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新中國在中印沖突中喪失大片領土”的真相!
“新中國在中印沖突中喪失大片領土”的真相!
作者:鹿野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7年第9期 日期:2018-11-02 瀏覽次數:8330
近日以來,中印邊界沖突引發各界關注。但是,相關的歷史回顧之中有頗多不準確之處,一些所謂“新中國在中印沖突中喪失大片領土”之類的說法完全是顛倒黑白。筆者在這里僅就自己的了解談談中印沖突的相關問題。
國民黨的腐朽刺激了印度擴張的野心
印度對于中國的野心,始于獨立前夕。印度在殖民地時代要比國民黨時代的中國先進得多,無論是鐵路等基礎設施還是鋼鐵等工業產量均遠在國民黨中國之上。正因為如此,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中毫不掩飾地表示:“中國和印度都有成為強國的潛力,但在現實中,印度顯然更勝一籌”。更有甚者,尼赫魯還談到了建立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印度聯邦”問題。
印度對國民黨時代中國的野心集中體現在西藏問題上。和清政府通過駐藏大臣等機構實現對西藏有效控制的情況不同,國民黨時代的中央政府對于西藏的控制實際上處于一種名存實亡的狀態:首先,從北洋軍閥到國民黨整個民國時代,對西藏沒有一兵一卒的駐軍;其次,民國時代不再設置和達賴喇嘛享有同等權力的駐藏大臣,僅僅設置了一個駐藏代表,而駐藏代表是很難干涉西藏內部事務的。
正是由于國民黨的極端腐朽性,在1944年抗日戰爭期間,當時還沒有獨立的英印當局便侵占了西藏的瓦弄、噶拉塘、德讓宗等大量的中國領土。對此,國民黨當局毫無辦法,很大程度上采取了默認的態度。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中緬邊界問題,1941年抗戰期間,國民黨在邊界問題上做出重大讓步,把大量的領土割讓給當時的英屬緬甸。
英美的“分而治之”政策進一步加劇了中印沖突
全世界說英語的人口只有3億人,不到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五。但是說英語的國家卻很擅長使用分化瓦解的計謀,英國與美國都是如此。具體在印度來說,英國便在無法維持統治的時候實行了“分而治之”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應該說,這一手是非常陰險的,使得印度的崛起之夢徹底破滅。從歷史上來看,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內的整個英屬印度如果想在獨立之后崛起,必須要完成內部的整合。而北印度相對分歧較小,且人口占印度總人口的半數,還形成了統一的語言印度斯坦語。相比之下,南印度長期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如果英屬印度能夠完整的獨立,完全可以在印度斯坦民族的旗幟下整合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但是將巴基斯坦劃分出去,就導致了民族差異最小的北印度一分為二,印度斯坦語也相應的分裂為印地語和烏爾都語。這樣一來,原本民族差異最小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陷入了長期血淋淋的宗教沖突之中,導致印度長期無法完成民族整合。
不過,其最大的影響還是導致了中印兩個亞洲大國長期的敵對,使得英國和之后的美國得以從中漁利。事實上,最早的印巴分治方案是只有西北的巴基斯坦地區的,并不包括今天的孟加拉國。但是,由于預防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后可能實現中國崛起,因此分治的最后一刻把孟加拉國也劃入了巴基斯坦的版圖,當時稱之為東巴基斯坦。這樣一來,不僅使得僅次于印度斯坦人的印度第二大民族,擁有詩人泰戈爾在內無數杰出人物的孟加拉人也被一分為二,更使得印度東北部的幾個邦與本土之間被孟加拉國(開始時是東巴基斯坦)分割開來,只有一條狹長的走廊連接。如果要想維持整個東北部地帶的穩定,那么繼承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政策幾乎成了不二選擇。
由于當時的國民黨當局極端腐朽,所以尼赫魯本著“柿子撿軟的捏”的原則,積極對中國侵略擴張。一方面,其在獨立時便提出要繼承英印時期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另一方面,進一步向北侵略,占領藏南地區的大片領土。到1951年2月占領達旺為止,印度已經基本上侵占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整個藏南地帶。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主要爭端甚至不是邊界問題而是西藏問題。當時,印度在亞東、江孜派駐軍隊,設立軍營倉庫、享有郵政、電報及驛站等特殊設施控制權,其在亞東、江孜、噶大克派有比領事職權還大的商務代表,并在拉薩派駐有外交代表身份的官員,并一直慫恿西藏地區獨立。
新中國逐漸扭轉中印沖突的不利局面
整個舊中國時代的中印沖突,印度始終占絕對主動地位,中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然而,到新中國成立以后,這種狀況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新中國化被動為主動的第一個步驟是解放西藏。具體來說包括三件大事:第一件是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開始改變了整個民國時代西藏割據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局面;第二件是1954年修成了川藏和青藏公路,大大密切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第三件是1959年西藏平叛以及之后的民主改革,徹底摧毀了西藏割據勢力的基礎。應該說,這三件大事使得中印之間的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現在一些人一直強調,新中國成立以后仍然喪失了中印邊界地區的一些領土。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雖然說達旺等部分領土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印度才正式侵占的,但這是由于舊中國留下了“西藏割據問題”這樣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使新中國獨立初期主要是解決整個西藏地區與內地的一體化問題,直到1959年西藏平叛以后,中央政府才真正接手中印邊界問題。因此,把整個中印邊界問題扣到新中國頭上完全不合適。中印邊界問題得以浮出水面,是因為1959年西藏平叛勝利后印度在西藏的種種特權全部被取消了,西藏分裂活動也在根本上被遏制住了,這本身已經是新中國的一大勝利。
因此,我們在討論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時,也應該以1959年中央政府接管中印邊界作為問題起點。現在很多人宣稱,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后中國軍隊撤到實際控制線以北吃虧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實際控制線有兩個,一個是1959年11月中央政府剛開始接管邊界時的實際控制線,一個是1962年8月中印邊界戰爭開始前的實際控制線。因為新中國當時把臺灣作為主攻方向,所以在1959年接管邊境之初仍然采取比較溫和的政策,這導致印度侵占了中印邊界上的部分領土。早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中國就提議雙方各自撤到1959年11月的實際控制線,遭到了尼赫魯的嚴詞拒絕,其堅持要求雙方各自撤到1962年8月的實際控制線,并提出所謂的“分水嶺原則”,也就是按喜馬拉雅山的制高點劃分兩國邊界。1962年10月至11月中印邊界戰爭,中國方面在取得勝利之后宣布在東端撤到1959年11月雙方的實際控制線,西段則“清除了印度入侵軍隊的全部據點”。
也就是說,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中國在東段邊界上收復了1959年中央政府接管邊界后的全部失地,西段邊界則更是幾乎控制了全部爭議地區。而且通過這次戰爭,中國控制了中印邊界地帶的幾乎所有制高點,取得戰略上的有利地位。所撤出的地區主要是藏南的平原,那些地方和印度的平原地帶直接接壤,和中國內地則相隔著整個青藏高原,以當時的交通條件是根本不可能長期占領的。準確的說,當時中國后撤的地帶就是能夠堅守的地帶,所有能夠長期控制的爭議地區全部占領了,并不是像某些網上流傳的那樣是“犯傻”式的胡亂讓步。此后一直到現在,中國再也沒有失去任何中印邊界的領土,并且在中印邊界地區的談判中處于了主動地位。
總之,中印沖突的歷史根源,一方面是舊中國政府的腐朽與國家的衰落刺激了印度的擴張野心,另一方面是英國及其之后的美國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進一步鼓動了印度對華侵略。正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中國在中印沖突中由被動轉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