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劍犁黑土地 ——新四軍三師在東北
劍犁黑土地 ——新四軍三師在東北
作者:李炳侯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2013年第3期 日期:2013-10-22 瀏覽次數:8069
新四軍三師向東北進軍
1948年4月,東北解放戰爭將臨近尾聲。這時在東北野戰軍中,又出現一支新組編的縱隊,即東北野戰軍第十二縱隊,這個縱隊是以1945年11月挺進東北的新四軍三師十旅為基礎組建的。司令員是林彪親自點名,并破格提升的新四軍三師十旅旅長鐘偉。第十二縱隊組成后,于1948年5月開赴長春前線,執行包圍長春守敵的任務。這時我作為戰地新聞工作者,受新華社東北總分社派遣,隨這個縱隊前進。在長春前線一個多月時間,了解到新四軍第三師挺進東北后,在黃克誠師長指揮下,在白山黑水間,與美式武器武裝起來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嚴酷戰斗,喋血黑土地的壯烈事跡。同時也了解了新四軍第三師的歷史發展。
英雄的新四軍三師
新四軍三師是新四軍軍部重建之后,于1941年2月,由八路軍第五縱隊及所屬部隊改編而成。黃克誠被任命為師長兼政委,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師下轄三個旅:七旅旅長彭明治,政委朱滌新;八旅旅長田守堯、政委吳信泉;九旅旅長張愛萍,政委韋國清。3月,淮海軍區成立,覃健任司令員,金明任政委。7月,三師參加了以江蘇鹽城為中心的反掃蕩;后又參加淮海、鹽阜地區反掃蕩,歷經大小戰役100多次,與日軍、偽軍及反共頑固派在火與血中拼殺,官兵個個勇敢強悍。9月,鹽阜軍區建立,洪學智任司令員。同月,第四師十旅與九旅對調建制,由十旅兼淮海軍區。九旅旅長張愛萍任三師副師長。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4月下旬、9月上旬,黃克誠和洪學智又率三師一舉攻下阜寧、淮安和淮陰縣城。新四軍三師在蘇北抗戰五年,喋血疆場,立下不朽戰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戰勝利。9月14日,黃克誠審時度勢,以個人名義向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建議派大部隊進軍東北,開辟創建東北戰略根據地,以達南北呼應奪取全國政權。此建議被中共中央、毛澤東采納。9月28日,黃克誠受命率新四軍第三師3.5萬余人挺進東北。挺進東北時的第三師,共轄四個旅三個特務團。師長黃克誠兼政委,副師長劉震,副師長洪學智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七旅旅長彭明治,政委郭成柱;八旅旅長張天云,政委李雪三;十旅旅長鐘偉,政委王風梧;獨立旅旅長吳信泉兼政委。
新四軍三師徒步行軍,跨越江蘇、山東、河北、熱河、遼寧五省,行程3000里,歷時60天,于1945年11月25日到達錦州附近的江家屯。由于長途跋涉,患病、受傷、掉隊等原因,部隊減員到3.2萬人。
我在長春前線十二縱隊期間,曾與新四軍三師官兵交談,這些官兵一提起挺進東北,都感慨萬分。特別那些在家鄉有妻兒的官兵,分別時面對淚水漣漣的親人,此去不知何時再能相見;而那些一到黑土地就在戰斗中犧牲的官兵,也沒想到此去便是與家鄉故土親人的永別。然而,這些僅僅是新四軍三師離開家鄉時官兵們的一時感傷。挺進東北后,官兵經歷了上百次嚴酷戰斗,所付出的犧牲又何止這些。
建立西滿根據地
新四軍三師到達東北后,正趕上蔣軍攻打錦州,我軍撤出錦西放棄錦州,東北戰局開始吃緊。這時黃克誠尚未與林彪取得聯系,只能按東北局原來給他的指示執行,切斷北寧路交通,阻擊國民黨軍隊長驅直入沈陽。三師孤軍作戰,處境十分險惡。沒有根據地,沒有群眾支持,沒有政權,沒有糧食,沒有經費,沒有藥品,沒有被服,部隊十分困難。12月,黃克誠才與林彪接上關系。此時林彪是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兩人見面后,做了長時間交談,黃克誠提出:新四軍三師眼下無落腳之地,“策疲羸之兵,當新羈之馬”是不可取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后方,發動群眾,站穩腳跟,壯大自己,打開東北工作局面。林彪同意黃克誠意見,讓黃克誠將新四軍三師轉移到義縣、阜新一線。1946年1月,蔣軍進攻義縣,接著阜新告急,黃克誠與林彪商定將三師七旅交與林彪指揮,將十旅、獨立旅部署在阜新以北、彰武東西兩側,進行剿匪,開辟新區。黃克誠帶八旅、兩個特務團北進通遼。在撤退時,一些隨軍家屬不幸被蔣軍俘虜,與部隊失去聯系,造成很大損失。
黃克誠北進通遼后,于1946年1月12日攻下西滿重鎮通遼城,殲敵1000余人,繳獲一些武器和物資,改善了部隊裝備和衣食條件。當月,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新四軍三師番號不變。黃克誠繼續在西滿的洮南、彰武地區,根據黨中央《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指示》開辟西滿地區工作。西滿地域遼闊,是有名的土匪活動地區,國民黨在這個地區收編了數萬偽軍、土匪、地主武裝,故在西滿建立根據地任務十分繁重。
1946年2月,國民黨軍隊分三路沿北寧線向沈陽推進,林彪被迫放棄遼西走廊,退向腹地,遼西走廊大門洞開。由于戰場形勢變化,新四軍三師從相對集中,開始相對分散,林彪將新四軍三師七旅帶到康平、法庫;十旅、獨立旅歸鄧華指揮,到彰武山地一帶執行剿匪、發動群眾任務。八旅一個團和一個特務團,由劉震帶領進入長春以西扶余、農安、德惠和三肇地區開辟工作,并組織建立吉江省軍區,劉震任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2月14日,正是東北嚴寒季節,林彪在彰武、法庫地區,發動了秀水河子戰役。秀水河子是一個有100多戶人家的小鎮,國民黨十三軍八十九師一個加強團、一個山炮連、一個運輸連駐在這里。這個加強團遠離蔣軍主力,林彪選擇了敵人這個弱點,一舉消滅了這個團,俘虜16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秀水河子戰役打得非常慘烈,新四軍三師七旅官兵,冒著連槍栓都拉不開的零下30度嚴寒沖鋒陷陣,鮮血染紅了白雪覆蓋的道路,從黃昏打到第二天。這一仗是共產黨搶占東北后打的第一個殲滅戰,打破了用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振奮了軍心,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囂張氣焰。參加這次戰役的主力部隊是新四軍三師七旅,戰場指揮是旅長彭明治。
秀水河子戰役之后,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電報中說:“秀水河子殲滅敵五個營甚喜,在頑敵進攻下再打兩次這樣的戰斗,國民黨將不能不承認我在東北的地位。”而東北“剿總”杜聿明也給蔣介石發去電報:“從秀水河子戰役經驗來看共軍日益強大,戰略戰術非常機動神速,勢非增加兵力不可。”可見秀水河子戰役對東北戰局的影響。戰役結束后,新四軍三師獨立旅、十旅,在吳信泉、鐘偉帶領下,又在彰武、新立屯消滅了國民黨十三軍兩個營。
到了1946年3月,蘇聯紅軍從沈陽、四平撤軍。黃克誠得到情報后,命令在彰武地區的鐘偉十旅,立即到四平附近待命。14日當蘇軍撤出四平時,鐘偉帶十旅迅速占領了四平,俘敵3000余人,繳獲一批重型武器,打通了平齊(齊齊哈爾)、平梅(梅河口)兩線,橫斷東北,控制了中長線整個樞紐地帶。
四平被我軍占領后,觸動了蔣介石的神經。4月16日,蔣介石率陸海空三軍要員,飛到沈陽召開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嚴令杜聿明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四平,并指定國防部長白崇禧到沈陽坐鎮督戰。遵照蔣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調集了新一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六十軍,20多萬人馬合擊四平。此時林彪在四平地區的部隊,除了山東梁興初的部隊外,主力主要是新四軍三師七旅、八旅、獨立旅、十旅,大約有3萬人,林彪的指揮所設在四平附近的梨樹村。4月15日,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八十七師一個團,從懷德撤回四平途徑大洼,被鐘偉的十旅消滅。18日,杜聿明又向四平增派了九十三軍、青年軍,國民黨東北的部隊幾乎傾巢出動,分三路向四平推進。這時,新四軍三師副師長劉震率八旅、特務一團攻占了長春,殲敵偽軍“鐵石”部隊一萬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接著乘勝追擊,24日攻占北滿要塞齊齊哈爾,將西滿與北滿連接起來。
四平保衛戰4月18日打響,杜聿明繼續向四平增兵,達到了10個師。林彪電告中央:“我守軍決戰至最后一人”。毛澤東來電要林彪在四平打出一個“馬德里”。這時在西滿的黃克誠,遙望烽火連天的四平戰場,深知敵眾我寡,武器落后,取勝困難。他發電給林彪建議盡快撤出四平,但林彪沒有回電,四平依然鏖戰。他又給毛澤東去電,提醒毛澤東四平戰場敵強我弱,無險可守,撤為上策。但毛澤東也未回電。到了5月19日,敵軍開始全線出擊,攻陷了四平咽喉要地尖子山,林彪腹背受敵,才被迫以傷亡8000人為代價撤出四平。整整打了一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到此結束。新四軍三師獨立旅撤到西滿通遼;八旅撤回鄭家屯;十旅殿后撤向大賚集結;七旅隨林彪沿中長線撤向長春、吉林、舒蘭、五常。
新四軍三師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7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了著名的“七七”會議,在會議精神指引下,北滿部隊改編成三個野戰縱隊,七個獨立師。新四軍三師八旅、十旅、獨立旅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三師第一副師長劉震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委、吳信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八旅改為二縱隊四師,師長陳金玉、政委李雪三,十旅改為二縱五師,師長鐘偉、政委王風梧;獨立旅改為二縱六師,師長兼政委吳信泉。改編后的第二縱隊全部是新四軍三師人馬,共計3萬余人。另,以林彪親自帶領指揮的新四軍三師七旅為基礎,與山東進入東北的第十師、第二十師、第二十一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洪學智任司令員。這時黃克誠仍在西滿地區,自己帶師直和一個特務團,與西滿地方部隊合并,成立西滿軍區,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黃克誠兼西滿軍區司令員。
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敗退四平后,撤到松花江以北,國民黨陸續占領了安東、通化、寬甸、桓仁等縣城,南滿只剩下臨江、撫松、濛江、長白四縣在我軍手中。1947年1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大舉進攻臨江,我軍在北滿的部隊,為支援南滿我軍作戰,集中了三個縱隊九個步兵師越過松花江,向長春、吉林以北敵占區展開大規模攻勢。主力部隊主要是由新四軍三師改編的第二、第六兩個縱隊,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主力部隊中的核心主力。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在運動中消滅了大量敵人有生力量,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的“南攻北守”如意算盤。這一勝利,使東北戰場發生了有利于我軍的變化。
東北戰場進入1947年6月,林彪決定第三次攻打四平。當時的四平地區已被我軍解放了五分之三,五分之二為蔣軍占有,守軍仍是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十三軍五十四師、五十三軍一部、保安一團和十團、保安大隊,加在一起總共3.4萬人。蔣介石這時仍把四平視為要害,認為“四平不保,東北危矣”,下令督促杜聿明確保四平。杜聿明也不敢怠慢,把守衛四平的任務交給了他的親信陳明仁。陳明仁費盡心機重整七十一軍,加固防御工事,全城組成了五個防區,用美械裝備及各種輕重武器、重炮設立了多道火力網,步步為營,層層設防。
林彪指揮部隊24日開始攻城,但打到30日,突然決定撤出戰斗。林彪得到情報,杜聿明抽掉七個師正沿中長鐵路向四平襲來,但到四平還有一些時間。此時四平城內,陳明仁的主力已基本為我軍消滅,城內出現空虛。劉震的二縱、洪學智的六縱,配合林彪已肅清了四平外圍據點。消滅了從懷德支援四平的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大部。林彪如繼續攻城,四平唾手可得。也許林彪接受了1946年5月四平失守的教訓,決定退出戰斗,結果喪失戰機。四平1948年春才得到徹底解放。
到1948年3月,東北戰場敵人已龜縮到了沈陽、長春、錦州三個據點。戰爭形勢的發展正孕育著一場最后決戰。到9月,遼沈戰役打響。這時我軍已是80多萬鐵流大軍,新四軍三師已成為東北野戰軍重要基礎力量。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新四軍將士完成了在黑土地上的偉大歷史使命。
如今,東北解放戰爭已過去66年,黑土地上的老一輩人,參加過東北三年解放戰爭的老戰士,和曾經支援過前線的解放區民工,提起新四軍三師在東北,都激動地說,新四軍這些南方子弟,與日本鬼子血戰了多年,日本投降后,又馬不停蹄地來到東北,與國民黨軍浴血奮戰了三年,為苦難中熬煎了14年的東北人民,打出了一條徹底解放的道路,為黑土地的黎明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