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20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20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8-20 瀏覽次數:8331
8月20日
1937年
▲ 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主席傅秋濤;委員:鄧洪、涂正坤、劉玉堂、鐘期光、謝乾、譚啟龍、江渭清、明安樓簽發《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布告》(即《為和平合作聯合宣言》),表明抗日之決心,“毅然決然地不顧一切,肯認中日矛盾為主要,階級矛盾為次要,直至停止階級斗爭與土地革命。取消敵對階級思想,誠愿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武漢行營及其直接指揮之下各級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進行和平談判”。《宣言》指出,近仍有破壞國內和平統一的不肖之徒,阻擾紅軍集中,破壞紅軍制度與兩黨合作,只圖一己私利,罔顧國家大計。自布告發布之日起,今后再有此,應以漢奸論處。
▲ 項英以中共粵贛邊特委分別致函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江西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馬葆珩、國民黨軍第四十六師師長戴嗣夏,以及大余、南康、信豐、南雄縣的縣長,敦促洽談合作抗日事宜。
1938年
▲ 新四軍第四團團部和第三營,在參謀長王勝、政治處主任廖海濤率領下,從南陵佐坑出發東進,25日到達當涂塘南閣與第二支隊司令部會合。
1939年
▲ 項英向中央及軍委報告葉挺在反高敬亭中的表現等問題:“此次解決高敬亭葉最堅決起作用很大而很努力在政治上對黨均有極大進步”;“四支隊與五支隊鞏固工作十分重要大量擴兵買馬擴大干部甚弱此間無法再抽調希中央設法解決三個政治干部及支隊參謀長一名以免拖延抓緊時間甚關重要”;“政治上須派大員坐鎮領導少奇請速去海東不宜公開去更不可馬上出來請考慮”;“江南一、二支隊統一由陳毅負責,并已向顧祝同呈報但支隊名義對外俟張鼎丞已當選七全會代表”(此事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17日已復電“照準”);“江北經濟困難萬分,在地方籌給養影響壞,雪楓部亦同樣,此次軍長撥5千元給他,該部成分亦復雜,干部多新手甚弱”。
▲ 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三團及第二梯隊勝利到達(邳州)運西,與第一梯隊會合,完成了西撤計劃,在(睢寧)巨山一帶休整。爾后,三團編入第二梯隊,楊致雅任團長,楊純任政委。
▲ 崇明人民抗日自衛總隊在崇明縣上小豎河地區遭日軍三路合擊,擊斃日軍小隊長以下10余人,沖出重圍。
1940年
▲ 中共中央中原局致電黃克誠,同意以蘇魯豫支隊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新二旅及第六八七團編為第二支隊,司令員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隴海南進支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編為第三支隊,司令員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政治部主任張震球。并決定黃克誠兼縱隊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鄧逸凡。同意以五縱隊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李雪山代支隊政治委員。
▲ 郭述申、戴季英等奉調離開皖東赴延安。
▲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發出《關于創建黃橋大根據地的指示》,指出:目前工作任務是積極充實主力,嚴格整訓部隊,努力開展民眾運動,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隨時準備迎接反“掃蕩”、反摩擦的勝利。
1941年
▲ 陳毅、劉少奇、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七師,要求做好反日偽“掃蕩”與“清鄉”的準備:“劉子清投敵(任偽護國救民獨立師師長),必然策動敵寇向我無為地區進行‘清鄉’、‘掃蕩’,此為堅持無為抗日根據地的空前的嚴重斗爭,你們應在政治上、組織上、戰術上作充分準備”;“查頑方在敵后的反共策略,是借助敵寇力量以反共,自為以毒攻毒,實際是派一部投降敵寇作‘掃蕩’前鋒,同時利用偽軍地位以掩護頑方的實力。此種策略在蘇南、蘇北以及皖東北,頑方均普遍采用,且極靈活,并收得效果,與我妨礙甚大”。
▲ 平橋、淮安之敵偽約500余人,拂曉向我林家碼頭進襲并一度占領,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一個營、第三十二團兩個連將該敵擊潰,奪回林家碼頭。斃偽縣長以下數人。
1942年
▲ 淮海文工團在沭陽縣成立。10月,為貫徹精兵簡政的指示,該團重新劃為兩個組,一組為淮海軍區領導,定名為“淮海軍區文藝工作隊”,主要任務是開展部隊文娛工作;另一組為中共淮海區委領導,定名為“淮海宣教團”。
▲ 三北游擊司令部南進支隊與諸北四鄉抗日自衛大隊,在諸暨龍山、鳳山等地伏擊出擾的日偽軍。擊斃日軍20余人,俘偽軍10余人。
1943年
▲ 歷時130天的淮海區夏季攻勢獲得重大勝利。淮海全區各支隊共作戰223次,攻克據點40余處,斃傷日軍中隊長以下340人,偽軍129人,爭取偽軍反正投誠10次,共1100人,俘日軍2人,偽軍1500人,繳獲長短槍1000余支,偽軍懼我而逃者達2000人以上。這一勝利使六塘河兩岸及沭宿海部分地區人民重獲解放,恢復了70多個鄉的民主政權,沉重地打擊了深入淮海中心區推行偽化的敵人,打破了他們以分割封鎖全區的沭淮、沭贛、沭楊(口)、泗沭等公路的企圖,從而扭轉了淮海區的整個局面。
1944年
▲ 美國駐華空軍B29重型轟炸機一架,墜落在蘇北建陽縣(今建湖縣)湖垛鎮日偽軍據點附近,飛行大隊長賽伏愛少校等5人幸存。新四軍鹽阜獨立團和建陽縣大隊趕至墜機地點,在當地民兵、群眾配合下,以犧牲4人的代價,奮力援救美軍賽伏愛少校等5人脫險。27日,新四軍第三師舉行3000多人參加的歡迎大會,祝賀他們脫險。
1945年
▲ 中共中央復華中局19日電:“你們發動上海起義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望堅決徹底執行此方針,并派我軍有力部隊入城援助。其他城市如有起義條件,照此辦理。”
▲ 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于為適應對日軍反攻作戰,各地區應迅速編組野戰兵團的指示》,指出:為了最后消滅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各戰略區應就現有兵力迅速抽出1/2到3/5,編為野戰兵團,其余則編為地方兵團。并規定了野戰兵團的編制、裝備及地方兵團的歸建、員額等。
▲ 中共中央關于偽空軍飛機一架起義致華中局電:“飛機1架從揚州起飛,今午抵延安”;“延安機場可容20架飛機,此外,太行之遼縣城西及五臺之靈邱城東20千米,各有一可用之機場。到時有白十字符號聯絡”。(偽航空訓練處中校飛行教官周致和、黃哲夫等6人,在新四軍策應下,駕駛汪精衛座機“建國號”反正,由揚州飛往延安。隨后,偽航空訓練處少將副處長白景豐等17人反正,分兩批從揚州到甘泉)。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粟裕、譚啟龍、陳丕顯、曾希圣:江南、浙東、蘇中、皖南在長江以南活動部隊,除主力準備戰場,迎擊顧祝同來犯與相機收復各縣城外,各地方兵團、民兵應以極廣泛極迅速方法在各地活動,發動群眾地方起義,奪取農村及市鎮,繳除偽軍、偽政權武裝,武裝人民,萬勿喪失時機。
▲ 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二師:“應立即控制蚌埠、滁縣兩點,這在將來阻頑進犯對我戰略上非常重要”。“以七旅及五旅部隊迅即進逼蚌埠,相機攻占該城,無論如何不使頑軍進占。如頑向蚌埠前進,則堅決給予打擊,以達確保蚌埠為目的”、“以四旅及路東獨立旅控制滁縣附近,并相機攻占之”、“如滁縣、蚌埠為我先控制,則桂頑可能遇阻,再來與我爭奪則十分困難”、“我們對敵人(日軍)固守之據點,不采主動攻擊,設法利用過去俘虜去宣傳其中立,以達集中殲滅偽軍之目的”。
▲ 張云逸、饒漱石電示譚希林、曾希圣:“我們根據中央指示,決定放棄奪取江南大城市的打算(除群眾武裝起義外)。七師主力應集結江北以對付桂頑。皖南部隊應在農村廣泛發動群眾武裝起義,繳除偽軍武裝,武裝群眾,不失時機打下廣大群眾基礎,并造成與江南打成一片的局面”。
▲ 華東解放軍總司令部(這個名稱是對外發表公報用的,當時并無這個番號)發布第一號作戰公報(新四軍第1號作戰公報):自蘇聯對日宣戰后,我軍即在津浦沿線,長江兩岸,杭州灣附近,以徐州、蚌埠、南京、蕪湖、上海為主攻方向,發起反攻,自10日至20日已解放縣城15座,大小據點121個。并通報各線戰果。
▲ 華中財經委員會頒布《關于處理華中各新解放大小城市工商業與貨幣金融之指示》,其中規定:“沒收敵人及偽政權以及罪大惡極的大漢奸之工廠、作坊和其他工業技術設備,建立 公營工業或改為公私合營之企業或租予私人經營等,以謀迅速恢復生產”、“凡與敵偽合辦之工廠,一律暫加軍事管理,但仍許可其繼續生產。凡敵偽租用之工廠, 原則上應歸原廠主自己經營,或得原廠主同意,租為公營或公私合營,以免生產停頓”、“扶植民營工廠的恢復生產,幫助其解決燃料及原料之供應,必要時得貸予抵押貸款,但不得超過原資本額的三分之一”。
▲ 李先念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報告新四軍第五師對日偽軍反攻情況:一分區部隊在接到本部關于受降任務的指示后,即分別將鄂東各大小據點包圍。13日攻克敵偽據點甘棠鋪、六指店。同日夜晚,該分區二十五團一部,攻入長軒嶺、街向河。另黃陂路上與敵偽巷戰甚久,將偽擊潰。天明時,黃陂敵汽車6輛來援,我退。我十三旅三十八團到魏家店、花園北后,該據點之偽二十二師一部官兵45人,舉義反正。同時該團一部進攻武家河之偽據點,該偽頑抗,被我擊潰,斃偽2人。
▲ 新四軍淮南軍區部隊解放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8月中旬
1937年
▲ 周恩來經潘漢年安排,在上海會見葉挺,希望葉挺參加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的改編工作,葉挺欣然同意。
1938年
▲ 國民黨地方政府以六、七月間永新西鄉農民自發的抗丁抗稅暴動是中共策劃領導的所謂“禾山事件”為借口,逮捕中共湘贛特委委員龍珍,槍殺地方干部,強行取消新四軍設在永新西鄉的黃崗留守處。為此,新四軍駐贛辦事處向江西國民黨當局提出抗議,經雙方談判交涉,迫使國民黨地方當局承認錯誤,釋放被捕人員,從而和平解決了這一事件。
1940年
▲ 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自皖東北強渡運河,進入淮海區。以胡炳云為團長、田文揚為政委的第一支隊第一團,在蘇北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于淮陰五里莊、澗橋、徐溜一線,向西出擊企圖攔截我軍前進的國民黨頑軍保安第七旅王光夏部、徐海行署特務團及淮海地方反動武裝,并掃除六塘河兩岸頑軍與土匪。第二團,沿六塘河向東經劉老莊、張集、高溝、楊口一帶推進,掃除頑沭陽縣常備隊王敘五部。直屬隊和支隊部從張圩三尖河口發動進攻,強渡六塘河,解放張圩、陳圩,塘溝等地,隊部駐塘溝街。第三團,向胡集、馬廠一帶推進,警戒沭陽之敵。
1941年
▲ 根據當時敵偽對蘇南“清鄉”的形勢,新四軍六師師部和十八旅主力撤出東路,撤銷各級公開的抗日民主政權機構,地方黨政干部除部隊外,其余一律轉入地下領導斗爭。
▲ 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撤銷,分別成立新四軍政治部魯迅文藝工作團(又稱江淮魯藝工作團)和第三師魯迅文藝工作團(又稱黃河魯藝工作團)。
▲ 新四軍第六師師部決定將第十八旅第五十二團第二營與太湖支隊合并成立第十六旅第四十八團,調第十六旅參謀長王勝為團長,羅福佑為政委,顧復興為副團長。
1942年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團在橫山山北地區謝村一帶行動,肅清國民黨忠救軍,恢復橫山周圍地區。
1943年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一部在蘇中如皋縣東南李家橋與白蒲出擾之敵遭遇,斃傷日軍20余人,俘日軍士兵久保一男。
1945年
▲ 根據12日中共華中局決定,新四軍第三師免兼蘇北軍區,各旅也免兼軍分區,專門成立蘇北軍區指揮機關,統轄蘇北地方武裝和民兵。淮海軍分區司令、政委,由淮海地委書記吳信泉兼任,并調八旅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任副政委。
▲ 新四軍第五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部隊對武漢周圍拒降日偽軍展開進攻,歷時10天,斃俘日偽軍3500余人,攻克花園車站、三汊埠、永隆河、毛家口等重要集鎮 12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