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彭雪楓師長痛悼周啟邦
彭雪楓師長痛悼周啟邦
作者:胡興臣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10 瀏覽次數:8326
周啟邦
1942年4月23日在安徽靈璧大山附近倪圩子戰斗中,宿東游擊支隊隊長兼政委周啟邦連同參謀鄧倫等同志壯烈犧牲。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得知消息十分痛惜,他說:“噩耗傳來,黨為之震悼,朋輩為之悲痛!此乃我師我邊區之莫大損失!”在5月10日四師師部為周啟邦同志召開的追悼大會上,彭雪楓師長親致悼詞,并在5月23日的《拂曉報》上發表了《悼啟邦同志》的文章,對周啟邦同志短暫的一生作了高度而又中肯的評價。
周啟邦1917年出生于江蘇省銅山縣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35年,周啟邦在徐州高中肄業,因家庭困難,無法繼續求學,考入上海鐵路候補人員訓練班。一個月后被分配到無錫火車站任鐵路貨物司事,后相繼調到上海、常州,做了兩年的鐵路小職員。由于成長過程中曾受到表姐徐慎之、李明夫婦等中共早期黨員的影響,遂在同事中先進分子帶領下,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并援助上海學生進京請愿。“八一三”淞滬戰役中,他公開組織發動鐵路員工軍運,救護傷員。彭師長回顧了周啟邦這些經歷,稱贊說:“他始終是一個熱情的左傾的青年。”
1937年11月太原淪陷后,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移到臨汾,彭雪楓仍任辦事處處長,在臨汾創辦了學兵隊。此時周啟邦正積極尋找報國之路,毅然棄職回鄉,同親友一起商討,決定到大西北去找八路軍,參加抗日。是年冬到達臨汾,經李明介紹,參加了臨汾學兵隊學習。這個學兵隊實際上是抗日干部培訓班,在這里學習的學員,大多是由淪陷區過來的進步青年,其中50%以上的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周啟邦是以高中文化程度、小職員的身份參加學兵隊,被編入初級班。
周啟邦在學兵隊里奮發學習革命理論,認真聆聽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領導同志的報告,經常受到彭雪楓、張震等首長的直接教育。彭雪楓對他留下了“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的印象。周啟邦進取心強,刻苦認真,團結同志,進步很快。1938年2月16日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彭雪楓根據中央命令,恰于2月到河南開辟新區,隨即通知張震從學兵隊中挑選部分同志,到豫東接受新的任務。周啟邦被選中隨行。他們幾經輾轉,到了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參加八路軍竹溝留守處的工作。
周啟邦沒有浮夸、暴躁、傲慢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習性,彭雪楓稱贊說:“他對人對事,是老成持重,埋頭苦干,同志們對他的評語是‘思想意識正確’,‘苦干精神好’,黨器重他、信任他,往往把他派到較復雜困難的地方去。”彭雪楓師長列舉了周啟邦接受組織安排完成重大任務的一系列事實。在竹溝期間,安永祥、段可祥“兩團”七八百名綠林弟兄要求參加抗日。為了更好地教育他們,組織上派周啟邦以俱樂部主任的名義去做工作。周啟邦進入該部后,積極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統一戰線政策,煞費苦心,終于使這支隊伍匯入了抗日的行列。
1939年冬,彭雪楓領導的新四軍游擊支隊進駐鹿邑縣白馬驛。不久,支隊又收容了遠從杞縣而來的李子安大隊,他們要求加入抗日的隊伍,但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而且很棘手。彭雪楓又把擔任司令部政治指導員的周啟邦派到該部任營政治委員。周啟邦耐心細致地做工作,終于將這支自由散漫的武裝,改造成紀律嚴明的抗日隊伍,很快升入主力。
1940年,新四軍游擊支隊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六支隊。支隊進駐渦陽新興集后,周啟邦任支隊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時間不長該支隊收編了三總隊第八團,為改造這支剛剛收編的隊伍,支隊領導又派周啟邦去該團巡視工作。雖然時間很短,但他贏得了大家的擁護,應該團官兵的要求,部隊領導任命周啟邦為這個團的政治委員。同年夏,部隊改編該團為五旅十四團,周啟邦任該團政治處主任,后該團改番號為三十二團,他又任三十二團政治委員。
1941年春,彭雪楓師長率領新四軍第四師全體指戰員開展三個月反頑斗爭,周啟邦以瘦弱之軀,馳騁于宿南、澮北、淝河流域之間,大小戰斗無不親臨指揮。同時對政府、地方黨組織、稅收、統戰、敵偽軍工作都兼顧做好。彭雪楓稱贊周啟邦同志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無時不在忙迫之中”。
這年5月,按照中央的指示,新四軍第四師東移皖東北。宿東游擊區成為蘇皖邊的門戶,周圍敵偽據點數十處,做好這里的工作既重要又艱巨。結果這一繁重的擔子又落到了周啟邦的肩上。周啟邦大力開展統一戰線和敵偽工作,使四師官兵和地方干部順利進入皖東北。
為了守好宿東地區這個皖東北的西大門,根據斗爭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共宿東地委和宿靈縣委成立。彭雪楓師長又派周啟邦帶領一個連隊,回師宿東與沈聯成的宿東獨立團合編為宿東游擊支隊,姚運良任支隊長,周啟邦任政治委員。姚運良調走后,周啟邦任支隊長兼政委,擔子越來越重。300多天之中,部隊幾乎沒有一夜不移動,天寒地凍,風雨無阻。周啟邦所率部隊采取了異乎尋常的活動方式,忍受著人們所難以忍受的折磨。彭雪楓稱贊說:“啟邦同志艱苦支撐了宿東危局,不斷地打擊著敵人,破壞了鐵路,爆炸了敵人的兵車,配合九旅獲得了若干次較大的戰役勝利。”
1942年,根據斗爭形勢發展,四師派九旅到靈北開辟新區。4月初,周啟邦受命率領支隊進入靈北,策應九旅行動,取得了節節勝利。4月22日,支隊返回沱南,未及休整,他又同干部一起商討開辟大山區域工作。23日晨,周啟邦率領所部進至倪圩子。部署未定,突遭日偽數百人,乘坐汽車分三路的進攻。由于敵人來得太突然,加之情況不明,地理環境生疏,周啟邦在這危急關頭,立即作出了撤退部署,親自率隊掩護。參謀鄧倫和一排長張振龍等一再要求周政委騎馬先走,但周啟邦斷然拒絕。終因寡不敵眾,周啟邦、鄧倫等在突圍中犧牲。
彭雪楓師長對周啟邦壯烈殉國,十分惋惜:“年輕的布爾什維克,大有發展前途的干部,啟邦同志當之無愧!”但是太可惜了!“他還只有25歲,他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多的社會經驗,五六年來斗爭中的鍛煉,使他日益堅強起來,黨性是相當強的,待人接物是頗為恰適的,那種涵養功夫、謙遜態度,尊重黨的意見,服從上級指揮的精神,應為每個干部同志所效法。”所以,彭師長號召指戰員:“我輩紀念啟邦戰友”,要“腳踏實地為死難戰友復仇”!
周啟邦的遺體安葬在大山南沱河之濱。如彭雪楓悼文所言:“大山永在,沱水長流,啟邦同志精神永遠不死!”宿東地區人民至今念念不忘周啟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