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0月27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0月27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10-27 瀏覽次數:8027
10月27日
1938年
▲ 新四軍游擊支隊在豫東淮陽縣東北竇樓,遭日軍騎兵100余人的襲擊,擊斃日軍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
1943年
▲ 新四軍第四十七團和茅山保安司令部樊玉琳決定利用日軍換防機會,在茅山西石階道上消滅換防的日軍。是日,新四軍兩個連進入伏擊地域。次日10時許,換防日軍進入伏擊圈,新四軍機槍、步槍一起開火,打死日軍16人,其余逃回南鎮街。從此日軍再未上茅山頂宮設據點。
1945年
▲ 中共中央電復華中分局,同意華中軍區編成方案,將各軍分區合并整編為八個軍分區:蘇中軍區第三、第四軍分區合并為第一軍分區,蘇中軍區第一、第二軍分區合并為第二軍分區,仍屬蘇中軍區;淮南軍區路東、路西軍分區,改稱第三、第四軍分區;原蘇北軍區鹽阜、淮海軍分區,淮北軍區路東、路西軍分區,依次改稱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軍分區,由華中軍區直接指揮,蘇北軍區和淮北軍區番號撤銷。
▲ 中共中央華中局關于華中分局、蘇皖軍區組成的通知:1、中央24日電示:(1)以鄧子恢、譚震林、粟裕、張鼎丞、劉曉5人組織華中分局常委,書記鄧子恢,副書記譚震林。(2)成立華中蘇皖軍區,司令粟裕,副司令張鼎丞,政委鄧子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副主任鐘期光。2、華中分局與華中蘇皖軍區即日起開始工作。
▲ 中共中央批復華中局,同意華中部隊整編方案,以蘇浙軍區北移部隊及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基干團,組成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委譚震林。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縱隊和特務團、炮兵團、隨營團、隨營干部學校。其中,第六縱隊由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和蘇浙軍區第二軍分區兩個團組成,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副司令員段煥競,參謀長張鐵君,政治部主任劉文學;第七縱隊由蘇中軍區新編第三旅和第二旅兩個團組成,司令員兼政委姬鵬飛,副司令員張藩,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盧勝;第八縱隊由蘇浙軍區第三縱隊和蘇浙軍區特務團及第一軍分區獨立第一團合編組成,司令員兼政委陶勇,副司令員彭德清,副政治委員伍洪祥,參謀長彭德清(兼),政治部主任韓念龍;第九縱隊由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團)、第十二旅(轄第三十四、第三十六團)、騎兵團和淮北軍區獨立第一團組成,司令員兼政委張震,副司令員饒子健、姚運良、杜新民,參謀長姚運良(兼),政治部主任王學武。
▲ 粟裕致電中共中央,建議華中部隊北調不要過分破壞建制:此次華中北調部隊,除三師保持整個建制外,其他各主力師均系分別抽調。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隊,今后須有較長時期方可打通思想,但對目前戰斗之協同配合不利,可能發生重大影響。此點雖曾向華中局及分局建議,未蒙采納。但職對此問題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職以為各師地區,既留有地方兵團,雖將當地主力師調走,對堅持似無大影響。因此職意應盡可能不過分破壞建制較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義之嫌,特電告中央,尚盼指示。
▲ 粟裕致電中共中央,再次請求以張鼎丞為華中軍區(指華中蘇皖軍區)司令員,“職副之”、“職當盡力協助,以完成黨中央所給予之光榮任務。”
1946年
▲ 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在漣水陳師庵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傳達學習毛澤東《三個月總結》。陳毅在會上作《華中三個月自衛戰爭的經驗和今后的任務》報告。粟裕、譚震林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會議至11月上旬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