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1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1月1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20-01-11 瀏覽次數:8335
1月11日
1938年
▲ 《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王明任董事長,潘梓年任社長,華崗任總編輯,熊瑾玎任總經理,章漢夫任編輯部主任,陸詒任采訪課主任。
1939年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涉及新四軍的:浙江、福建及蘇南、皖南、贛東為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皖西、鄂北、豫南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山東及蘇北一部分為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副總司令韓德勤。韓兼八十九軍軍長,副總司令部設在東臺。
1941年
▲ 毛澤東、王稼祥復電劉少奇、陳毅:“你們轉來葉、姚(饒漱石)電悉,葉、姚是完全正確的,望你們就近隨時去電幫助他們并加鼓勵,惟項英撤職一點暫不必提。”
▲ 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劉少奇即轉葉挺、饒漱石并全體同志電:“希夷、小姚的領導是完全正確的,望全黨全軍服從葉、姚指揮,執行北移任務。你們的環境雖困難,但用游擊方式保存骨干,達到蘇南是可能的。”
▲ 周恩來在重慶向國民黨談判代表張沖抗議圍攻新四軍皖南部隊。當晚召集中共中央南方局緊急會議,研究事變后的形勢和斗爭方針。
▲ 葉挺、項英、饒漱石致電中共中央,報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第四十、一四四、七十九、五十二、一○八各師,已于今日完成對我合圍,預計明晨會總攻。顧祝同并已下生擒我等之命令。我們方針:縮短防線,加強工事,以少數鉗制多數,控制一個團以上強力,選擇弱點,待機突擊,給以大打擊后,再做第二步,能突破當更好。現士氣尚佳,惟糧彈不濟,不能久持。
▲ 葉挺關于突圍無望致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電:“本軍五晝夜不停與五、六倍(之敵)激戰于重圍,計劃又告失望。現將士疲勞過度,只好固守一拼。惟士氣尚高。此次失敗,挺應負全責,實因處事失彼、指揮失當所致。但政委制□□□之缺點實亦一因。今日事已至此,只好拼一死以贖其過。”
▲ 新四軍第二師第九旅一部配合滁縣獨立營,拂曉襲擊廣武衛(滁縣城西北)附近大姜家圩子之敵偽200余人,斃日軍8人、偽隊長以下16人,俘偽17人。(摘自《第二師1941年對日偽作戰戰報》)
▲ 日軍飛機17架,轟炸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所在地鹽城。
▲ “皖南事變”戰斗尚未結束,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就電令皖南行署主任黃紹耿,火速成立“皖南特訓處”,以便關押“皖南事變”中被捕的共產黨員、新四軍政工人員及愛國知識青年。
1942年
▲ 中共鄂豫邊區黨委作出《關于經濟建設的決定》。《決定》認為,克服當前財政經濟困難要有長期打算,根本出路在于進行經濟建設,進行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邊區黨委號召各級領導機關,特別是從縣委到區委、縣政府到鄉政府,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來抓。要求切實布置,經常檢查督促。
1943年
▲ 淮北行署通令各級政府開展冬學運動,普遍實行抗日民主教育。
1944年
▲ 高郵縣召開參政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大會,縣委書記張英作民主建設報告。籌委會主任吳襄哉,副主任劉克白,秘書長顧敏。會后發表《縣參政會籌備委員會宣言》。
1945年
▲ 蘇中地方武裝東臺縣濱海區民兵,在漁倉海邊繳獲日軍救護船1艘,俘32人。
1946年
▲ 粟裕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山東野戰軍、華中軍區,報告隴海路東段破擊戰因高郵戰役剛告結束,八縱至今尚未到達宿遷,故隴海作戰今晚只能局部開始、明晚可能施行大破擊,并預計于15日,完成占領自曹八集經炮車至新安鎮全線之任務;張愛萍調出撞車受傷,昨日回淮安休息。職于7日至宿遷,決定明日進入運河以南之窯灣以北地區指揮。
▲ 粟裕致電陳毅、張云逸、饒漱石、黎玉并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并報中央,報告控制隴海路一段的部署:張震縱以四個團擔任攻占曹八集,12日晚開始;華中野戰軍直屬特務團及陶(勇)縱一個團擔任攻占運河站及炮車至草橋以西之線,13日開始;五、六分區地方團隊擔任攻占(新沂)草橋及瓦窯之線,13日晚開始;陶縱三個團14日晚開始攻擊新安鎮;以上各地均限于15日晚前完成攻占任務。另建議山東濱海各兵團集中力量攻占(新沂)阿湖至牛山之線,以便華中與山東連成一片。
▲ 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致電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并陳毅、張云逸、饒漱石,報告蘇中軍區等干部配備情況:1、蘇中軍區司令管文蔚,政委陳丕顯,參謀長胡炳云,政治部主任陳時夫,參謀處長馮伯華,組織部長周文在,直屬政治部主任張英;特務團團長張波,副團長伍誠,政委黃峰,參謀長譚繼承,政治處主任徐東,副主任張鋒;炮兵團政委陳直齋,參謀長朱堅,政治處副主任彭友立;旅長陳玉生,副旅長饒守坤,政委李干輝,副政委張闖初,參謀長羅桂華,政治部主任童炎生;一團團長姜茂生,政委彭沖,參謀長陳新民,政治處主任孫伯威,副主任胡子邦;二團團長沈仲彝兼,參謀長周啟云,副參謀長吳順智,政治處主任汪潮浜,副主任何鳳。三團團長郭志偉,副團長萬海峰,副政委石甘堂,政治處主任陳履仁;一分區司令張震東,副司令兼參謀長梅嘉生,政委鐘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許家屯,副主任包厚昌;特一團團長周維生,副團長朱濤,副政委潘明仲,政治處主任陳堅;特二團團長康昌榮,副團長兼參謀長賈鴻鈞,政治處主任孫心仁;特三團團長彭桂卿,副團長崔德耀,政委周特夫,參謀長曹特衡,副參謀長杜廖進,政治處主任金瑞伯;啟東警衛團團長沈堅如,參謀長梅永熙,副參謀長顧志德,政委朱溪東;南通警衛團團長江慶曾,政委顧爾鑰,政治處主任孫志仁,副主任張竟成;如東警衛團團長陳宗寶,參謀長潘以報,副參謀長張德義,兼政委林德民,政治處主任朱國成;泰州警衛團兼團長張墨墜,副團長顧亞南,參謀長黃慶祥,兼政委錢堅夫,政治處主任吳石海;泰興警衛團副團長兼參謀長趙榮,兼政委葉梯青,政治處主任周開峰;臺北總隊總隊長柴如奎,兼政委胡辛人,政治處主任陶彩神;紫石總隊總隊長周霖,兼政委黃之祥,政治處主任陳明:如皋總隊總隊長顧維漢,副總隊長潘國真,兼政委謝克,政治處主任閭作祥;靖江總隊總隊長彭生塵,兼政委楊濟;二分區司令鐘國楚,副司令楊洪才,政委金柯,副政委韋永義,參謀長吳光明,政治部主任張潮夫;四團團長葉克守,政委張玉輝;參謀長胡俊杰,政治處主任胡文杰;江都團團長何東進,政委譚肇之,參謀長陳連標,政治處主任邢生風;高寶團團長彭傳聲,參謀長耿頻輝,政治處主任劉深之。2、海防總隊,第一副司令吳福海,第二副司令陸舟舫,第三副司令袁國祥,政委王治平,副政委呂炳奎,副參謀長孫仲鳴。3、各解放軍(指起義、反正后整編的部隊):獨立一軍軍長鐘健魂,參謀長兼一師政委徐楚光,一師師長廖洪學;獨立二軍軍長杜新民,副軍長張若禧,參謀長馮文華,政治部主任王子光,第一旅旅長邢劍五,第二旅旅長李福元,第三旅旅長韓守澤,政治部主任顧天池,第四旅旅長趙汝灃。解四軍軍長戴心寬,參謀長張偉農,參謀處長張醒愚,十一師師長戴兼,副師長李文林,參謀長楊進,三十一團團長吳金瑞,副團長尹炳章,三十二團團長張普生,副團長張卓然,三十三團團長李茂亭,副團長丁玉行;十二師師長彭千卿,副師長王發祥,三十四團團長洛耀柒,副團長王建勛,三十五團團長趙恒順,副團長劉漢英,三十六團團長王發祥兼,副團長馬世英。