世紀末由美國海軍理論家馬漢創立的。他認為,海洋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強國地位的更替,實際上是海權的易手。他從戰略角度分析了一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數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對海權的影響。馬漢的海權論,是在美國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壟斷階段時產生的,研究總結了有史以來的海上戰爭及其影響,提出了制海權決定一個國家國運興衰的思想,它適應了美國壟斷資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為當時美國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軍發展政策的理論依據,并對其他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發生重大影響,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國海軍的崛起,使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與演變
隨著15世紀開始的歐洲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探險的興起,歐洲各國開始通過海洋進行貿易和殖民地掠奪。在此后的四五個世紀里,他們利用海洋實施對外擴張,實現原始積累,爭奪世界霸權。
葡萄牙于15世紀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至16世紀初期,已經建立了一個從直布羅陀經好望角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至遠東的龐大帝國,成為當時歐洲的海上強國。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出航,西班牙由此踏上了海上強國之路。至1550年,通過血腥的海外擴張,西班牙統治了北美的大片地區、中美及除巴西的整個南美洲。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17世紀中期,荷蘭已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商隊,擁有一萬艘船舶,其總噸位相當于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歐洲的海上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荷蘭手中。荷蘭利用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在17世紀占領了廣大的殖民地,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全盛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
英國在16世紀中期走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至19世紀初,英國倚仗自己的資本和海上力量,推行“炮艦政策”,發動了一系列殖民戰爭,成為新的海洋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
19世紀末,美國在馬漢海權理論的指導下,把國家立法與政府執法、海軍執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海洋戰略明顯具有國家戰略的含義。1898年,通過美西戰爭,美國勢力擴張到了大西洋和西太平洋,樹立了海權大國形象,并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二戰后,世界上每一個海域都有美國海軍存在。自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取得了獨一無二的海上控制權。
17世紀末,貧窮的俄羅斯開始了海洋強國之路,彼得大帝決定發展海軍,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俄國從此迅速崛起,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前蘇聯時期,蘇聯與美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競爭,形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局面。
16世紀以后,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喪失了經濟政治主權。1868年,明治天皇上臺,宣稱用武力“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大力發展海軍。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邁開了海外擴張第一步。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勝利的日本從中國獲取了大量白銀和經濟特權。1904年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從俄國人手中又奪取了一系列特權。短短數十年,日本從一個落后挨打的小國變成了雄踞東亞的海洋強國。
歷史上中國沒有成為海洋強國的緣由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從地理條件上講,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具的國家,1.8萬公里的海岸線居世界第四,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位居世界第五,還有6500多個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雖然我們也曾有鄭和下西洋那樣的盛舉,但歷史上中國始終是一個大陸國家,不是海洋國家。海洋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雖然也起過一定作用,但從來沒有起過重要的作用,更沒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地理原因。中國是一個黃河中游發展起來的民族,北邊是橫跨2000公里以戈壁和沙漠群為主的蒙古高原,在中國史書上稱為大漠或瀚海。西邊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西北僅有絲綢之路一線與外相連,東南是浩瀚的太平洋,在古代條件下根本無法逾越。可以說,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大盆地里,玄裝西天取經的艱辛足以證明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艱難。
經濟原因。中國是一個定居的農耕民族,在古代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這種經濟形式需要消耗的資源十分有限,不存在發展對外貿易的動因,因此中國古代的中西方貿易長期以來中國是入超。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也從來沒有產生經略海洋的沖動,因為陸地的資源已經足夠開發。1893年英國使節巴夏禮來到中國要求通商,乾隆皇帝對英國人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文化原因。中國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農業和土地基礎上產生的文明,是一種守成的文明,防御的文明,和平的文明。長期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安土重遷,重和諧不尚武力,對海外擴張以及發展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沒有太大興趣,萬里長城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
政治原因。中國古代統治者長期以來形成了重陸輕海的地緣觀念。明朝時期盡管出現過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揚威海外,并無控制海洋的雄心。相反,中國的統治者嚴令禁止出海,特別是明清時期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不許民間片帆下海。
安全原因。縱觀中國的歷史,可謂對中國有重大威脅的因素,幾乎都來自于塞北強大的游牧民族。為了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中國歷代統治者,從修萬里長城到對北方的游牧民族發動大規模的征戰,都把大量的資源用于北方的防御上,政治中心因此也一直位于內陸。這當然限制了國家對富饒的沿海地區的開發和利用,也不利于全社會海洋取向意識的培養和發育。
當代中國突出發展海權的啟示
海洋是國際交往的大通道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寶庫。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重視海洋,經略海洋,以海富國,以海強國。放眼全球,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海洋越來越多地涉及我國的戰略利益,不但影響著我國的安全,還牽動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直接決定中國未來的崛起。這就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提高國民的海洋意識和國家的海洋科教水平
一方面,通過各種媒介,宣傳符合當代潮流和中華民族利益的海洋意識,提高國民的海洋資源觀、海洋安全觀、海洋國土觀。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國土象征竟然沒有設計海洋部分,可以管窺觀念的滯后和悲哀。另一方面,提高國家的海洋科教水平,在沿海城市重新整合具有特色的軍民海洋科研院所,集中優勢力量,培養海洋開發和建沒的杰出人才,推動海洋經濟的大力發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為建設海洋強國奠定基礎。
2.大力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
歷史和現實表明,國力衰微的國家只能任人欺凌。強大的綜合實力是有效處理并最終徹底解決海疆問題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國海洋安全和國家總體安全的根本保證。從長遠看,軍事手段是解決海疆問題最基本、最重要、最關鍵的手段,即使開展政治和談,也離不開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后盾。當代中國在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前提下,必須加快實現國防現代化,尤其是海上武裝力量建設。其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打得贏——能確保己方海上活動自由,保障海上交通運輸和海洋安全。應該看到,目前中國海軍的實力還遠遠沒有達到確保國家安全的要求。當中國的海上力量能夠隨意馳騁“藍水”,維護自己海洋權益的安全系數就會大大提高。
3.加快海洋勘探開發工作
海洋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鑒于爭議海域的現狀和在短期內不能解決的現實,對于中國來講,當前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努力實現在爭議海域的利益,也就是推動“擱置爭端,共同開發”的進程,而不能因暫時無法解決,就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肆意掠奪。要大力加強中國海洋經濟和海洋高科技的發展,以開發體現主權。通過加快勘探和開發,尋求與別國廣泛的合作來擴大中國在海洋油氣、海洋空間利用、遠洋運輸、遠洋捕撈、海洋旅游等方面的發展,以此獲得盡可能多的戰略資源和其它資源。
4.加強持續性實際控制
從海洋爭端解決的實踐來看,先實際控制爭議地區是最常見的宣示主權的方式,然后才是其他手段的跟進。從國際慣例來看,實際控制的時間越長,解決爭議時就越有優勢。日本在釣魚島設燈塔,加強警戒,越南在南沙修機場和搞國際旅游項目開發,馬來西亞總理登島慰問駐軍等行為,都是在通過各種手段確立對有爭議海域的實際控制權。中國在保持對現有島嶼實際控制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對周邊海洋的有效控制,通過戰機、軍艦巡邏和演習等方式展示我海軍力量。盡管這對于目前中國的海軍力量是個考驗,但惟有如此才可以制止周邊國家對我島嶼的進一步侵占,并為以后解決這些爭端創造條件。
5.采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手段
近年來,面對菲律賓、越南等周邊國家企圖聯合起來一致對我,并拉攏他國加入的嚴峻事實,中國應采用靈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陷入孤立,造成被動。應充分利用周邊各國之間在一些問題中的矛盾,爭取各個擊破,并力爭把談判限制在雙邊的范圍內,盡量避免國際化,或在國際化中取得主動。同時,在處理海疆問題中任何涉及主權的問題我們都必須始終堅持,毫不退讓。如果一味聽之任之,將激發他們更大的野心,采取更冒險的舉動。所以,我在盡量保持克制的同時,應做好相應的軍事準備,以應對各種軍事挑釁,對一些國家在爭議海域的過激行動予以迎頭痛擊,“快刀斬亂麻”速戰速決;同時注意對外闡明真相,爭取盡可能多的同情和支持,以免造成謀求地方霸權的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