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傳奇故事 > 神奇的洪澤湖水上游擊戰
神奇的洪澤湖水上游擊戰
作者:趙先明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10-22 瀏覽次數:8325
1941年3月,張愛萍奉命率新四軍三師九旅開赴洪澤湖地區,發起了洪澤湖剿匪戰斗。是年5月初,建立了中共洪澤湖工委和洪澤湖抗日民主政權—洪澤湖管理局,同時組建新四軍洪澤湖人民武裝大隊。從此,這支新四軍湖上人民武裝隊伍以獨特的水上游擊戰術打擊日偽軍,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1941年3月,張愛萍奉命率新四軍三師九旅開赴洪澤湖地區,發起了洪澤湖剿匪戰斗。是年5月初,剿匪戰斗結束后,建立了中共洪澤湖工委(后改為中共洪澤縣委)和以臨淮頭為中心的洪澤湖抗日民主政權—洪澤湖管理局(1942年4月改為洪澤縣),同時組建新四軍洪澤湖人民武裝大隊(后改為洪澤湖總隊)。從此,這支新四軍湖上人民武裝隊伍以獨特的水上游擊戰術打擊日偽軍,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
反掃蕩有奇招
1942年11月14日,日偽軍向淮北根據地發動了為期33天的大掃蕩,整個淮北地區軍民投入到緊張的反掃蕩斗爭中。在日偽軍到來之前,洪澤縣委就動員群眾把吃的、用的能帶的帶,不能帶的藏,堅壁清野,岸上不留人。然后,主力部隊跳出包圍圈,與敵人迂回作戰。洪澤湖總隊則派出小分隊鎮壓敵偽在湖邊的密探和漢奸,使敵耳目失靈,夜間對敵人進行騷擾,弄得日偽軍在洪澤湖區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疲于奔命,狼狽不堪。在臨淮頭,敵人只住了一天,在湖邊轉了幾天,因找不到一粒糧食,吃不到一口東西,就把群眾未來得及帶走的小豬仔煮著吃了,士氣十分低落。而抗日武裝卻十分活躍,維持湖上治安,查奸反特,并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湖上主動權被新四軍牢牢地掌握著,敵人只能望湖興嘆。
敵人的陸軍下不了水,汽艇只能在明水區轉,卻進不了水淺草盛的河泊。他們就出動幾架飛機在湖區上空轟炸掃射,但只要洪澤湖的戰士和群眾給船披上偽裝,人往蒿草地、蘆葦叢里一鉆,敵機轟炸就失靈了。日偽軍在嘗夠了洪澤湖軍民打擊的苦頭后,不得不于12月17日帶著整車的死尸,全線撤退。
抗日戰爭到了1943年,由于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兵力不足,盡管表面上張牙舞爪,實際上已在走下坡路。他們白天清鄉、掃蕩,氣勢洶洶;一到晚上,便縮進碉堡,不敢出來了。偽軍更是膽戰心驚,害怕人民的懲治。新四軍洪澤湖淮河區隊想出種種辦法,憑借水勢、蘆葦打游擊戰,還發明了“蟹殼燈”的妙法,來消耗敵人的戰斗力,搞得敵人坐不安、睡不寧。深秋,戰士們將吃過的蟹殼收集起來,在風靜月黑的夜晚,來到淮河邊,將蟹殼一個個翻過來,每個蟹殼里放上一小截蠟燭頭,或者倒點燈油,然后點燃,隔一會兒放入水中一個,蟹殼燈順流而下,在水面上晃動。戰士們再向據點打上一排槍。敵人從碉堡里一看,滿河是“船” ,以為來了大部隊,連忙開槍,一鬧就是半夜,被弄得筋疲力盡。而淮河區隊的戰士趁機踩水過淮河,到盱眙附近,布置水雷,或用爛網亂草封鎖河口,敵人汽艇一旦進入封鎖的河道,亂草和爛魚網便卷進敵汽艇的推進器,使它寸步難行。而淮河區隊的戰士,個個會游泳,能在水里一泡就是一天,又擅長在水中射擊,使敵人防不勝防。有一次,一股敵人乘船在淮河里耀武揚威,區武裝委員會主任盛家龍一個人潛到河埂上進行阻擊,敵人冒頭一個,他打一個,一連打死四五個,嚇得敵人調轉船頭就跑。
鴨槍隊顯神威
過去洪澤湖上有專靠獵取湖上水鴨、雁、獐雞等飛禽做副業的所謂“槍幫”。每當秋天到后,在一個有經驗的槍手領導下,他們裹著白頭巾,迎著呼啦呼啦吹起的夜風,于月夜撐出一對一對槍溜子(小船),到無船停泊的淺灘湖草邊,趁成群結隊的飛禽沒發覺他們之前,輕悄悄地把槍溜子推到能命中飛禽的距離地。在領頭人的口令發出后,幾十對槍分為高、低度一齊射擊,飛禽便成了他們的囊中之物。他們除獵取飛禽外,還是洪澤湖上漁民的唯一保護者。在過去土匪猖獗的時代,他們以“團練”的名義,結成了鐵一般的團結精神。一遇匪警,在帶練人的指揮下,他們會奮不顧身地消滅土匪,因而有土匪怕“槍幫”一說。自洪澤湖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槍幫”便成了新四軍洪澤湖抗日武裝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日偽軍最害怕的一支隊伍。步槍射擊一條線,鴨槍一掃一大片,故敵人管鴨槍隊叫“掃帚槍隊”。加之鴨槍隊的槍溜子體積小、吃水淺,既輕巧又靈便,夏天不論深水淺水都能開到,冬天船底釘上兩根竹條子,在冰上推起來速度很快,行動敏捷,常常神出鬼沒地藏在淮河水道口攔擊敵人的運輸船,封鎖敵人的運輸線,使敵人聞之膽寒,畏之如虎。
長淮垂“釣”
進入1943年,盱眙城里的敵人士氣更加低落。洪澤湖武裝總隊的活動方式更為活躍,常用小股武裝,主動出擊。為了掌握可靠的敵情,隊部加強了情報工作,派偵察員打入盱眙城,建立聯絡點,有時也通過捉“舌頭”獲得情報。秋季的一天,三連一排長陳家和帶著三名戰士去捉“舌頭”,他們化裝成漁民,劃著船在淮河下鉤捕魚。不一會兒,盱眙方向來了一條木船,船上站著兩個偽軍,這兩個家伙老遠就喊:“逮魚的,有好魚沒有?”陳家和說:“我來回收了幾次鉤,還沒捉到大魚。”兩個家伙看艙板緊蓋,根本不相信這話,跳過船來就揭艙蓋,艙里伸出幾支烏光锃亮的短槍,這兩個家伙成了甕中之鱉。
1943年底,日軍為了加強滬寧地帶的燃料供給,從南京抽調大批煤船,企圖拖運淮南的煤到江南。運煤船從淮河轉長江,洪澤湖是必經的要道。當洪澤湖武裝總隊得到內線送來的情報后,立即作了截敵煤船的戰斗部署:一連長魏存平率全連埋伏在剪草溝,淮河區隊埋伏在盱眙對過的大排灘,作為一連后衛。大家張開網口,等待“大魚”自投羅網。深夜11點左右,敵人的九條大煤船果然像小偷一樣悄悄進入了武裝總隊的伏擊圈。幾十只鋼板劃子(船頭豎起一塊鋼板作掩體的戰船),像箭似的射出蘆叢,包圍了敵船隊,押船的敵人懵住了。就這樣,未放一槍,敵人的九條大煤船被截獲了。
洪澤湖軍民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以獨特的水上游擊戰保衛著革命根據地,每一個勝利都震懾著日偽軍。1944年到1945年間,洪澤湖地區的偽軍紛紛棄暗投明,奔向洪澤湖革命根據地。洪澤湖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洪澤縣新四軍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