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從新四軍的十條軍規看鐵軍精神
從新四軍的十條軍規看鐵軍精神
作者:陳虎山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20-04-20 瀏覽次數:8343
80年前,新四軍組建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偉大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的性質正如毛主席所說,是一支共產黨所領導的完全徹底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軍隊。因此,新四軍所表現出來的鐵軍精神,必然傳承了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進而將其發揚光大。
80年前,新四軍組建于拯救民族危亡的偉大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的性質正如毛主席所說,是一支共產黨所領導的完全徹底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軍隊。因此,新四軍所表現出來的鐵軍精神,必然傳承了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進而將其發揚光大。新四軍的重要領導人項英當年發表《保持和發揚新四軍的優良傳統》一文,深刻闡述了黨和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在新四軍中的承繼關系,他在文中指出:“我軍的一切優良傳統,是構成我軍戰斗力的因素,堅強戰斗力的基礎,使我軍能夠成為以最劣勢武器對抗優勢之敵,能夠逐漸由劣勢轉為優勢,這是革命軍隊的特點,也是革命軍隊能夠最終戰勝敵人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正是在這篇文章中,項英從十個方面對保持和發揚優良傳統加以具體闡述。即:(1)官兵平等友愛團結。(2)堅持政治工作制度。(3)軍隊與民眾打成一片。(4)艱苦奮斗堅持到底。(5)自我犧牲英勇奮斗。(6)自覺地遵守紀律。(7)絕對廢除肉刑和打罵制度。(8)不斷學習軍事政治。(9)培養和發揚優良的戰斗作風。(10)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這十條要求,每一條都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具體體現,被稱之為新四軍的十條軍規,對新四軍的發展壯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新四軍制定了十條軍規,要求戰士做到的,黨員和領導干部首先做到,率先垂范。項英還對新四軍中的全體黨員提出了六個“最”的要求,即“共產黨員在任何時候、任何工作中都要作模范,做到在新四軍內部最能團結友愛;在行動上,最能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在學習中,最虛心,力求進步;對群眾,最能愛護群眾、關心群眾利益;在平時日常生活中最能吃苦耐勞;在戰場上,最堅決勇敢、沖鋒在前、退卻在后,不怕流血犧牲。”八年抗戰中,新四軍傷亡將士8萬余人,其中50%為共產黨員,團以上干部就有350多位。新四軍的奉獻犧牲,贏得了赫赫戰績,有國民黨軍的記者評價:“新四軍在戰績上比三戰區所轄任何一個集團軍要多到10倍,不僅在三戰區,在五戰區內,在游擊戰的戰績上,也超過五戰區任何一個集團軍。”有國軍將領承認:“新四軍的武器是第三位,戰斗力卻是第一位。”有美國記者著書贊嘆:新四軍是“一支日本最怕的軍隊”。
新四軍的十條軍規,成為這支抗戰鐵軍在戰火中淬煉,發展壯大的紀律保證,給了廣大人民群眾耳目一新的觀感,使人民群眾看到了抗戰的前途和國家的希望。1938年4月,新四軍在皖南巖寺集結整編,發布布告“本軍奉命抗敵,志在保國保民。士兵歷受訓練,紀律素稱嚴明。沿途秋毫無犯,買賣更見公平。為著國族利益,決不重記舊恨。軍民聯成一體,相敬相愛相親。”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北撤時,《抗敵報》刊載了一首《新四軍告別皖南民眾歌》。歌詞寫道:“……當年京滬大撤退,兵荒馬亂苦難當。……后來來了新四軍,軍民合作一條心。……誰說抗戰沒辦法,辦法要學新四軍。第一抗戰要堅決,軍民殺敵要犧牲。……第二主要是團結,不分工農商學兵。第三重要是建軍,不愛錢來不擾民。試看我軍千千萬,哪個不愛老百姓?”新四軍鐵的紀律,來自信仰的感召,來自信念的鼓舞,來自“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的歷史追求。1938年5月26日,新四軍軍部從太平縣麻村移駐南陵縣土塘村。該村位于涇縣和南陵縣的交界處。此前,國民黨軍第一○八師、一四四師等先后駐扎過該村。他們經常要糧草,抓壯丁,欺民女,百般騷擾,鬧得群眾不得安寧。因此當新四軍大隊人馬開來時,老百姓紛紛離家躲避。可新四軍來到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還幫老百姓打掃房屋。農民陶方義腿上患了腫毒,留在家里沒走。一位戰士得知后,立即將他攙扶到衛生隊包扎上藥。陶方義為表感謝之情,第二天買了一只雞,送到衛生隊。戰士們婉言謝絕,并誠懇地對他說:“我們是新四軍,就是當年的紅軍,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治療疾病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消息傳開后,群眾奔走相告,都放心地回來了。同樣,新四軍先遣支隊初到蘇南時,飽受國民黨散兵游勇和土匪武裝之害的群眾,不知道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是什么樣的武裝,見了他們就跑,有些地方還不準他們住房子,買糧食,甚至向他們開槍。但他們堅決執行革命紀律,群眾不愿借房子時,他們就在村外或者田野宿營,即便是下雨天,他們也只站在門外和靠著屋檐下過夜。模范的紀律,最終感動了群眾,收獲了民心。
創業艱難百戰多。粟裕將軍1978年6月15日視察云嶺時,曾飽含深情地說:“新四軍軍部雖然在云嶺這個地方,但是新四軍的活動不只是在云嶺,主要是在大江南北,皖東、蘇北、浙東、豫皖蘇地區、鄂豫皖邊區等敵后廣大地區作戰。在敵后建立廣大抗日民主根據地、組織地方武裝,建立地方政權,幫助發展地方黨,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這是值得我們大宣傳而特宣傳的。”
全面抗戰八年,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依靠人民,越戰越勇,迅速發展壯大,從成立之初的1萬余人,槍不滿6000,發展到抗戰結束主力部隊21萬人、地方部隊近10萬人、民兵96萬人,建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湘、贛7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習近平總書記總結、凝煉黨和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深刻地指出:“我們黨是用革命理論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目的在于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啟示我們,光榮傳統不能丟,丟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就變了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宣城市委黨史研究室 陳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