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試論紅二十八軍三年游擊戰爭廉政作風建設
試論紅二十八軍三年游擊戰爭廉政作風建設
作者:陳惠榮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2 瀏覽次數:8365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央指示,率紅二十五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之后,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根據省委指示,在安徽岳西的河圖鎮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
在三年游擊戰爭中,紅二十八軍以不足2000人的兵力,轉戰鄂豫皖3省45縣,牽制了68個團約17萬人的國民黨軍隊,殲敵18個營15個連和大量反動民團武裝,有力地支援了紅二十五軍和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使革命紅旗始終飄揚在大別山區。1937年底,毛澤東同志接見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鄭位三、政治部主任蕭望東時談到:“紅二十八軍與敵人斗爭很有成績,很了不起”。
高敬亭領導的紅二十八軍,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跡。究其勝利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正確的戰爭策略,靈活的游擊戰術;邊區人民的有力支持,高敬亭個人卓越的軍事才能……但筆者認為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一點就是高敬亭和紅二十八軍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公正嚴明、清正廉潔的廉政作風。這種廉政作風既是當年紅軍取勝的法寶,也是今天黨風廉政建設的寶貴財富。
艱苦奮斗 戰勝強敵
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轉移后,國民黨一方面以18個團的兵力尾追西去的紅軍,一方面又以56個團的正規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繼續進行清剿,還有十多個保安團和反動民團配合。軍事上,他們以優勢兵力分片包圍,以達到“徹底掃蕩,以絕根除”的目的;政治上,實行“戶籍連坐”制度,即“一戶通‘匪’,十戶問罪”,以割斷人民群眾同紅軍游擊隊的聯系;經濟上,實行嚴密封鎖,斷絕紅軍游擊隊的生路。
紅二十八軍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在缺衣少食,風餐露宿,后勤補給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卻要日夜行軍,連續作戰,“天當房,地當床,稻草當棉被,野果當食糧”。
面對嚴峻的形勢和艱難的環境,高敬亭率領紅二十八軍始終發揚艱苦奮斗的廉政精神,紅軍不僅沒有倒下,反而越戰越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粉碎了敵人一次次清剿。
紀律嚴明 廉潔奉公
紅二十八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對內,各兄弟部隊之間互相尊重,相互支援,服從上級的統一安排和調遣。鄂豫皖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這支部隊始終保持嚴明的紀律作風,一切聽從指揮,堅決服從命令。1936年初,軍手槍團在黃梅縣城南邊孔垅鎮打了個勝仗,繳獲了敵人許多槍支彈藥和物資。戰斗結束后,大部分戰士徑直奔向會合地點,而張國安等幾個紅軍戰士天黑了才趕往會合地點。軍政委方永樂厲聲批評他們:“你們的紀律性到哪里去了?打了勝仗就不要紀律了?革命軍隊沒有紀律能打敗敵人嗎?”事后,張國安等人受到了紀律處分。
對外,在高敬亭的領導下,全軍指戰員不論天氣多么寒冷,從不擅闖百姓家;不論多么饑餓,從不白要老百姓的糧食,不損壞群眾的莊稼。紅軍規定: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損壞東西要賠償;買賣要公平;大小便要避女人;一切繳獲要歸公;采購柴米油鹽都照價付款。這些規定,指戰員都能自覺遵守。到村莊宿營時,先挖廁所,行前填埋。凡是借用群眾的門板、鋪草、腳盆等,都歸還原處,住地都打掃干凈。1935年春,部隊離開潛山一村莊時,宣傳隊檢查群眾紀律,發現特務營住地未清掃,鋪草未捆好,政委方永樂當即命令特務營派人回去捆好鋪草,清掃住地,再追趕部隊。
嚴明的紀律是軍隊建立內部秩序,協調內外關系,鞏固團結統一,提高部隊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保證。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紅二十八軍正是清醒的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所以三年中他們始終嚴守紀律,沒有絲毫懈怠。
廉政愛民 魚水情深
在嚴酷的斗爭年代,紅二十八軍始終保持廉政愛民的高尚情操。在岳西縣五河鎮蔣氏支祠的墻壁上,至今還留有紅二十八軍當年寫下的“擁政愛民八大公約”,其中有些條款,對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公約”開宗明義,道出了人民軍隊的本色。既然是人民軍隊,就應該同人民永遠在一起。我們的人民還很貧窮,我們的軍隊就應想方設法減輕人民的負擔。紅軍從不抓丁派夫攤餉,哪怕帶一趟路紅軍也會給工錢。每到過大年的時候,紅軍哪怕再艱苦,總要設法為老百姓解決一點年夜飯的大米。
1936年,國民黨對鄂豫皖邊區強行實施“移民并村”,要求百姓遷入集中點居住,妄圖以此割斷群眾和紅軍的聯系。岳西鷂落坪地區的人民群眾誓死不搬家,要與紅軍同患難、共存亡。高敬亭得知消息后,特地帶部隊趕回鷂落坪,動員群眾搬家。他說:“你們不搬,敵人就可以把‘通匪’的罪名強加在你們頭上,就會血洗鷂落坪。”他還讓秘書羅志達拿出一袋銀元發給群眾,并留下一部分紅軍戰士幫助群眾搬家。而群眾則把吃的、穿的留下來,藏在山洞和地窖里,好讓紅軍日后隨時取用。
紅軍廉政愛民的眾多舉措,深得百姓擁護。紅軍愛護老百姓,老百姓也把紅軍當親人,他們寧愿自己吃糠咽菜,也把僅有的一點糧食拿出來支援紅軍。有的群眾甚至犧牲自己的兒子,也要保護紅軍的安全。
廉政愛民,重點是個“愛”字。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廉政愛民都是我們不可丟的法寶。我們經常講,“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其實這三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就談不上“權為民所用”,更談不上“利為民所謀”。
以身作則 率先垂范
在1939年的“反高”斗爭”中,高敬亭被說成一個已經脫離了黨的領導、獨裁專斷的“山大王”式人物。實際上作為紅二十八軍的領導人,高敬亭自己在愛民親民、廉潔奉公上更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紅軍主力轉移時,高敬亭沒有參加會議,省委常委只留下他一人和一些老弱殘兵。在極其嚴峻的形勢下,高敬亭接到省委的指示信,沒有推脫,堅決執行,迅速重新組建了紅二十八軍,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嚴格的組織紀律性。
高敬亭在生活上非常儉樸,他始終和戰士們一樣,吃野菜、睡山林。他和妻子史玉清結婚時,什么東西都沒有,只把兩個人的背包搬到一間破廟里就算結婚了。
炎夏的一天,部隊在急行軍途中看到路邊的一眼泉水,許多戰士都跑去爭著喝。高敬亭看到后立即阻止說:“用涼水潤潤喉可以,但敞開肚子喝易得病。要喝水,到前面村莊給大家燒開水喝。”入夜宿營,戰士們經過一天奔走倒頭便睡。同樣疲勞的高敬亭卻挨家挨戶地檢查,督促戰士們用熱水泡腳,甚至用手扳著戰士的腳掌,察看有沒有未挑的水泡。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廉政建設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高敬亭在各方面都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鼓舞著戰士們。平時,關心群眾疾苦,積極開展思想互助,帶頭遵守紀律;作戰時,沖鋒在前,退卻在后。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上將萬海峰同志當過高敬亭的警衛員,他在回憶高敬亭同志的文章中寫到:“在我的心目中,他不僅是一位嚴于治軍的首長,而且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一位手足情深的慈兄。”高敬亭的表率作用,使全體指戰員緊密團結在他的周圍,提高了紅二十八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紅二十八軍的事跡不僅鑄就了一座歷史豐碑,更可貴的是,她提供給我們繼續前進的力量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在新的歷史時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依舊任重道遠。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們重溫這段艱辛曲折的斗爭史,學習先烈們的廉政事跡,建設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加堅定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廉潔從政意識,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不斷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