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劉建華同志在贛粵邊堅持十五年的艱苦斗爭
劉建華同志在贛粵邊堅持十五年的艱苦斗爭
作者:劉勉鈺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9 瀏覽次數:8333
2016年7月30日,是江西省新四軍研究會的老會長劉建華同志誕辰100周年。劉建華參加過項英、陳毅領導的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并一直堅持到1949年江西解放。他在“文革”前就擔任江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是正省級干部,離休后擔任江西省新四軍研究會第三屆、第四屆會長,第五屆名譽會長,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顧問,在領導江西研究和宣傳新四軍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劉建華是江西尋烏縣河角鄉人,原名劉新昭,父母都是貧苦農民。他1929年冬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3年秋出席了在瑞金召開的全蘇文化教育大會,同年11月調任粵贛省團省委白區工作部長。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從瑞金來到會昌,在省委機關召開的領導干部大會上,毛澤東同與會同志一一握手。這是劉建華第一次同毛主席握手,也是他第一次聆聽毛澤東講話。1934年8月,中央在于都縣設立贛南省,劉建華調任少共贛南省委白區工作部部長。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劉建華奉命留在蘇區堅持斗爭。長征前夕,劉建華在贛南省委召開的干部大會上,第二次見到了毛澤東,并握了手。毛澤東說:“不要認為紅軍主力走了,革命就失敗了,不能只看到暫時的困難,要看到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們堅持斗爭,新的革命高潮一定會到來。讓我們在勝利之后再見吧!”毛澤東的這番話,劉建華一直銘記在心。
1934年12月,中央分局決定成立信康贛雄(后稱贛粵邊)特委和軍分區,李樂天任書記兼司令員,楊尚奎任副書記,劉建華任少共書記,率一個營的部隊700人從于都小溪開往贛粵邊的油山地區。第二年3月底,項英、陳毅輾轉來到油山。不久,蔡會文、陳丕顯率贛南軍區突圍出來的300余人也到了油山,加上當地的游擊隊共計1400余人。從此,在項英、陳毅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其艱苦性、復雜性、殘酷性,前所未有。陳毅多次感慨說:“三年游擊戰爭,是我一生中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就其艱苦性來說,不亞于紅軍長征。紅軍長征以后,國民黨軍占領了整個中央蘇區。1935年4月下旬,蔣介石派粵軍余漢謀的第一軍和江西保安團、贛南各縣“鏟共團”等五六萬人,即50倍于我的兵力,對贛粵邊游擊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清剿,狂言“要在三個月內消滅游擊隊”。他們構筑了三道封鎖線,對蘇區實行“山砍光,屋燒光,人殺光”的殘暴政策。在政治上,整頓保甲制度,實行“十家連坐”;在經濟上,嚴密封鎖游擊區,強迫移民并村,妄圖切斷群眾與游擊隊的聯系,把游擊隊困死餓死。
在這種情況下,項英、陳毅于1935年4月在大余縣長嶺村召開了連以上干部會議,制定了“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方針和分散游擊等一系列政策。劉建華出席了這次帶轉折性的重要會議。會后,部隊分散到各小塊游擊區開展活動。劉建華則和項英、陳毅、楊尚奎、陳丕顯等特委領導同志及特委機關在一起。針對敵人大規模的軍事清剿,項英、陳毅采取了小規模的、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以突然襲擊和伏擊為主,不斷打擊敵人。在敵人清剿最緊張的時候,游擊隊隱蔽急行軍100多里,在拂曉前趕到廣東南雄的烏徑鎮,全殲了敵自衛團和區公所,擊斃了自衛團長丘桂興,又用幾支隊、幾大隊等各種番號,在四鄉張貼標語,鬧得敵人草木皆兵,只好從山里收兵。
不久,特委組織了一支50余人的游擊隊和隨隊工作團,劉建華任主任,去邊遠地區開辟新的游擊區。1935年7月,特委派劉建華到信康贛縣委協助工作。信康贛游擊區以信豐西部山區為根據地,包括信豐、南康、贛縣、大余等縣的邊區,是油山的中心地區之一。這里有信豐紅軍游擊隊、崇仙紅軍游擊隊、信康贛紅軍游擊大隊下屬兩個游擊中隊。粵軍連續數月的軍事清剿沒有能夠消滅紅軍游擊隊,便采取移民并村、把群眾趕出山去的“封坑”手段。為此,項英、陳毅在潭塘坑召開了贛粵邊特委、信康贛縣委和南雄縣委的聯席會議,提出了“鞏固老區,發展新區”的斗爭方針,制定了一系列對付敵人封坑的辦法。劉建華出席了這次重要會議,并積極貫徹執行。他具體負責信豐的上樂片、大余的新城、南康的龍回西角等重要區域的全面工作。上樂村有五個自然村,200多人,設有特委的交通站和油印處,由劉建華領導,負責傳達項英的指示和油印特委的文件,還要進行聯絡工作和收集情報,采購物資。劉建華在上樂村蹲的時間較長,使上樂村成了一個鞏固的游擊根據地,出了多位英雄人物。為了對付敵人的移民并村,信豐縣委動員黨員和群眾一起遷到山外,以保持黨和群眾的聯系。到春耕時節,黨員又帶領群眾向敵人吵鬧要進山種田,否則沒有飯吃。敵人無奈,只得讓群眾回山。敵人企圖割斷游擊隊與群眾聯系的陰謀又破產了。1936年陰歷年前,敵人又對信康贛地游擊區搞“萬人大抄山”,粵軍分成八路,強迫群眾上山砍樹,放火燒山,使游擊隊沒有藏身之地。項英立即找劉建華等人開會,商量出幾條對策。當敵人來抄山時,劉建華帶三名工作人員出山,悄悄地來到有百戶人家的大余縣新城的梨頭爐村,組織黨團員和積極分子秘密貼標語、發傳單,署名紅軍游擊隊某支隊某大隊,故意散布說昨天晚上過了多少游擊隊,開往章江北岸,威脅敵人老巢,然后讓國民黨的保長去向粵軍報告,以迷惑敵人。被逼迫去抄山的群眾,在黨團員帶動下,采取各種巧妙的辦法跟敵人作斗爭。如粵軍要抄山群眾走在前面,群眾就吵嚷:“你們有槍不敢進山,要我們沒有槍的先進去,不是叫我們去送死嗎?”在粵軍的威逼下,進山群眾將計就計,一進山就快步走,與粵軍拉開距離,通過各種方式給游擊隊通風報信,游擊隊聞聲馬上轉移。粵軍要群眾見樹就砍,群眾就用小柴刀的刀背有氣無力地在樹干上砍幾下,然后就坐下來抽煙,拖延時間,結果是只聞砍樹聲,不見樹倒地。粵軍要群眾放火燒山,群眾就在過小河溝時故意摔跤,把火柴搞濕。寒冬臘月天里,敵人在山上一無所獲,加上物資供應不上,“萬人大抄山”只堅持三天就草草收場了。
1936年6月,發生了“兩廣事變”,粵軍余漢謀的第一軍從贛粵邊撤走。根據項英、陳毅的部署,劉建華等同志抓住時機,把信康贛游擊區擴展到平原地區,還建立了黃色村莊和白皮紅心的兩面政權。蔣介石采取收買手段,在解決“兩廣事變”后,又派其嫡系部隊陸軍第四十六師來贛粵邊,對游擊區發動了兩次新的清剿。由于項英、陳毅早有布置,這些清剿均以失敗告終。
敵人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使長年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游擊隊的衣、食、住、行困難重重,幾乎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在吃的方面,游擊隊經常沒有飯吃,游擊區的群眾雖然想方設法帶些糧食進山來支援。但在敵人清剿最緊張時,群眾不能進山,游擊隊只好挖竹筍,吃野菜,甚至啃樹皮吃草根。住宿就更為困難。劉建華回憶說:三年來,我們沒有住過房子,睡覺沒有脫過衣服,長期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一年四季都是“天當房,地當床,打個盹兒入夢鄉”。穿衣,游擊隊員三年沒有發過新衣服。走路,游擊隊不能走大路,只能揀沒有路的地方走,有時干脆在河溝里走,以免留下痕跡。
紅軍游擊隊不但要與殘暴的敵人作斗爭,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有時還要與野獸作斗爭。有一次,劉建華帶著游擊隊僅有的一名醫生,去給南康浮石區委書記看病,醫生在途中解手時,竟被一只老虎吃掉了。劉建華自己也曾遇到過危險。在一次戰斗中,他和兩名戰士被敵人包圍,相距十多米。敵人叫喊“不要打死,要抓活的!”劉建華開槍打倒一個敵人后,鉆進一片小樹林,再轉移到約好聯絡的山頭。但部隊被打散了,山林里面只聽到野獸的嚎叫。他急中生智爬上一棵大樹,直到天明。
人民群眾的無私支援是游擊隊戰勝敵人、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游擊隊愛人民,把人民當父母,處處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人民群眾想方設法支援游擊隊,舍生忘死掩護游擊隊。劉建華深有體會地說:“經過三年的斗爭歷程,使我們深刻認識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在任何時候,只有依靠人民,相信群眾,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的事業才能得到勝利。”
全面抗戰爆發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前線抗日。劉建華第二次奉命留下來,擔任贛南特委委員、特委青年部長、信豐縣委書記等職,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贛南特委堅持黨的統一戰線,成績斐然。如通過國民黨大余縣長彭育英的斡旋,使在大余改編的新四軍避免了國民黨當局的“點編”,還發了1000套衣服和軍餉。劉建華通過與國民黨南雄縣長莫雄溝通,釋放了近700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后又通過莫雄說服余漢謀,釋放了24名判了重刑的紅軍干部和地下黨干部。1941年皖南事變后,贛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劉建華暫別贛南,輾轉廣東南雄、韶關一帶。1944年,調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政治部組織科,主管干部工作。1945年2月,任油山武工隊政委,隨東江縱隊向粵北挺進,創建新的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后,東江縱隊奉命北撤山東煙臺。黨組織又一次決定劉建華留下來,先后擔任五嶺地委副書記兼粵贛湘邊總隊副總隊長,贛南支隊工委書記兼支隊司令員、政委,這是劉建華同志第三次留在贛粵邊堅持斗爭。為了配合解放軍解放贛南,贛南支隊在江西大余、崇義、信豐、南康及廣東的南雄等地,積極開展游擊活動。1949年8月14日,人民解放軍四十八軍解放了贛州城,接著攻占了南康。8月16日上午,解放了大余新城鎮。下午,劉建華就帶著贛南支隊崇余康主力,到大余縣新城與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四二六團勝利會師。團首長緊緊握著劉建華的手說:“上級早有通知,要我們設法與你們取得聯系,現在我們終于勝利會師了!”劉建華激動地說:“我們日夜盼望跟大軍會師,今天終于盼到了。”8月17日,劉建華以五嶺地委副書記、贛南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的身份從大余抵達贛州,受到四十八軍及贛州地委的熱烈歡迎。8月19日,四十八軍一四二師和劉建華領導的贛南支隊,在大余縣城體育場舉行了盛大的會師大會和入城式。不日,時任江西省委副書記的楊尚奎來到贛州,籌建贛西南區黨委,把劉建華調到贛西南區黨委工作。
江西解放后,劉建華同志又聽從組織安排,離開部隊轉到地方工作。他所帶領的贛南支隊1100余人,交給贛州軍分區。他先后擔任贛西南區委組織部長,贛州地委書記,贛南區黨委第一書記、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長。政協江西省第四、第五屆副主席,是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劉建華同志為江西人民特別是贛南老區所作的重要貢獻,必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