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賀《鐵軍》雜志出版二百期
賀《鐵軍》雜志出版二百期
作者: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鐵軍》 日期:2019-04-03 瀏覽次數:8330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鐵軍》雜志已經出版200期。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鐵軍》雜志已經出版200期。
在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的精銳和先鋒——中國共產黨獨立組建和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贏得了“鐵軍”盾牌,中國共產黨人由此創立了“鐵軍”品牌。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后,中國共產黨人組織領導了南昌、秋收、廣州三大起義,都有原葉挺獨立團作骨干。土地革命戰爭期間,中共領導的秋收、黃麻、湘贛邊三支起義隊伍不約而同都使用了“四軍”的番號,這就是后來紅軍三個方面軍的前身。中國共產黨人用信仰和行動繼承了“鐵軍”品牌。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后,留下1.6萬余人的紅軍武裝,在南方各省堅持游擊戰爭。在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剿下,在與黨中央失聯的情況下,部隊“孤軍奮斗羅霄山上”,“日搜夜剿人猶在,萬死千傷鬼亦雄”。3年頑強堅持,迎來了新四軍的誕生。在抗日的烽火中,新四軍用忠誠和熱血鍛造了“鐵軍”品牌,豐富和發展了鐵軍精神。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番號撤消后,新四軍傳承部隊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傳承、發揚和光大了鐵軍精神。
新四軍的鐵軍精神,與紅軍的井崗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八路軍的太行精神,共同構建了人民軍隊的堅定信仰、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成為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所向無敵的制勝法寶。
為了學習、研究和宣傳鐵軍精神,上世紀80年代,成立了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1997年,時任會長葉飛從宣傳新四軍歷史、弘揚鐵軍精神、服務現實需要出發,提出創辦和出版《鐵軍》(內刊)雜志,到2000年底止,4年間共出版11期。2000年12月28日,在第二任會長彭沖的關懷下,《鐵軍》雜志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刊號,次年4月起向社會公開發行,至2005年,5年間共出版29期。2005年底,應廣大讀者的要求,在第三任會長周克玉的支持下,經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批準,從2006年1月起,《鐵軍》雜志改為月刊,至今正好200期,時間過去了整整22年。
《鐵軍》雜志的創辦是傳承鐵軍精神的產物。雜志創辦之初,沒有經費來源,研究會領導親自“化緣”,方解決了注冊資金;工作人員每人每月僅領300元的交通費,美其名曰:盡義務。沒有辦公場所,借用印刷廠的兩間辦公室。為了搞好發行,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原常務副省長高德正,研究會副會長、原南京軍區副參謀長丁炳生等領導親自向各地、各單位做宣傳,搞征訂。從領導,到每個辦刊人員,提出并做到“以鐵軍精神做好《鐵軍》編輯發行工作”。2006年改月刊后,雜志社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走市場化之路,逐步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發行渠道。《鐵軍》雜志的成長史,就是鐵軍精神的踐行史。
《鐵軍》雜志的發展是弘揚鐵軍精神的結果。2001年《鐵軍》雜志公開發行時,每期只有幾千份;2006年改月刊時,每期穩定在2萬份。如今,每期已經突破8萬份(含《縱橫》《國防》版),名列江蘇期刊界前茅。要知道,近10年是多媒體飛速發展的年代,所有紙質媒體發行量都在大幅下降,唯《鐵軍》雜志的發行量不但沒有下降,還在逐年小幅上升。靠什么?靠的是雜志內容質量,靠的是雜志弘揚的鐵軍精神。“《鐵軍》雜志雖然不是黨報黨刊,但卻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期刊。”這是老區干部群眾對雜志的評價。“宣傳研究新四軍權威期刊,傳播核心價值觀主流媒體。”這是新四軍研究專家學者對雜志的評價。“《鐵軍》雜志揭示和宣傳了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領導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對黨史、軍史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具有強烈的當代意識、當代關懷。”“《鐵軍》雜志是聯系歷史與現實的紐帶。”這是國家最高新聞出版管理機構對雜志的評價。
鐵軍精神的學習、宣傳、弘揚無止境!
以宣傳鐵軍精神為己任的《鐵軍》雜志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