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傳奇故事 > 抗大九分校參加兩溧反頑戰斗
抗大九分校參加兩溧反頑戰斗
作者:杜屏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4期 日期:2013-10-17 瀏覽次數:8329
抗戰時期蘇南地區像溧水反頑戰役這樣大的事件,在這以前還沒有過。這是新四軍軍史上重要的一段,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戰時期蘇南地區像溧水反頑戰役這樣大的事件,在這以前還沒有過。這是新四軍軍史上重要的一段,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事隔數十年后,對當時的情況,回憶起來,大的方面仍不會有出入,小的方面可能有點出入。好在抗大經歷過這一段斗爭生活的同志,不少人都健在,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家再談談,事情可以搞得清清楚楚。
九分校奉命南下江南兩溧地區
1942年秋,是敵后各抗日根據地與敵偽頑斗爭比較艱苦緊張的時期。當年秋天,就聽軍區傳達,日軍可能用三個師團的兵力對我蘇北、蘇中根據地進行大掃蕩。蘇中區黨委和新四軍一師師部指示各部要立即進行“精兵簡政”,疏散后方機關,加強行軍鍛煉,隨時準備對付敵人的大掃蕩。根據上級指示,抗大九分校首先對校部機關進行精簡:將體弱多病的人員退回原單位,或請地方安排;學員也進行了整編。學校實行教、戰結合的方針,把教育訓練同準備打仗密切結合起來,使整個學校既是一個教育單位,又是一個戰斗單位。當時學校在蘇北鹽阜地區活動,經常轉移駐地。通常每天都要行動,至少走30華里,最多走五六十華里。這樣鍛煉了一個多月,學校在鹽阜地區繞了個大圈子,到了鹽城、東臺以東的斗龍港一帶。那里已是海邊上,人少,房子也少,而且都是分散的草棚子。
到了農歷臘月初,也就是1943年1月上旬,一師師部領導同志決定抗大九分校南下蘇南,一師一旅和三旅的教導大隊歸屬抗大九分校建制。一師師部機關也抽出部分干部到九分校,其中一部分是來加強學校工作的,另一部分是來學習的。蘇中黨校和一師服務團也合并到抗大九分校。學校邊行軍,邊集中,邊作渡江準備。20多天以后,進到蘇中一分區的江(都)、高(郵)、寶(應) 地區,這時學校人數大增,各方面人員都已按戰斗要求組織好,過江路線的偵察,與地方的聯系,也都已完成,做好了渡江南下的準備。
農歷臘月三十(1943年2月4日)的晚上,我們從江都縣大橋東南渡江。全校分為三個梯隊:原九分校、蘇中黨校、一師服務團以及一師師部機關來的同志為第一梯隊,一旅教導大隊為第二梯隊,三旅教導大隊為第三梯隊。除夕之夜,我們緊張了一個通宵。天亮前,第一梯隊過了江,到了江南丹北地區的江邊上;第二梯隊到了新老洲;第三梯隊還在長江北岸,沒有過來。天亮了,已是大年初一,我們分別向當地群眾拜年,恭喜發財。外面出天星,我們才宿營。
全校在丹北地區集中以后,繼續行軍。沿路敵偽據點很多,我們經過辛豐、延陵等地,進人茅山西南溧水地區的里佳山、云鶴山、上芝山、下芝山一帶,從過江到抵達溧水十六旅地區,前后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
抗大九分校從蘇中到蘇南,斗爭環境起了變化;地區變了,與蘇中相比,蘇南兩溧地區比較狹小;地形變了,從蘇中平原水網地帶到了江南丘陵地區;作戰對象變了,蘇中主要是對付敵偽清鄉、掃蕩,而溧水地區鄰近國民黨第三戰區,對手主要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的頑軍。
在溧水,抗大九分校根據一師師部的指示進行整編,以適應蘇南的斗爭環境。這時,十六旅教導大隊劃歸九分校建制。為了保密,學校對內稱九分校,對外改稱特務團,并按一個團編組,歸十六旅統一指揮。校部訓練處改為作訓處(參謀處),此外還有政治部、供給處和衛生隊。學員編為三個營和一個特務連。一旅教導大隊編為一營,十六旅教導大隊編為二營,三旅教導大隊編為三營,原抗大九分校的學員分別編到第一、二、三營。蘇中黨校編為特務連。
整編中,領導成員有所變動。渡江前,抗大九分校校長兼政委是粟裕,副校長是劉季平,教育長是杜屏,政治部主任是張崇文。整編后,團政委、黨委書記是劉季平,教育長改稱團長是杜屏,參謀長是廖昌金,政治處主任是張崇文,副主任是姚耐。三個營的干部是:一營營長湯萬益,教導員唐昆元,副營長文有武;二營營長樊道余,教導員許彧青,副營長楊紹良;三營營長朱傳保,教導員孫志仁,副營長王大田。特務連連長戴平萬,指導員陳野萍。
隨著斗爭環境和組織機構的變化,學校教學計劃作了相應的修改。3月初,抗大九分校在溧水甘戴舉行開學典禮,隨后,各部全面開展教育訓練。
在兩溧地區參加第十六旅的反頑戰斗
抗大九分校大批干部進入蘇南地區,增加了我黨我軍進一步打開蘇南局面的力量,對我蘇南根據地的黨、軍隊和人民是一個鼓舞。另一方面,我們到達溧水地區,逼近高淳、溧陽等頑軍控制的地方,這也刺激了頑固派,引起了他們對我們的嚴密注視。3月初,我九分校干部學員按新的訓練計劃開始訓練。不久,國民黨頑固派就集中大量兵力,圍攻我軍。我軍奮起抗擊,爆發了蘇南反頑戰役。我對這次反頑戰役的情況有如下回憶。
1.頑我兵力和武器裝備
頑軍:一九二師一部,五十二師大部,估計共約7000人;挺進軍三個團,也有約4000多人;忠義救國軍兩個支隊,約2000人;溧陽、高淳地區的保安團,約兩三千人;總兵力約為15000多人。
我軍:十六旅主力4000多人,抗大九分校1200多人,總計約5000多人。頑我兵力比為三比一。
武器裝備方面,頑軍裝備優良,彈藥充足;我軍武器裝備相當差,尤其是九分校,槍支很少,彈藥嚴重不足,沒有一門迫擊炮。戰斗中十六旅調來支援我們的一個重機槍排,是我們唯一的重武器。
總的來說,頑軍在投入兵力和武器裝備上處于明顯的優勢,我們則處于相對劣勢。
2.頑軍的企圖、部署和戰術手段
蘇南我軍主力集中在溧水地區狹小范圍內,抗大九分校又剛到蘇南。頑軍見有機可乘,便調集重兵,企圖把我蘇南新四軍主力包圍消滅在這一地區。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頑軍總的部署是“西攻、東鉗、北堵、南放。”西線為五十二師、一九二師,東線為挺進軍,北線為忠義救國軍,南線為保安團。他們的戰術手段是非常陰險毒辣的。首先,忠救軍兩個支隊繞到我軍背后,封鎖我們北撤的道路。接著,其主力一九二師、五十二師和挺進軍從東西兩翼猛烈地夾擊我軍,縮小我軍的防御陣地,殺傷和消耗我軍的有生力量,并妄圖迫使我軍南移。最后,對我全線發起總的圍攻。但這時我們已撤出戰斗,他們的陰謀詭計,終于徹底破滅。
3.抗大九分校在西線的戰斗情況
根據十六旅領導的布置,我們抗大九分校和四十七團第一營的任務是堅守西線云鶴山、觀山、里佳山、銅山、芝山一線,掩護十六旅主力在東線相機出擊,消滅頑軍一部或大部。然后,再視情況發展,確定下一步的作戰行動。
戰斗一開始,西線頑軍即集中力量,由北而南,逐點向我猛烈攻擊,從云鶴山、里佳山、觀山、銅山到芝山、和尚山,逐步縮小對我之包圍圈。頑軍在兩天時間內雖然攻下了我云鶴山、里佳山、觀山、銅山,但由于我軍奮勇頑強抵抗,其傷亡代價是很大的。
在東線,頑軍進攻也很猛烈。十六旅在一次反擊作戰中抓到一些俘虜,查明了頑軍的企圖和兵力部署,這才知道頑軍已完成了對我之包圍圈,雙方兵力對比十分懸殊,按原計劃大舉出擊已不可能。這時,十六旅領導當即改變計劃,下決心突圍,確定于當晚以主力四十八團一部攻擊被頑軍占領的回峰山,打開北撤的通道,并掩護部隊撤出。
同時,旅部確定,九分校在西線芝山陣地再堅守一天,以便我軍各部有準備有計劃地撤出頑軍包圍圈。這一天怎么守?我們作了全面分析和考慮,認為頑軍來勢甚猛,次日攻我芝山陣地是肯定的了。如果我們把主力放在芝山,山下是開闊地,一旦頑軍打進來,我們就很難順利撤退。于是,我們決定,當夜12時左右,將主力撤往芳山、和尚山,只留極少數部隊守衛上、下芝山。
同時考慮到我們三營的學員大多是班、排干部,戰斗經驗十分豐富,能以寡敵眾。我們在山上一邊修筑工事,一邊用棍子插上泥團、草塊,再戴個帽子,這樣來吸引頑軍火力,以達到保全自己,消耗頑軍,堅守陣地的目的。第三天(4月14日)上午,頑軍果然向我發起攻擊,他們先用迫擊炮把上、下芝山猛轟一陣,炮彈消耗不少,花了一上午,才攻占了芝山。這一仗,我傷亡很小。
午后,頑軍進攻我和尚山陣地。下午5時多,我們撤到芳山陣地,與十六旅會合。當日黃昏,我們和十六旅一起撤出了戰斗。撤出后,抗大九分校向東,十六旅向西,進到敵后活動。
在西線戰斗中,頑軍以優勢兵力和良好的裝備,連續向抗大九分校(含四十七團第一營)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但我全體同志士氣高昂,英勇頑強,加上有比較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指揮上、戰術上的一些靈活措施,在兵力不足、彈藥奇缺、山勢平坦、不易守衛的情況下,與數倍于我的頑軍激戰三天,堅決完成了十六旅交給的防守任務。戰斗中,全校傷亡近200人(不含四十七團第一營),其中大部分是班、排干部,還有部分連、營干部,少數團級干部。所屬3個營,一營傷亡較大,三營傷亡較小。營的干部犧牲的有:一營營長湯萬益(團級)、一營教導員唐昆元(團級)、一營副營長文有武;負傷的有:二營副營長楊紹良。連和連以下傷亡的干部,名字已記不清了。對這些光榮犧牲的戰友,我們永遠懷念著他們。
撤出包圍圈后向敵后轉移并北渡長江
抗大九分校突圍以后,越過溧武公路,進入天王寺以北,丹陽以西的茅山句容地區。這里是敵占區。本來,我們與頑軍戰斗的情況,日偽軍是清楚的,但是他們沒有行動。我們突圍時,日偽軍也沒有行動。當我們進入到溧武公路以北敵占區時,敵人認為我們傷亡慘重,彈少糧缺,疲憊不堪,圖謀漁翁之利。他們組織了相當的兵力跟蹤掃蕩,和我們只隔一天的路程。我們不得不每晚快速轉移,和敵人周旋。白天則整頓部隊和做好北渡長江的種種準備。因而,這一段斗爭仍然是很艱險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通過電臺,與新四軍軍部直接聯系。軍部指示:第一,分散隱蔽,待機北來;第二,出敵不意,突然北渡。
校領導經過認真研究,認為蘇南敵后地區狹小,據點林立,我部隊疲乏,又與跟蹤掃蕩的日軍周旋了一周多,如果分散或繼續與他們周旋下去,對我不利。于是決定按軍部指示第二條執行,準備北渡長江。茅山地委書記吳仲超同志也認為我們留在那里不安全,早日北渡較為有利。
當時九分校在句容以東地區。從丹北去蘇北,是我們長江南北交通的老路線,但是敵人封鎖得很嚴,鎮江以東不能去。我們與地方黨組織研究決定,走下蜀附近鐵路,然后北渡長江,去淮南地區。這個決定十分機密,只有幾個人知道。隨后,我們作了北渡長江的各種準備。地方的同志為我們籌集干糧,補充鞋襪,尋找向導,做了大量的工作。
過江前兩天,我們先派了一個小組去探路,把到江邊的路線試驗了一下。然后,我們挑選了30多名政治上老練,有辦法、有經驗的干部組成便衣武裝偵察隊,比大部隊早半天出發。他們的任務是帶好路,對付鐵路上護路的偽化人員,到江邊把船看好,保證大部隊順利渡江。
這時天氣開始熱起來了。傍晚,我們秘密集結在句容北面的山里。吳仲超同志到了那里,代表地方黨組織歡送我們。4月22日,天還沒黑,我們就開始行動了。經過50多華里的急行軍,半夜12點之前到了下蜀附近的鐵路邊上。在我們到達之前,武裝偵察隊員已把護路的偽化人員全部帶走。我們每兩個偵察隊員看守一個護路人員,并給他們每人幾十元錢,把他們帶到江邊,叫他們不要聲張,以免走漏風聲。鐵路上留下我們的偵察隊員。等著給大部隊帶路,因而九分校大隊人馬一到,很快就通過了鐵路封鎖線。過了鐵路,到江邊還有20余華里。這里是偽化區,武裝偵察隊員把路線搞清楚,并到江邊把船看好,部隊緊張而又順利地到了江邊,迅速上了木帆船。
過了長江,天將拂曉,我們在儀征西面上岸。上岸后,大家十分疲勞,但還不能停。我們一直走到儀征西北十幾里的地方才稍作休息,吃了點干糧,繼續往六合之八百橋方向前進。進入我控制地區后,我們才開始正常行軍。在六合之馬集東南駐營時,我們為光榮犧牲的同志開了追悼會。在那里休息了一星期左右,我們奉軍部指示,暫時移駐天長縣的大通鎮。后來,軍部決定我們到高郵湖邊的龍崗固定駐營。
到龍崗后,陳毅代軍長、張云逸副軍長及第一師師首長等均先后來校作指示,這對我們鼓勵很大。陳軍長說:“你們是從龍潭虎穴里過來的,很不錯!要好好總結經驗。”
在龍崗,我們又一次進行整編,重新開始訓練。經過8個月左右的訓練,到1944年3月,九分校開始北移,經淮北洪澤湖以南地區,然后向東,過平橋、車橋到曹甸,回到蘇中地區。
九分校從南下到回蘇中,前后長達一年多時間,經過了蘇北、蘇中、蘇南、淮南、淮北五大戰略區。在曹甸,學員舉行畢業典禮。1944年5月,抗大九分校改為蘇中公學。這時,我離開蘇中公學,調往蘇中三分區。
資料鏈接:
兩溧反頑戰斗:新四軍在蘇南對日偽軍的反清鄉斗爭尚未結束,1943年4月9日,國民黨頑軍就集結了第五十二師、第九十二師、江蘇省保安第一縱隊、挺進軍第二縱隊、忠救軍第一縱隊等部共13個團的兵力,向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活動的江蘇省溧陽、溧水地區發起進攻。第十六旅決心自衛反擊,以第四十六團、第四十八團全部和第四十七團、第五十一團各一部,集結于東側上沛埠至上興埠一線,特務團(即抗大第九分校)控制西側銅山、觀山一帶。從12日凌晨起,歷時三天的自衛還擊作戰中,重創挺進軍第二縱隊和第五十二師一部。15日凌晨第十六旅各部安全撤出戰斗。此次自衛戰斗共斃傷頑軍800余人,俘3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5挺、步槍400余支。新四軍傷亡2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