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創新“聯系點+”模式 助力青少年知史成才
創新“聯系點+”模式 助力青少年知史成才
作者:顧國平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9-08-20 瀏覽次數:8337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廣大青少年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和祖國建設的強大后備軍,是一項長期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也是浦東新四軍研究工作者的一貫追求和期待。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廣大青少年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和祖國建設的強大后備軍,是一項長期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也是浦東新四軍研究工作者的一貫追求和期待。
作為公益性社會組織,多年來,研究會始終堅持“傳承歷史,弘揚傳統,服務現實,奉獻關愛”的發展理念,以一顆拳拳責任之心、服務之心和關愛之心,深入挖掘、研究、留存、傳承革命歷史,發揮自身優勢,尋找契合點,創新“革命傳統教育聯系點+”(簡稱“聯系點+”)模式,助力廣大青少年知史成才,為學生思想教育注入新的內涵,初步顯現了“以點滲透,以點引領,以點輻射”的良好效果。其間,研究會先后獲得“上海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和“浦東新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榮譽,并呈報了中少工委、中關工委項目評比。
著眼于青少年成長,認清責任所在
加強革命歷史傳承和革命傳統教育非常必要,非常緊迫,也是研究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實踐中認識到,如果青少年學生缺失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那將成為當今和未來改革發展及激烈競爭中的弱者,也可能成為風浪搏擊中的溺亡者。成長于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學生,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對于黨和國家的革命歷程、英雄先輩、革命傳統等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有的學生還錯誤認為,革命傳統已經過時了,憶苦思甜已經不需要了,極少數學生思想上存在非常危險的抵觸情緒。還有,近些年來社會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和各種負面效應也對不少青少年學生造成了惡劣影響。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是引領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凈化思想靈魂、造就“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徑,而缺失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意味著潛在的危險。
謀劃發展戰略,積極布點
“聯系點+”作為“牽手‘紅領巾’,共圓中國夢”的重要平臺,與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相容性。研究會堅持把握主旋律,發揮資源優勢,認真謀劃“聯系點+”發展戰略,確立目標,積極布“點”。
研究會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主動出擊,以各分支機構(會員組)為基本骨干,確定“一組一點”布點目標,先后與區內19所中、小學建立了“革命傳統教育聯系點”共建關系,其中2所為完全高級中學,1所為外來農民工子女學校。共建雙方責任明確,并簽署了共建協議,研究會給“聯系點”學校頒發銘牌。各“聯系點”學校視之為一項特別榮譽,普遍認為意義深遠,責無旁貸。航頭、周浦、新場、三林等分支機構積極性很高,主動增建了“聯系點”。研究會還會同區關工委、區文史學會與上海海洋大學建立了共建關系,助力于新時期大學生勿忘歷史,全面發展,得到校領導和有關方面的廣泛好評。
與此同時,“聯系點”外沿不斷向祖國西部拓展,先后與新疆莎車縣相關部門和所屬第五小學、云南西雙版納州老干部局、西藏江孜縣關工委建立了共建關系,通過贈送史料書刊、贈訂《大江南北》《鐵軍》等紅色期刊、開展網絡互動等,密切了相互聯系,傳遞了真情關愛。日前,江孜縣關工委傳來信息:與浦東建立友好關系,非常樂意;浦東贈與的刊物,有的同志不懂漢語,給他們作好翻譯。莎車縣第五小學心存感激,給研究會送來了維漢雙語書寫的感謝信。西雙版納州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帕沙傣泐則深切感謝浦東的關懷!
發揮職能優勢,傳遞正能量
“知史愛國,知史愛黨,知史才能面向未來”,浦東新研會發揮職能優勢,傳遞正能量。
一是留史后人。通過搶救性挖掘、征集,近幾年先后出版了《浦東革命前輩風云錄》《浦東抗日武裝斗爭》《周大根烈士紀念文集》《姜氏兄弟革命斗爭回憶錄》《赤誠——儲貴彬同志紀念文集》《連柏生紀念文集》《初生之犢不畏虎》《林達紀念文集》及浦東傳奇抗日英雄朱亞民回憶錄《我與浦東抗日游擊戰——憶淞滬支隊逐鹿浦江兩岸》和《赤水丹心——浙東革命史略》《兄弟行——從浦東到浙東》等近300萬字的史料類書籍,近期將出版《心中的旗幟》一書,成為廣大“紅領巾”的“紅色讀物”“綠色食品”。協同中央電視臺拍攝了《等到勝利那一天》30集電視連續劇,向學校贈送DVD350多套。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浙江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等拍攝了反映浦東、浙東抗戰歷史的八集電視紀實片《血染著我們的姓名》,上海電視臺和各地方衛視相繼熱播,贈給學校光盤90多套。
二是發揮宣講團和“鐵軍講壇”作用。研究會宣講團和“鐵軍講壇”多年如一日,送革命歷史進校園,送優良傳統進校園,鮮活的傳統教育,以說服力、影響力和真情實感,震撼、激勵、鞭策廣大學生心靈,陶冶情操。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期間宣講達百場次,受教育學生6萬多人次,被譽為“不在編的學校德育老師”。與此同時,以老少結對、少少結對等形式,實施與青少年學生面對面、零距離的幫教、幫弱、幫困。
三是在紀念和緬懷中激勵前行。堅持以史鑒今和緬懷先輩并舉,培養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讓更多青少年學生參與各類緬懷、紀念活動,自覺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新四軍鐵軍精神,在紀念和緬懷中激勵前行。如在朱家店抗日之戰紀念會上,上海市六灶中學的學生面對“朱家店抗日之戰紀念碑”作了宣誓。僅2016年,研究會組織青少年學生參與各類紀念活動達300多次,受教育者難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