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7月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7月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7-01 瀏覽次數:8328
7月1日
1937年
▲ 由何鳴領導的閩粵邊紅軍游擊隊,自5月中旬(一說“4月19日”)開始與國民黨軍第一五七師代表進行“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談判。6月26日,簽訂合作抗日協定,約定閩粵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閩粵邊(一說“福建省”)保安獨立大隊,受國民黨軍第一五七師指揮。是日在平和縣小溪鎮經點驗后,正式改番號閩粵邊保安獨立大隊,大隊長何鳴,副大隊長盧勝。7月13日,依據協定,何鳴帶領獨立大隊進駐漳浦縣城。
1938年
▲ 新四軍軍部由南陵縣土塘村移駐涇縣云嶺羅里村。
▲ 新四軍一支隊二團一營在丹陽抗日自衛總團密切配合下夜襲京滬鐵路鎮江至丹陽間的新豐火車站,殲滅日軍廣江中隊一個小隊40余人,并破壞滬寧鐵路一段。
1939年
▲ 日軍飛機12架轟炸新四軍軍部駐地云嶺、中村等地。
▲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進行整編,第四支隊司令員徐海東(兼),政治委員戴季英,轄第七、第九團番號不變,淮南抗日游擊縱隊整編為第十四團;以第四支隊第八團、挺進團、第三游擊縱隊等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參謀長趙啟明,政治部主任方毅,轄第八、第十、第十五團。
▲ 新四軍第二支隊教導大隊第六期開學。
▲ 丹北地區首次黨代會在訪仙鎮北的六莊里小學(孫家祠堂)召開,成立中共丹北縣委員會,書記周蘇平,組織部長陳云閣,宣傳部長王志明,民運部長江云龍,青年部長陳西光。
▲ 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第三團政治處在(沭陽縣)李恒陳莊召開群眾大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十八周年。
▲ 張震發表《東征以后》。
1940年
▲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皖東來安縣半塔集大田郢,召開中國共產黨建黨十九周年紀念大會,劉少奇作《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的報告。
▲ 李先念、陳少敏、任質斌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原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朱理治,報告鄂中軍事部署:暫停向大洪山挺進、暫不增加路東的兵力;以團為單位集結整訓、補充、審查干部,鞏固部隊;各團、各地方武裝各派出一部兵力,積極配合友軍襲擊敵偽(3日至10日為襲擊敵偽的突擊周);派1個基干中隊,由強的干部率領,渡襄河到荊(門)鐘(祥)邊打游擊,建立黨在鄂西北的軍事據點;加緊統戰工作。
▲ 彭雪楓致電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少奇,對華中發展方向提出建議:根據華中發展趨勢,在解決目前之物資困難、摩擦問題上說,則以向東為有利,但在與敵人及國民黨作長期斗爭打算,則以向西為有利。據華北經驗,堅持平原戰爭,必有山地為依托,否則僅可維持而不能鞏固和發展。 豫皖邊可能即造成將來華中的堡壘,因為一旦戰爭形勢變化,我可西進越平漢入伏牛山脈,南進入大別山脈,目前可向宿縣、懷遠、蒙城、壽縣、風臺發展,又可向鹿邑、柘城、 淮陽、太康發展,以與我水東游擊區打成一片。
1941年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指出建立一個堅強的、統一的、集中的黨對完成偉大歷史使命的重要性。要求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增強黨性的鍛煉,使全黨團結得象一個人一樣。
▲ 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集會,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劉少奇作《關于中共歷史問題》的報告,總結皖南事變的教訓,抨擊黨內機會主義分子右的可悲,“左”的可恨。陳毅作關于《蘇德戰爭爆發后引起的世界新局勢與中國抗戰的關系》的報告。
▲ 日偽1.3萬余人開始在蘇南蘇(州)常(熟)太(倉)地區實施第一期“清鄉”,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第十六旅和當地黨政軍民展開反“清鄉”斗爭,至9月15日結束。
1942年
▲ 華中局在阜寧縣鄉間創辦《新華報》。社長陳毅(兼),總編輯陳修良,副總編輯黃源。12月停刊,共出版35期。
▲ 粟裕致電新四軍首長,報告日偽“掃蕩”啟東、海門地區情況及部隊部署:敵自6月12日開始“掃蕩”啟、海至今,我師直及原活動在啟、海的主力兵團及機關,已先后跳出敵“清剿”圈。啟海地區由八團三營、啟海警團及地方武裝分散游擊堅持斗爭,行署等機關仍在原地堅持;師部現行動于石港北、劉橋、金沙間水網地區及部隊具體部署。
▲ 新四軍第五師決定鄂豫邊區劃分為七個軍分區:第一軍分區(鄂東),司令員羅厚福,副司令員何耀榜、黃序周,政委程坦,參謀長楊煥民,政治部主任冷新華;指揮第三十九團二個營,自衛第一、第四團及各縣地方武裝;第二軍分區(鄂中),司令員張文津,政委文敏生,政治部主任魯明健;指揮京、安、隨、云、應各縣地方武裝,第四十四團及第四十五團二個營;第三軍分區(京鐘),司令員鄭紹文,副司令員蔡松榮,政委夏忠武,政治部主任黃德欽;指揮特務團和黨委警衛團及保安司令部直屬隊與京、鐘、襄西各地方武裝;第四軍分區(天漢),司令員楊經曲,副司令員王海山兼參謀長,政委周志剛,政治部主任顧大椿,政治部副主任杜邦憲;指揮第四十三團、特務團、第四十四團一部及天、漢、沔各縣地方武裝;第五軍分區(鄂南、鄂皖邊),司令員張體學,副司令員吳林煥,政委劉西堯,參謀長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衣苔;指揮鄂南、鄂皖邊圻、黃、廣各縣地方武裝及第十四旅全部;第七軍分區(廣、信、應、羅);十三旅為邊區機動部隊;保安司令部名義上不取消,實際上執行三分區一切職務,對其他軍區之地方武裝脫離領導;第十四、第十五旅番號保留,但所轄各團著即以先令執行;各地委與十四旅、十五旅、自衛團、指揮部著即分別合并。(原文獻沒有第六軍分區情況)。
▲ 鹽阜行政公署公布《鹽阜區出口土產管理辦法》。
▲ 第六師第十六旅主力一部先后攻克皖南當涂博望、蘇南江寧小丹陽等日偽據點,恢復江當溧根據地。
▲ 中共泰興縣級機關和警衛團在繆家野遭到敵偽的奔襲,縣委書記徐克強等30余人犧牲,40余人被俘。
1943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舉行干部大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22周年,陳毅作《中共歷史及目前華中任務》的報告。
▲ 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第三軍分區部隊掩護“清鄉”邊緣區群眾數萬人,在東起南坎、西至丁堰、南至天生港,150余千米的封鎖線上展開破擊戰,一夜間,將日偽苦心經營了3個月的封鎖籬笆徹底燒毀。
1944年
▲ 中共中央發布整訓軍隊的指示,要求加緊軍隊整訓,把我軍的軍事訓練和政治工作極大地提高一步,為我軍將來發展一倍至數倍準備條件。
▲ 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在鄂中大悟山白果樹灣召開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以鞏固原有地區為主,以進軍河南、湘鄂贛為輔的方針。
▲ 蘇南區行政公署財經處頒布《貨物稅收暫行條例》。
▲ 淮南區黨委召開津浦路東各縣生產互助會議,區黨委副書記劉順元指出,搞好樣板,擴大宣傳,以部分互助與臨時互助去補充經常互助,繼而過渡到經常互助,是路東勞動互助運動的成功經驗。
▲ 聯抗司令部和紫石縣人民自衛總隊部傳令嘉獎,冒雨黑夜摸進曲塘偽據點,繳獲機槍1挺,擲彈筒1個,步槍6支,子彈百余發的曲北區周胡鄉民兵馬金才等16人。
1945年
▲ 張云逸等就張俊升部(即國民黨軍浙東綏靖前進指揮部挺進第五縱隊)舉義后續處理電示粟裕:“張俊升部舉義反頑,與我合作,殊屬可嘉。望你們代表軍部向張及其所部官兵親切慰問”,“你們提議將張部編為浙東游擊縱隊,并委張為縱隊司令,我們同意。但正式公布方式,最好首先由張領銜發表通電,宣布國頑排除異己,壓迫抗日有功部隊,故毅然擁護抗日民主政府,堅決與新四軍合作,并誓在新四軍領導之下繼續抗戰到底,爭取最后勝利”;“張部游擊縱隊歸浙東指揮,二縱隊司令部直接指揮。或將浙東原有第二縱隊改編為一個旅(以張翼翔為旅長),張部亦編為一個旅,張俊升參加司令部為副司令并兼旅長,何、譚仍為司令、政委”。采取何辦法,你們以個人的名義與張商量后報告我們,以便公布。
▲ 新四軍政治部根據鹽阜區臨時參議會的建議,決定將淮海、鹽阜兩行政區合并為蘇北行政區,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一氓,副主任委員曹荻秋、計雨亭。下轄鹽阜、淮海兩個行政分區專員公署,萬金培、吳覺分任兩分區專員。
▲ 由四明自衛總隊、嵊新奉抗日別動隊和嵊新奉大隊組建成浙東游擊縱隊第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林有璋(8月,程業棠任支隊長,林有璋任政委)。
▲ 溧高縣政府縣長周林、局長沈以宏簽發《溧高縣政府通令》:為嚴格糧政制度妥為保管糧草與實行統一支付辦法,決心建立糧站并訂立暫行辦法。
1946年
▲ 毛澤東、朱德發布致全體戰地司令員命令:“在任何地點,如國民黨軍隊不攻擊我軍,我軍即不應主動地攻擊國民黨軍。但如被攻擊, 我軍將堅決采自衛手段,以保護人民之生命財產,并維持民主政府的
法令。”
▲ 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迎擊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的緊急動員令》。
▲ 中共華中分局、蘇皖邊區政府發出《關于戰時后勤工作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