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4月30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4月30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20-04-30 瀏覽次數:8332
4月30日
1938年
▲ 管文蔚在訪仙鎮后冊塘主持召開第一次丹北地區自衛團團長會議。武進、鎮江等縣部分自衛團長與會。會議一致通過《抗日自衛團組織章程》《自衛團訓練大綱》《辦事細則》等文件。
1940年
▲ 葉劍英、博古向中央報告:“新四軍原定方針是堅持江南發展江北,因此江北部隊不應南調”;“江南部隊在目前只有加強分區的獨立活動,才便于堅持和發展,才能避免與友軍大規模沖突”;“以太湖為中心的京滬杭三角地區將是敵偽在目前掃蕩的中心,我軍集中蘇南湖沼地區不利于作戰”;“估計到江南部隊在必要時有分途北渡可能,因此部隊仍□□鞏固原蘇南地區,保持江南江北的聯系”;“重慶方面正候周恩來來談判重新劃分八路軍、新四軍作戰地區,何應欽、白崇禧曾提出在華北劃一戰線以便八路軍、新四軍集中作戰的問題,因此對新四軍集中蘇北問題,可以利用上述談判事件拖延之。葉挺準備直接電顧祝同延緩彼之計劃”;“請中央考慮電復轉項”。
1941年
▲ 中共中央軍委發布新四軍各師軍政委員會組成決定:第一師軍政委員會由劉炎、粟裕、鐘期光、周林等4人組成,書記劉炎;第二師軍政委員會由張云逸、羅炳輝、郭述申、周駿鳴、鄭位三等5人組成,書記張云逸;第三師軍政委員會由黃克誠、吳文玉、彭雄、彭明治、朱滌新等5人組成,書記黃克誠;第四師軍政委員會由彭雪楓、張震、肖望東、岳夏、賴毅等5人組成,書記彭雪楓;第五師軍政委員會由李先念、任質斌、劉少卿、陳少敏等4人組成,書記李先念;第六師軍政委員會有譚震林、江渭清、羅忠毅等3人組成,書記譚震林;第七師軍政委員會由曾希圣、張鼎丞、孫仲德、何偉等4人組成,書記曾希圣。
▲ 鄂豫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改為行政公署,主任許子威。
1942年
▲ 日偽軍500余人分三路包圍中共路北特委、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新四軍五十一團團部駐地(丹陽)壩。該團政委陳光率一連阻擊,掩護中共路北特委等領導機關安全突圍,陳光在突圍時負傷。
1943年
▲ 皖中日偽軍2000余人“掃蕩”巢無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嚴家橋地區。新四軍第七師沿江支隊展開反“掃蕩”作戰,收復槐林鎮、高林橋等地,殲日軍一個小隊,迫使日偽軍在5月6日回撤。
1944年
▲ 中午,田岫山在周巷駐地邀請駐周巷日軍警備隊長田尾大尉等赴宴,以擲杯為號,當場擊斃日軍尉官7人及翻譯官、士兵各1人。后又殲滅駐周巷警備隊一個小隊30余人。田部反正后在浙東抗日部隊掩護下,渡姚江進入四明山。
▲ 新四軍第十六旅召開政工會議,江渭清在會上指出:要加強干部教育和提高戰士的黨群觀念。
1945年
▲ 譚希林、曾希圣致電張云逸:我收復石村廟、官橋亭、石橋、徒崗、綽廟集、田家渡等頑軍據點后,基本打通與第七師交通。
▲ 新四軍第九旅、第三軍分區主力各一部,配合各縣部隊,拂曉前,突襲泗靈公路上各敵偽據點,攻克關帝廟、長直溝、虞姬墓、三官廟、鳳凰山,同時發動萬余群眾對泗靈公路大破擊,炸毀了虞姬墓至泗河(公路)大橋,徹底破壞泗靈公路。
1946年
▲ 華中暨清江市文化界70余人召開歡迎會,歡迎上海文化界趙慧深等9人來清江市。蘇皖邊區政府主席李一氓致歡迎詞,趙慧深宣讀郭沫若等致華中解放區文化界的信。會上成立中蘇文化協會華中分會,馮定、韋愨、孫冶方、劉季平、夏征農、黃源、揚帆等為分會理事。
4月下旬
1938年
▲ 閩中紅軍游擊隊160余人,從福州洪山橋出發,與5月中旬抵達歙縣巖寺,編為新四軍特務營第二連。
1939年
▲ 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組成先遣第一梯隊,由支隊政治部主任李浩然率領南下開辟新區。
▲ 中共蘇皖區黨委在《堅持江南敵后抗戰之政治綱領》中規定:保護中國商業,提高農業生產,振興工業,發展合作商業;調劑糧食,抑平物價,嚴禁奸商壟斷操縱漁利,以裕民生,以利長期抗戰。
▲ 新四軍挺進縱隊將企圖投靠韓德勤的“挺縱”第二支隊方鈞部1000余人繳械。新四軍挺進縱隊政治部主任龍樹林在率部收繳方鈞部槍械時,不幸犧牲。
1940年
▲ 中共江南特委改組為(南)京滬線東路特別委員會(東路特委)。東路特委成立后發表《關于堅持東路抗戰十大工作綱領》。
▲ 王仲良調離常熟,許家信(王興華)接任常熟縣委書記。吳志誠調離蘇州,謝安(謝瑞棠)接任蘇州縣委書記。
1942年
▲ 中共江南區委在溧水境內的經巷等處召開擴大會議,第十六旅及蘇南各地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精神,結合蘇南的實際情況,確定京滬鐵路以南地區,采取一面作戰、一面建設的方針,大力發展地方武裝,團結群眾,加強政權建設,做好反“清鄉”的準備;鐵路以北地區,轉為長期隱蔽、積蓄力量、逐步恢復的方針。
1945年
▲ 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部、政治部由長興南移至孝豐地區。
4月本月
1938年
▲ 項英和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黃道派關英前往磨盤山,動員上(饒)橫(峰)弋(陽)德(興)中心縣委書記楊文翰及其領導的游擊隊下山改編。楊文翰懷疑關英是叛徒說降而將其誤殺。1943年3月,楊文翰游擊隊在國民黨軍“清剿”中失利,10月楊文翰在弋陽葛溪被俘犧牲。
▲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駐贛辦事處遷駐張勛公館。
▲ 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成立,書記彭康,統戰部長李世農,宣傳部長張勁夫,軍事部長譚光廷。
▲ 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決定成立皖南特委,書記李步新任,統一領導皖南地區黨的工作。
▲ 顧復生在青浦縣東鄉一帶陸續建立七支不脫產的抗日自衛隊。嗣后又組建常備武裝青東抗日自衛隊,多次在上海至青浦的公路上破壞橋梁,襲擾日軍,創建青東抗日游擊根據地。
1939年
▲ 新四軍政治部頒發命令,公布《新四軍組織工作組織綱要草案》。
▲ 項英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并轉中原局:提出江北工作,在軍事上“向北、向東發展,以津浦線為中心積極行動,控制該路,另一部控制淮南路”;“在政治上,以鞏固擴大統戰為主,求得各方合作和配合,以便我軍轉展減少阻礙和限制”;“八團與游擊縱隊改編為三個團(現有十營),成立五支隊,以羅炳輝為司令,周駿鳴為副司令”;“指揮部以云逸為主任、賴傳珠為參謀長”;“組織江北前委,云逸為書記,炳輝、傳珠、駿鳴、林愷、季英、述申為委員,直屬軍分委”;“由朱克靖帶服務一隊及民運人員40人到江北開展民運。另調五團團長孫仲德及直屬隊政治主任張樹才到江北工作”。
▲ 陳少敏率一個連的兵力離開竹溝南下,月底到達四望山地區,與信陽挺進隊會合。隨后陳少敏率信陽挺進隊兩個中隊150余人及竹溝留守處干部50余人,離開四望山,向鄂中挺進,6月6日到達安陸縣趙家棚地區,與李先念會合。
▲ 陳毅發表《江南游擊區域工作經驗片談》:強化游擊區域行政系統、管理地方武裝、游擊區域抗戰動員與解決民生、游擊區域民眾組織、解決游擊區域問題之中心關鍵。
▲ 延陵常備隊改編為新四軍丹陽獨立支隊,下轄三個大隊。支隊長王竹舟,書記任邁。
▲ 江抗第三路在武南坂上襲擊過路日軍10多人,斃敵數人。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王赤在帶領部隊追擊逃敵時不幸犧牲。
▲ 經中共江蘇省委同意青東抗日自衛隊接受國民黨淞滬游擊隊第三支隊番號,支隊長顧復生,政訓主任顧德歡,參謀長周達明。下轄三個大隊,八個中隊,約500人槍。
▲ 新四軍第十六旅創辦茅東兵工廠,設有翻砂、化工、金工股。分布在金壇建昌圩的潘家墩、泉家墩、銅馬泉、蔡甲、楊家村、下寨和陳家棚等地。
1940年
▲ 毛澤東致信彭雪楓,指出:“一年來,豫皖蘇地區迅速得到發展,部隊和地方武裝不斷擴大,你們的工作很有起色,中央對你們取得的成績深表滿意。”
▲ 陳毅在惠浴宇等陪同下,第三次進泰州與李明楊、李長江會談,宣傳抗日主張,分析團結抗日前途。(一說“3月”)
▲ 中共蘇皖區委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召開聯席會議,東南局代表袁國平到會傳達中共中央《關于目前時局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會議通過中共蘇皖區委《為堅持江南敵后抗戰之政治綱領》。確定鞏固泗縣基本區、發展新區和準備創建蘇北根據地的方針,并決定大力開展群眾運動。
▲ 新四軍蘇南指揮部政治部制定5、6兩月份民運工作計劃。
▲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以第一、第二、第三團組成平漢支隊,支隊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副支隊長兼參謀長黃林,政治部主任栗在山。
▲ 豫鄂挺進縱隊所屬信應游擊總隊(1月由信應地方武裝編成,總隊長張裕生、政治委員劉子厚、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馮仁恩)、應城抗日自衛總隊(總隊長許子威、副總隊長王海山)一部分別整編為豫鄂挺進縱隊第七團隊(團長馮仁恩、政治委員余孝禮。8月改稱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七團)和豫鄂挺進縱隊第八團隊(團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
▲ 煌崗(朱理治)發表《創造華中武裝部隊的經驗》。
▲ 中共蘇皖區委決定成立《人民報》社,區委機關報《人民報》復刊,同時出版《人民通訊》《人民畫報》《通俗研究》等刊物。其中《人民通訊》類似于政府公報。終刊時間不詳。
1941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粟裕、劉炎、鐘期光、陳丕顯:“聯抗”(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聯合司令部簡稱)對外仍應保持外圍軍形式,對內加強黨員的領導及黨的組織,在“聯抗”上中下層的骨干作用形式應密切配合,來擴大鞏固“聯抗”。華中局責成蘇中軍政黨委員會及第三區軍政黨委員會設法幫助“聯抗”, 擴大“聯抗”,加強“聯抗”黨的骨干作用,審查“聯抗”的干部,加強“聯抗”獨立的戰斗力,保持“聯抗”外圍獨立形式,提高黃逸峰(聯抗司令員)的威信。并劃泰縣、興化、東臺、海安四角地區為“聯抗”活動地區,地方黨政應培養“聯抗”成為當地主力。對“聯抗”待遇一律視為黨的武裝,不得有歧視。“聯抗”歸蘇中軍區指揮。
▲ 陳毅、劉少奇、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七師,目前斗爭方針:部隊目前需要擴大、恢復情緒與安心。因此只能進行勝利戰斗,不可再受挫折與消耗。對各部隊不能給以過大過難的任務,要在許多勝利中來求得部隊之擴大與信心的提高。對盛家橋以西、白湖以西及含和地區,如無堅強部隊可增援則免派,以免再遭挫折。在無為應大大加強地方工作,改善群眾生活,建立地方武裝,以便成立為我之根據地。
▲ 李先念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頑軍、敵軍動態及我軍部署。
▲ 劉少奇在阜寧召開鹽城、阜寧、淮安等縣縣委書記參加的座談會,聽取各縣關于群眾工作的匯報。并指示各縣應立即組織各級農救會,廣泛發動群眾,抗戰減租減息斗爭。
▲ 中共皖南特委書記黃耀南來江北與原皖南特委書記李步新會合,經華中局批準在無為白茆洲建立新的皖南特委機關。同時在皖南建立銅(陵)青(陽)南(陵)黨政軍委員會。
▲ 黃逸峰奉命到新四軍軍部匯報工作;劉少奇代表華中局宣布批準黃重新入黨。
▲ 鄂豫邊區建設銀行成立,發行邊幣,與法幣等價使用。
▲ 為搞好根據地的貨幣流通,江淮印鈔廠在東臺新豐鎮東的鼎豐公司建立,對外稱“光華公司”,督導主任胡金魁,指導員湯少林,經理柳傳卿。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陶勇旅長收編一股海匪,頭目孫二虎經教育改造后加入共產黨,成為新四軍蘇中縱隊的領導人之一。
▲ 丹北地區成立蘇南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和蘇南第四保安司令部,專員兼司令韋永義,下轄:澄西縣,縣長張志強;揚中縣,縣長王龍;山南縣,縣長張光;山北縣,縣長陳云閣;武進縣,縣長管寒濤。
▲ 泰興中心縣委撤銷,成立蘇中三地委(書記韋一平)、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專員朱克靖)、第三軍分區(司令陳玉生,政委葉飛,參謀長張蕃,政治部主任阮英平)。
▲ 津浦路東根據地召開蘇皖邊區農民抗敵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發動各地“農抗會”做好“三七分租”、“二五減租”、“分半給息”、“老債還本”和優待“抗屬”、生產開荒等工作,會議選舉李世農任“總農抗會”理事長。
▲ 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第六團在蘇中興化縣蘆洲地區伏擊日軍汽艇,全殲日軍一個小隊,俘日軍2人。
▲ 樊玉琳率鎮句金丹四縣抗敵總會短槍隊,在句容第一區區大隊的配合下,襲擊白兔東荊塘敵據點得手,這是茅山地方武裝在皖南事變后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 中共蘇常太工委《民聲報》周刊創刊。
▲ 原新四軍軍部作戰科參謀葉超、王守智在皖南事變突圍后,整理的材料《皖南事變要報》中詳述“情況”“決心與部署”“行動及戰斗經過”“皖變的檢討”。
1942年
▲ 陳毅、饒漱石、賴傳珠致電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指示蘇南部隊今后的任務。指出:對偽軍實行打拉政策對蘇南斗爭堅持與開展有決定意義。并指出,太(湖)滆(湖)、長(蕩湖)滆(湖)地區系我軍將來向東南發展之戰略基點,在該區活動之獨立二團,應派有獨立工作能力之軍政干部去加強領導。
▲ 新四軍司令部作出《關于江南反“清鄉”斗爭的經驗總結》。
▲ 新四軍第七師第十九旅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團各一部,進入含和地區,與當地游擊隊匯合,組成含和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馬長炎,副團長顧鴻。
▲ 鄂豫邊區成立第一軍分區(司令羅厚福、政治委員程垣)、第二軍分區(司令肖遠久、政治委員文敏生)、第三軍分區(司令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新四軍第五師第十四旅、特務旅、第十五旅等部隊,分別相對固定在鄂皖邊和第一、第三軍分區活動。第十三旅擔負全區機動作戰任務。
▲ 中共鄂皖邊地委在黃梅組建新四軍贛北挺進大隊,在大隊長劉祿、指導員蔡瓊率領下,南渡長江,開辟瑞陽邊抗日根據地。8月,贛北挺進大隊奉命北進,改編為黃廣獨立營。
▲ 根據淮北行署頒發的《縣以下各級代表會,參議會組織法》《區選舉委員會組織法》《鄉(鎮)公所組織法》,所屬各縣分別建立了行政委員會、參議會,一些基礎好的鄉、保,進行了廢除保甲制的試點,選舉產生鄉長。
▲ 金壇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長諸葛慎兼理司法。
▲ 蘇中行政公署頒發《蘇中區合作社暫行條例》。
1943年
▲ 陳毅、鄧子恢、彭雪楓、范長江等,在縣長張太沖的陪同下,從羅崗經雙溝鎮全德槽坊(雙溝酒廠的前身)到大柳巷視察。陳毅在大柳巷小學作《關于重視知識分子,重視教育》的報告,寫下膾炙人口的《大柳巷春游》詩。
▲ 金明在豫皖蘇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淮海區反“掃蕩”的經驗教訓》的報告。
▲ 國民黨軍江蘇省保安第七縱隊(原保安第三旅)副司令胥金城率部700余人投奔“聯抗”,受到黃逸峰司令的熱情接待。經新四軍軍部批準,蘇中軍區委任胥金城為新編第七縱隊司令。
▲ 中共蘇中一地委在寶應油坊頭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韋一平作《一分區總結報告》,周山作《夏收工作報告》,陳丕顯作《目前形勢下蘇中全黨及一地委二次擴大會議的任務》報告。
▲ 新四軍第十旅兼淮海軍分區結合保衛麥收,以六塘河兩岸和海(州)沭(陽)公路為重點,對敵發起夏季攻勢,拔除一批日偽軍據點,全殲守敵,俘偽軍715人行。
▲ 鄂豫邊區物資統制局制定《關稅稅則》《關稅稅率》《關稅征收辦法》。
▲ 高郵縣公安局成立,局長吳明仲;高郵情報分站建立,高郵獨立團偵察參謀陶劍華兼任站長;中共高郵縣委敵工部成立,統一軍隊和地方爭取、瓦解敵偽人員的工作。
▲ 新四軍老二團出擊駐石馬黃橋庵的汪偽軍一個中隊,活捉敵中隊隊長蔣步安,俘敵60余人。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聯絡部編印的向敵占區發行的報紙《申報》(蘇北版)出刊。
▲ 中共淮南區委和淮南軍區統一成立敵工委員會,各縣成立敵工聯絡站,并組建了津浦鐵路工委和第二師鐵路便衣大隊,開展津浦鐵路南段兩側地區的工作。
▲ 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老圩施家橋為《水滸傳》作者,大文學家施耐庵修廬墓,立牌坊。
1944年
▲ 蘇中第一分區司令部決定,丹北大隊改為丹北獨立團,副團長劉德勝。
▲ 長興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長陳練升。
▲ 蘇中一分區專署成立利民公司,高郵設立分公司;高郵縣抗日民主政府設立湖東貿易公司,主要負責抗日軍民物資供應。
▲ 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籌建煙草廠,6月縣政府撥款,從蘇州購買了一臺卷煙機,初秋又買回煙絲機、軋梗機、炒煙絲機等設備和商標印刷版。機器設置在太平港江邊一戶農家。第二年春,煙草廠劃給專區財經處管轄,廠址在揚中縣鳴鳳鄉中灘,廠名為江南煙草廠。7月,大批生產長江牌香煙。9月,煙廠遷至高郵臨澤夏家集,并由蘇中第二分區供給處領導。
1945年
▲ 張云逸、饒漱石、曾山電示粟裕:“同意在敵未向浙贛路進攻前,你們以備戰姿態進行各方面準備與仍留原地待機”,“葉飛應留蘇南或浙西整訓待機”,“在敵攻勢發動與頑大部撤退后,葉可率2個主力團,先打通浙東,再看情況相機向浙南發展,與龍躍部取得聯絡后,再派一部主力與曾鏡冰打通聯系”。金明到達后,我們意見:或成立前委會,以你任書記,任務為統一領導江南、浙東、福建各黨委及指揮前方各主力兵團作戰;金明任蘇南區黨委書記,任務為在前委領導下,統一蘇南、浙西黨、政、民、財及地方兵團的工作。或將廣南及浙西新發展地區另成立一區黨委,暫時仍由你直接主持,而原蘇南區黨委則以金明任書記,吳仲超任副書記,“上述兩個意見,何者較妥……盼速告”。“張翼翔(原任新四軍參謀處作戰科長)工作,或仍照前任陶勇旅旅長,或暫任副旅長,或派往浙東任副司令”“葉留蘇南時任江浙軍區副司令,鐘期光任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 新四軍第七師兼皖北軍區決定,以新四軍第七師教導大隊和干部訓練班為基礎,成立抗大第十分校,歸新四軍第七師建制。校長譚希林(兼),政治委員曾希圣(兼),教育長陳仁洪。1945年10月,新四軍第七師決定,將所轄的抗大第十分校整編為新四軍第七師隨營學校,撤銷抗大第十分校番號。
▲ 新四軍第五師兵工廠擴大為兵工部,部長陳康白。
▲ 張愛萍、鄧子恢、韋國清發出《打破日偽蠶食擴大解放區》致各兵團首長電。
▲ 新四軍第二師致電張云逸、饒漱石、賴傳珠報告“粉碎日軍打通淮河交通企圖的作戰情況”。
▲ 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派出3名代表,由南京中共地下黨員紀綱帶領到六合縣竹鎮與新四軍代表談判。日方表示愿將日軍占領的華中根據地的7座城市交給新四軍,但要求新四軍不向日軍進攻。新四軍代表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隨后,華中局應日方要求,派揚帆到南京繼續談判,營救出被日軍關押的2名中共黨員(汪錦元、陳一峰)。
▲ 新四軍盱嘉支隊反擊日偽軍對淮南根據地的盱(眙)嘉(山)地區進行蠶食“掃蕩”,襲擊明光東北的舊縣、桑戴地區及上苗偽軍據點,殲滅守敵300余人。次日,敵明光警備司令井上率日偽軍400余人實行報復進攻,盱嘉支隊在阻擊戰中擊斃井上。
▲ 華中建設大學(簡稱“華中建大”)在淮南盱眙縣新鋪鎮創辦,校長彭康,副校長張勁夫。同年9月,遷至江蘇淮陰,招收預科生1300余人。翌年,鄧子恢兼任校長,副校長夏征農、戴白韜。
1946年
▲ 華中軍區決定,雪楓軍政大學與蘇中軍區蘇中公學、華中野戰軍隨營干部學校合編,成立雪楓大學,歸華中軍區建制。校長粟裕(兼),副校長張崇文,政治部主任邱一涵。11月2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決定,雪楓大學編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 新四軍第二師進駐宿遷市,在城西體育場召開軍民大會,羅炳輝師長揭露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闡述我黨我軍正義立場和戰略方針。會后舉行了示威游行。
▲ 華東黨校從淮安遷至高郵城,招收一期學員,校長陳丕顯。高郵縣委組織區鄉干部參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