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與《撲朔迷離》一文作者商榷
與《撲朔迷離》一文作者商榷
作者:陳海云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5期 日期:2018-04-12 瀏覽次數:8328
我們拜讀了2016年《鐵軍》雜志第十一期劉昌年同志撰寫的《撲朔迷離的“新四軍最早海防部隊”》一文,對劉昌年同志對我們所寫的《鮮為人知的新四軍海防總隊》提出的質疑,我們表示歡迎。劉昌年同志這種對歷史負責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任何一個新的歷史事件被發現,都要經過考證,經過多方面專家、學者的探討與爭辯,最后才會被大家所公認與接受。新四軍海防總隊是在抗日戰爭烽火中誕生的,時間只有半年多一點,早被戰火硝煙所埋沒,又未留下記載的檔案,難免會有人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與看法,這是正常的。不過,至今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不存在。我們深信在對疑問的探討中,新四軍海防總隊的真實歷史會被大家所認識,予以承認。我還深信經過各位知情者、專家、學者的深入調查挖掘,共同切磋,一定會把新四軍海防總隊這段歷史搞清楚。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根據黨中央的要求,地方各級黨組織建立黨史資料征集研究辦公室,我有幸參加了這項工作。當時碰到的最大難題,是戰爭年代的檔案資料殘缺不全,很多事無法在檔案里找到,只有向健在的當事人請教,出現了“搶救活資料”熱潮。發生在大豐建立的新四軍海防總隊,檔案里無記載,我們查找了當時參加收編國民黨海警團主要人員的李人俊、黃亞成、呂錚等同志,還采訪了被收編的海警團人員,有謝漢臣的副官陳永福、連長陳永祥,被俘虜士兵夏龍華等。我們當時調查的目的不是要寫新四軍海防部隊的歷史,而是為寫《大豐革命斗爭史》服務。在已出版的《大豐黨史資料》《大豐革命斗爭史》《大豐縣志》《文史資料》,都刊有新四軍海防部隊資料。近年來,由于受到對人民海軍的創建、新四軍海防部隊課題研究的深入,我們受到啟發,也將過去采訪老同志的記錄進行重新整理公布出來,是為廣大新四軍歷史愛好者、學者、專家提供研究素材,搞清歷史,并不是為了爭什么高低先后。
為搞清歷史,我們對劉昌年同志對我們有關文章提出的主要質疑問題作如下答復:
(一)新四軍到底有沒有收編國民黨海警團,存不存在改編為新四軍海防總隊?近期,我們通過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在南京軍區檔案館查到了1941年7月31日新四軍領導人陳毅、劉少奇、饒瀨石、賴傳珠聯名發給抗大五分校的電報,抄錄如下:
“抗大:
海防總隊可以與之談判,只要保持與我們友誼關系,準許其與敵偽接洽,接受委任,掛敵偽番號。
陳劉饒賴
四一年七月三十一日”
發電報的時間7月31日,是敵偽占領鹽城后的第10天,4位領導在軍務政務十分繁忙情況下,還給抗大發電報,在海防總隊叛變前的關鍵時刻,對如何與海防總隊談判的原則作出關鍵性指示。這是在特定時期特殊情況下如何做好統戰工作,應掌握的原則。同時也反映出軍部領導對海防總隊問題的重視,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這可證明海防總隊的確實存在,而且是屬于軍部領導下的部隊。否則,四位領導不會聯名發這樣的電報。
(二)關于對國民黨海警團收編的時間,是誰批準的?現將我1983年7月3日訪問國家計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人俊的談話記錄抄錄如下:
我是浙江溫州人,1914年出生,原在崇明上海一帶做黨的地下工作,新四軍成立后,參加新四軍。1940年11月7日,隨劉少奇從淮南來到海安。在海安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工作,管文蔚任行政委員會主任。行政委員會下設財經部,我任副部長。皖南事變后,重建新四軍軍部,撤銷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財經部,建立新四軍財經部,我仍任財經部副部長。1940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后改為華中局)和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從海安遷駐鹽城,鹽城成為華中黨政軍機關駐地與抗日指揮中心……同年11月,劉少奇、陳毅等領導研究決定,建立江淮銀行和江淮印鈔廠,由我兼任江淮銀行副行長和江淮印鈔廠廠長。江淮印鈔廠原選址裕華,覺得不安全,又選裕華鎮西北的農村鼎豐公司作江淮印鈔廠駐地(位于大中集的東北角)。我于1940年12月來到大中集,一方面籌建印鈔廠,另一方面是解決沿海鹽稅和棉花稅的征收工作……
我到大中集駐北門中棉公司,適逢黃亞成團長在大中集收編國民黨蘇北沿海鹽墾實業保安隊,這對駐斗龍港的國民黨實業保安總指揮部海警團產生很大影響,其一大隊大隊長謝漢臣通過他的把兄弟、裕華公司實業保安大隊長楊恒甫(謝漢臣和楊恒甫同拜張鎮師傅)帶信給黃亞成團長,希望新四軍去收編他們的海警團,“給一個番號,給一碗飯吃”。黃團長則把這一情況報告我,我迅速向陳毅作了匯報。陳毅指示我和黃亞成去斗龍港龍王廟了解國民黨海警團情況,洽談收編事宜,做好收編工作,以建立新四軍的海防部隊。
根據陳毅指示,我與黃亞成一道,攜楊恒甫、呂錚,還有保衛人員一道來到龍王廟。第一次與謝漢臣見面是在一個澡堂內進行的,后又跟海警團團長王維新進行談判。王維新、謝漢臣同意將海警團改編為海防總隊。華中指揮部派科長陳鐵君(軍)任政治部主任,要求改編后部隊做到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騷擾沿海漁、鹽民,打擊海匪,保衛海上漁民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安全。團結抗日,共同維護沿海社會秩序。收編時間在皖南事變前。皖南事變后,在鹽城重新建立新四軍軍部,正式任命王維新為海防總隊總隊長,謝漢臣為副總隊長兼第一大隊長,陳鐵君為政治部主任。
1941年7月,日偽軍對鹽阜區大掃蕩,占領了新四軍軍部鹽城,謝漢臣在張鎮的外甥、偽第二集團軍司令楊仲華(原國民黨保安八旅旅長)的拉攏下叛變,退出龍王廟沿海地區,將他的部隊拉到西團,任偽第二集團軍第五旅旅長。而斗龍港沿海一帶依然是蘇中和蘇北抗日根據地后方基地。不過,謝漢臣叛變之后,由于力量小,處于我根據地的包圍之中,并不敢得罪新四軍。
1941年12月18日,小海區委于復太港開會。凌晨休息時,臺北分縣委宣傳部長孫鋒以及小海區委書記陳斐等被下鄉掃蕩的西團偽軍抓去。由于原裕華公司實業保安大隊長楊恒甫和西團謝漢臣、大中集谷振之的關系都很好,因此派楊恒甫(楊胡子)去西團與謝漢臣交涉。謝講,這件事他不報告日軍,也不會傷害被捕人員,只是經濟上有困難,希望給點錢。經研究報我批準,開了一萬多元(法幣)批條,錢是從兩淮鹽務管理局周邨那里提取的。謝漢臣收到錢后,即把人放了回來。就在孫鋒、陳斐等被釋放的當晚,東臺縣委書記楊辛、臺北分縣委書記楊天華等在小海李家灣開會,又被西團偽軍抓去。這次,蘇中二地委書記章蘊火了,要派部隊攻打西團,再由楊恒甫把信送到西團,譴責他們違背承諾。謝害怕新四軍消滅他們,連忙道歉,說是誤會,只有兩夜一天就放了人。這說明謝漢臣雖然叛變,還保持著同我們的聯系,這是符合當時形勢下統戰工作原則的。
1942年8月,西團偽軍發生內訌,偽旅長謝漢臣等被部下黃維田打死,黃維田率部逃到海上后被新四軍消滅。駐白駒、劉莊的偽團長何少章搶占了西團,直到1944年春,被臺北軍民逼退,西團獲得解放。后敵偽屯墾,又占領了西團,只有兩個月時間,被我軍消滅,西團再次獲得解放。”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對于國民黨海警團的收編,的確是出于他們的請求,“給一個番號,給一碗飯吃”,不存在強加與逼的問題,不是“當談判被逼成‘協議’后,又派司令部第二科科長陳鐵君去當政治部主任,似不合常情。”至于陳鐵君出任海防總隊政治部主任是正反兩面當事人公認的。他的任職具體時間,他們都未具體講。我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第三卷中陳鐵君將軍的簡介很簡單,只有他一生中的主要職務,的確沒有他在海防總隊中的簡短任職。
(三)關于國民黨海警團。這是國民黨江蘇省沿海實業保安總指揮部的下屬海警團(剛成立為海警總隊)。我還查了原始采訪筆記,黃亞成和呂錚講的都是海警團(總隊),唯有陳永福講的是海防團(總隊)。經研究認為,應以黃亞成、呂錚講的為準,因為國民黨地方雜牌軍是維護地方治安的,不屬國防部隊正規軍范疇,起警察作用,不起海防作用。對此,我過去有所疏忽,特此更正說明。對于其他的質疑,這里不作一一回答,請諒解。
我們歡迎劉昌年同志、各位知情者、專家學者對我們這個“商榷”以及其他方面問題再提出質疑、批評與指正,我們一定虛心接受,共同切磋,把新四軍海防部隊歷史搞清楚、搞真實,這是我們這一代歷史工作者應當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